你说的是。
赵衡默然许久,握紧了沈静的手,然后松开,站起身来:你说的是。孤该回去了。
他起身走到门口,却又停住,站了片刻,回过头看着沈静苦笑道:以后那么长的日子,也不知道没了妙安,孤能从何处去寻一点慰藉?
沈静缓缓起身,迎着他的目光,低声道:此生不能许君以情,唯有报之以义无论身在何方,我会尽我绵薄之力,为殿下分忧。
二月十二,沈静新婚毕。一回到翰林院,便与于之静、吕蒙一齐接到吏部文书,因年初事务繁忙,将三人破格拔擢入礼部、工部任主事,为从六品。
三人与学士方炜道了别,各自收拾,分别赴任了。
这事说大不算大,说小却也不小。
如此一来,同榜进士中,沈静三人便在升迁上先快了一步。
沈静却对于之静与吕蒙二人有所歉意。
赵度要将他拔入工部,这是早就告诉了他的,他也不敢反驳。可是如今,众人虽然没有明说,却都暗道圣上向来对沈静加以青眼,于之静和吕蒙这是沾了沈静的光了。
因为他的缘故,竟连两人都要遭受非议了。
只是眼下,他也顾不得二人处境,因为工部这里,他一过来,便先遭人为难了一番。
沈静一入工部,卓大江便点名要他同领江南治水事务,并说此事已经禀告过了尚书苗申俭。
沈静自然从命。
可是江南治水是大事,更是若干人两眼巴巴盯着的肥差。卓大江力排众议,对沈静这破格的重用,却引起了卓大江手下几位员外郎的眼红不满。
次日沈静正事到任,尚书苗申俭与卓大江将沈静事情一说,转身便走了,只留下堂上几个员外郎和主事。
旁人倒还好些,其中一名叫做杨誉的,向来性子耿直,又无忌口,当着众人的面便对沈静开口讽刺道:
沈探花高才。去江南跑了一趟,待了三四个月,写了篇文章,资格便越过我们这些勤勤恳恳劳作五六年的老家伙了。若再待个二年,豫王殿下出言保举,怕不是要官居二三品了?到时平步青云,可别忘了咱们这些垫脚石才好。
这话一出,本来众人都要散了,却都纷纷驻足,有装作劝说圆场,跟着一起附和嘲讽的,也有站在一旁心中窃喜看笑话的。一众人中,只有周云之与沈静熟悉,只是他看看沈静,又看看杨誉,一副为难的样子,也不敢为沈静说话。
众目睽睽之下,沈静却没有半分气恼,上前对杨誉拱手行礼:杨大人教导的是。沈静才疏学浅,年纪也轻。初来工部,日后还要仰赖诸位多多指点才是。
教导?沈探花文章差点就誉满天下了,我们哪里敢?杨誉嗤笑一声,真是俗话说的,做得好不如说得好。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出了力,怕是到时候还要求沈探花耍耍笔杆子,为我们美言几句呢。哪里就指点的了你了?
沈静依旧平心静气:杨大人言过了。沈静来这里,并非是为了写文章,是为了跟着诸位大人,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的。因此来工部之前,也曾研读过几部营造、水工的书籍簿册,若是
还未等他说完,杨誉便哼了一声,将他打断:读了几部书,便觉得自己是踏踏实实做事了?沈探花,不是我故意为难你。水工的事,不知你懂得几分几毫?丈量河湖深浅,堤坝河岸修建多长,需得土方几多,石方几多,民夫几多,这些可都是要实打实干过才知道的!都照沈探花这法子,到时候发了洪水,咱们也别修堤坝了,都站在那里哇啦哇啦背书,便能把洪水退回去了!
众人闻言哄堂大笑,杨誉也跟着笑了两声,得意瞥了沈静几眼,便转身跟着众人扬长而去。
只留下周云之,待众人走远了,亦步亦趋跟在沈静后头,低声歉意道:对不住,也没有开口为你说话
沈静摇头笑道:杨大人说的有道理。
周云之安慰他道,杨员外今天过分了,我也没有想到他会当众让你难堪其实他这人,唉,还是有几分才学的,只是脾气不好,为人又有些自大。江南治水这事,听说他曾几次向尚书大人和卓侍郎请缨,想接这差事,谁成想卓大人相中了你,想必他是有些恼羞成怒了你不必太在意的,日久见人心,时候长了,他们就知道你的真才实学了。
两人边说着,边各自回了各自的屋子。
因为杨誉这番责难,到了工部当日下午,便有些嘴快的,给沈静起了个背书探花的绰号。
只是没想到,不过四五天后,沈静便坐实了这顶背书探花帽子。
这日卓大江聚集手下几位员外郎和主事,在堂上商议治水之事,沈静正好在场。正提到吴淞江水患一节,卓大江顺嘴问道:这吴淞江,实在多灾多难。对了,除了去年,吴淞江上回洪涝,是什么时候来着?也不知道淹了多少百姓,毁了多少良田?
众人便七嘴八舌说了几句,有的说是两年前,又有个说是三年前,却没有一个人说出准确的时间。
周云之随口道:这个不难,只要去查查松江县前几年的县志,应当就有了。
杨誉本也附和众人,抬头看见沈静坐在旁边默不作声,忽然带着调笑问道:沈探花博览群书,又对背书有一番心得,想必该是知道的?
众人闻言便都看着沈静偷笑。
卓大江却不知道之前杨誉讽刺沈静的事,便也跟着抬头看向沈静:小沈知道?
没想到沈静闻言站起身来,行了个礼,半垂着眼,不紧不慢道:回大人。据《松江县志》,吴淞江上回洪涝是四年前的六月。当时江南自六月初三至十三,暴雨十天,太湖湖面面暴涨三丈,致使吴淞泛滥,淹没松江、苏州两地良田一千五百顷,一万五千百姓受灾。河水三月方退回河道。
卓大江先是同在座诸位听得一愣,随即玩笑道:哈哈!你这是仗着过目不忘,把《松江县志》都背下来了?
沈静垂着眼又行一礼:不敢,略翻过而已。
众人也不以为意,便继续往下说。
谁知接下来,众人又往下说到范家浜,卓大江又随口问了句河道多宽多长,沿途多少百姓。杨誉显然对刚才沈静对答如流有些不服气,觉得他是碰着了,便又看向沈静:沈探花这回还能背下来吗?
沈静看他一眼,站起身来,又引《江南河志》,将卓大江所问的内容全部背诵了出来,简直一字不落,对答如流。
众人顿时震惊。
卓大江捋着胡子,直接问道:小沈啊,这与治水有关的书籍,你不会真的全背下来了吧?
沈静依旧垂眼:只是恰巧翻看到了而已。
卓大江却不肯信了。
接下来,他便开始可以考校沈静,说到黄浦水、太湖等处,不论是历年水旱灾情,亦或者沿途居民多少,土地几亩,乃至历年来水量多少、百姓纳税几何,想到什么,便直接问起沈静来。
沈静站在那里,听到问题,最多不过略一思索,便将相关书志里的内容背诵出来。
站在旁边几位员外郎和主事,起初还笑嘻嘻想看他笑话,听到最后,各个都掬一把冷汗:这背书探花名副其实,是真的很会背书!不光会引经据典,而且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简直毫不费力。
有这样的本事,学什么能学不会?
众人在堂上商议了一个下午,将几个细处拟定了。临了卓大江起身,捋着胡子赞了沈静一句:小沈有心了。
等他离去,几个员外郎都转过身来,纷纷打量着沈静。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