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1 / 1)

('

杜允之有些懂了,又感觉自己没懂,“所以?”

“所以我们不能动。”林慕说,“如果真是因为罂粟种植,江南的旱情多半和无虚教有关,去找吴州首府,意思不就是想和无虚教为敌吗?你觉得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会落在无虚教眼中?”

杜允之想了一会,想明白个中细节后,起了一后背的白毛汗。

他讷讷开口,“老傅,你的脑筋怎麽一下子变得那麽灵活?”

没等林慕说什麽,又道,“难道是爱情使人变聪明?”

林慕怼他,“就不能我一直很聪明吗?”

杜允之伸出两根手指,摇了摇,“你什麽水平,我能不知道吗?”

林慕:……

这位老哥,你知道个屁。

=====================================

之后的几个月,杜允之觉得非常玄幻。

原因是林慕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想法。

起因是这样的,林慕拉着顾放找了许多明州本地的富庶商贾,让他们出些赈灾粮款。

杜允之对此嗤之以鼻。

无商不奸,对于此等吃力不讨好的行为,怎麽可能有人出钱?

然而事实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还真有几个傻子出资了?

他很好奇,遂去问了林慕。

林慕这厮不知道什麽时候把顾放的无耻学的十成十,“大概是被我们的真诚打动了。”

真诚?要点脸行吗?

杜允之认为是他们仗势欺人。

想想也是,自古官不与民斗,顾放顶着“小杜公子”的身份,谁敢不给他点面子?捐钱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等杜允之某天在街上游蕩,顺手买了一本书,才发现并没有这麽简单。

之前这两人和杜晏晏一起合办了状元书肆,由于卖的是教辅书,所以广受莘莘学子的热捧,很快就在不少地区开设了分号。

江南向来富庶,对于新兴的事物的接纳也一向走在前列,所以明州鄞县也有一家状元书肆。

听街头巷角买到书的人纷纷议论什麽“硬广”、“软文”,杜允之也随意翻了翻书。

这是什麽?

直到他翻到最后几页,赫然看到上面文绉绉地写了几篇文章,有讲茶圣陆羽如何制茶,如何品茶,正当他觉得风雅无比,读得频频点头,恨不得回去泡上一壶茶时,最后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笔锋一转,居然是个为某茶楼揽客的宣传。

再往后读,也都是为某成衣店、某冶金店、某酒馆做的宣传。

最后一页,是句式简单的大标语,通俗易懂,虽然失之雅趣,但也还算工整,全是为商贾做的推广。

在这个时代,能识得几个大字的人不多,而能断句读的人就更少了,读书人终归有几分家底,更有些附庸风雅的爱好,譬如喝喝茶、品品酒、买些新衣等等,若在寻常人家,背朝黄土面朝天,断然没这些閑钱整出这些物什。

所以,一开始书肆所面向的客群就是这些小康及中産及以上人群。

如果分不清哪家店更好一些,瞧着书里推荐的,不就入了眼了吗?即便没有立即心向往之,终归是有了些印象。

杜允之盲猜一波,前面的文章叫“软文”,后面的标语叫“硬广”。

这些文章好比绵里藏针,收而不露,仔细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掉进了落笔者的陷阱。

而后面的标语,是粗俗直白了些,可也确实起到了“广而告之”之用。

这两个名字,起得真是妙啊!

杜允之如是这般拿出学术探索精神,和顾放和林慕掰扯了一番。

结果,林慕很茫然地点点头,“唔,确实如此。”

顾放说,“杜兄高才。”

嗯?怎麽觉得他们是在阴阳怪气?

===============================================

不管怎麽样,这些“软文”和“硬广”,确实使参与商贾的生意好了几倍。

本来嘛,商贾们只是不好拒绝,背地里没少关起门来骂娘,但是如今势头一好,这些通过劳什子“软文”、“硬广”刊登在书里头的同行,生意增速一骑绝尘,自己岂能落于人后?而尝到甜头的商贾更是明白了好处,要求新书发行的时候再给自己留个位置。

一时之间,状元书肆门庭若市。

捐赈灾银两能解决的事,能叫事吗?

以小钱换往后的生意火爆,怎麽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

林慕在状元书肆和赈灾棚两边跑,顾放这段时间不知道去了哪里,每天早出晚归,他很少有能见到的时候。现在,句章已经兴建起了几座粥棚,又购置了一些物资,分发给流离失所的灾民。

', ' ')

最新小说: 我是摄影师 被拐后,我反拐西域少主回中原 我在恋综做饭爆红 京城模范夫妻互穿后 炮灰女配今日暴富了吗 迷雾尘封的森林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 空间大玩主 我能分解万物 香火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