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生活,多愁善感,满脑子的幻想,一旦情有所衷,很难轻易磨灭。对付这些丫头,只有两
种手段可以奏效,一是用事实证明她所钟情的对象,并非是她想像中构无瑕俊彦,而是不值
半文的朽材,彻底去破她的美梦。再就是先一步造成事实,强迫她就范,届时她只好乖乖地
认命,嫁(又鸟)随(又鸟),大事定矣!他准备双管齐下,必须小心地着手安排。
可惜,时不我留,太过仓促,以致功败垂成。了上不知躲到何处去了,时间又无法到各
处寻找。
他开始后悔,后悔不该在谷中耽误得太久,为了饱餐秀色在姑娘身上下工夫,失去了他
从容安置的机会。
他在九江城总算甚有收获,找到了几个朋友,知道伏魔天王与赛纯阳已经在昨晚到了九
江.可是,赛纯阳老奸巨滑,机警万分,消息封锁得极为严密,无法打听到有关安平的任何
消息。
莲花峰,距府城三十里,远看像芙蓉,却不像莲花。峰北有一座拨云峰,西南是圣治
峰。南行二十余里,小天池旁双峰插天,耸立如双剑,那就是北双剑峰,太乙观就在峰下,
观门遥对龙门西峰。
莲花峰在庐山,名号并不响亮,但山坡下有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杏林遗迹,满山满坡的
杏树连枝交柯,春日形成无涯的花海。当地人说:这儿才是董大仙的杏林。
但双剑峰下也有杏林。当年神医董奉,确是住在太乙观中。也许这座太乙观已不是千余
年前的太乙观了,所以有些当地的人仅称样符观。观旁的山坡下,确也有一座半里广阔的杏
林。但看情势,似乎双剑峰的杏林,不是董大仙的杏林,因为容不下十余万株杏树的栽植。
董奉是晋朝人,他的医道可生死人而肉白骨,隐居庐山太乙观,行医济世,不取医费,
但重症者愈后,须在附近栽杏五株,轻症愈后则种杏一株。行医数年,杏树共有十余万株之
多。杏熟期,他建了一座谷仓,前来买杏的人,必须以相同的谷子交换,谁要是贪心以少换
多,山中的猛虎便会将贪心的人逐走。这就是称医家为杏林的典故。但后世似这种不要医药
费的神医,已不复见了,见钱眼开爱财如命见死不救的腐医,却多如牛毛,但这些庸医照样
以杏林自居。
莲花峰下的杏林,数量可能也没有十余万株,更不可能是千余年前董大他的手植,已不
知经过多少荣枯循环,老树凋零,新株再长,最老粗可合抱,小的仅记如儿臂,因此,林下
视野不广,人若藏匿在内,极难发现。
林北有一座破破烂烂的董仙祠,大殿仅可躲避风雨,装金的董仙像已经斑剥,但脸部仍
可看出本像的风华,蚕眉,善目,三绺黑髯,充满祥和之气,与那些狰狞神像完全不同。据
说,董奉活了三百余岁,白日入云飞升,看去依然像是三十余岁的壮年人,大概祠中的像,
是根据传说而塑造的,所以不像是三百余岁的老神仙。“
本前初,董仙祠是由九江的医生按期祭祀的。后来,可能是他们认为这位不要钱的笨神
医大可恶,存心要学医的人饿死,不值得效法,所以渐渐断了香火,董大仙只好啃杏子,没
有冷猪肉吃了,早晚神祠得垮台。
还好,四乡的居民,仍然怀有一颗崇敬董大仙的心,一代传一代,永远保持着这一片杏
林不令损毁。
安平和尚陵,就躲在董仙祠中。
第三天一早,两人匆匆用过早膳,准各迎接黄、徐而位东主。
安平一早便感到心潮澎湃,烦燥不安,乃将匕首贴身藏好,佩上寒影剑,将小包裹塞在
神龛后,走出殿门看看天色。
东方发白,天宇中仅空万里。晚秋时分,寒风砭骨,秋风掠过林梢,啸声如万马奔腾,
枝叶漫空飞舞,沙沙有声。
他紧了紧腰带,踱回殿中,顺手拍熄插在破香炉中的松明,向尚陵说:“尚师父,小侄
今天仍想到码头一走。”
尚陵的两颊仍有些红肿,摇头道:“贤侄,我看用不着去了,两位东主何时到达不得而
知,万一错过了,岂不欲速则不达么?”
安平剑眉紧锁,烦燥地说:“不行,我得走一趟.不知怎地,小侄今早心神不宁,坐立
不安,恐怕……”
“贤任,俗语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你老是挂念着与两位东主见面,好不容易等到
约定见面的期限,急于见面,所以会心神不宁哪!”尚隆安慰他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