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管子 > 第 111 章

第 111 章(1 / 2)

管子 作者:管仲

第 111 章

〔三〕元材案:斤、鋸,解已見《海王篇》。釭,車釭。《方言》:車釭,齊燕海岱之間謂之鍋,或謂之錕。自關而西謂之釭。盛膏者謂之鍋。錢繹《箋疏》:釭之言空也。轂口之內,以金嵌之曰釭。《說文》:釭,車轂中鐵也。王氏以中字義未明,改為口,並云:口者銜軸之處。每一轂,內外兩口,皆有釭。一轂兩輪,當有四釭,謂之一釭者,蓋此處只計算製車時需要用鐵之各種器物,非按件數計算也。孫詒讓不悟此理,謂此云一釭,則不可通。釭當為鉏之誤者失之。鑽,《說文》:所以穿也。即穿孔用之鑽子。《海王篇》作錐。鑿,解已見《海王篇》。銶,尹注云:奇收切,鑿屬。《詩.豳風》又缺我銶《傳》:木屬曰銶。《釋文》:鑿屬。一解云:今之獨頭斧。軻,丁士涵云:軻當為柯,即斧柄。今案:斧柄乃木製,何必列為鐵製工具之一?《說文》:軻,車接軸也。貫於車轂中持輪而轉者謂之軸。車接軸,即將軸之兩端以鐵包之,以免為車釭所磨損。丁說失之。又案:據《方言》,鎌及釭皆關以西人用語,在齊則稱釭為鍋。此亦本文作者不是齊人而是關以西人之一證也。

〔四〕元材案:刀,解已見《海王篇》。此處錐字與《海王篇》車工之錐不同。彼處錐字即此處車工之鑽,此處錐字則為女工用以打鞋底之錐子。箴即針,《海王篇》作鍼。《太平御覽》學所謂商工市井之利未歸於民,民望不塞也之意,猶言放任人民自由經營也。

〔九〕安井衡云:十當為七,字之誤也。元材案:此說是也。此謂政府應將山鐵交由人民經營,並按三七比例分配盈利,無須自行經營也。

〔一0〕元材案:雜,雜亂。雜之以輕重猶言蕩之以高下。言使物價或輕或重,不可捉摸。

〔一一〕丁士涵云:虜乃庸字誤。李哲明說同。張佩綸云:虜,《說文》:獲也。為上虜,言為上力戰而大獲。對懷怨不戰言。元材案:諸說皆非。疾,力也。《呂氏春秋.尊師篇》疾諷誦,注:疾,力也是也。虜即下文為天下虜及《地數篇》然則吾民常為天下虜矣之虜,即俘虜之意。謂民之力作,有如俘虜者然,雖欲不為上用而不可得。《國蓄篇》所謂故民無不累於上也,義與此同。又案此文係對於衡所主張之山鐵國營政策表示反對之意見。其理由即為勞動力之來源問題。如以徒隸為之,則恐其不易管理而或致逃散,若以良民為之,又因其為額外的力役之征,必將引起其對於政府之惡感。不僅平時有下疾怨上而令不行之現象,而且一旦邊境發生戰爭,亦皆懷宿怨而不肯為君致死。故山鐵國營,不惟無益於國,而且其害實有不可勝言者。此種思想之發生,實亦有其時代之背景,決非無病呻吟之談。考漢代鹽鐵政策,在孔僅時,本為官民合營。所謂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是也。至桑弘羊主政,始一律改為國營。故《鹽鐵論.復古篇》大夫云:故扇水都尉彭祖寧歸,言鹽鐵令品,令品甚明。卒徒衣食縣官,作鑄鐵器,給用甚眾,無妨於民。夫既曰衣食縣官,給用甚眾,其為純粹國營而非民營或官民合營可知。又曰卒徒,則其所用勞動工人,有奴隸(徒)亦有良民(卒)又可知。此一政策施行之結果,較完全由私人自辦者,據代表政府之大夫所言,其優點固甚多。《鹽鐵論.禁耕篇》大夫云:卒徒工匠以縣官日作工事,財用饒,器用備。家人合會,褊於日而勤於用,鐵力不銷鍊,堅柔不和。故有司請總鹽鐵,一其用,平其賈,以便百姓公私……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則剛柔和,器用便。括而言之,即山鐵國營為私人自辦所不可及者,約有六端。即(一)有充分之時間(日作工事),(二)有雄厚之資金(財用饒),(三)有統一之規格(一其用),(四)有公平之價格(平其賈),(五)有擔任設計指導之工程師(吏明其教)及依照設計指導而工作之熟練的勞動工人(工致其事),(六)有合於當時科學水平的冶金比例(剛柔和)。如此,則由私人自辦而發生之(一)褊於日而勤於用(時間及資金不足),(二)鐵力不銷鍊,(三)堅柔不和等種種弊端,便可完全免除,而所鑄造之器物,亦自無不適用之患矣(器用便)。然以上所論,不過從理論上言之耳。事實上能否如其所期一一實現,則全視各地主持人──鹽鐵官長吏等之是否嚴格奉行法令以為決定。據《鹽鐵論.水旱篇》賢良云:縣官鼓鑄鹽鐵,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又云: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售)。農事急,輓運衍之阡陌之間。民相與市買,得以財貨五穀新弊易貨,或時貰。民不失作業,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約。縣官以徒復作繕治道橋,諸發民便之。今總其原,一其賈,器多堅硬,善惡無所擇。吏數不在,器難得。家人不能多儲,多儲則鎮生。棄膏腴之日,遠市田器,則後良時。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卒徒作不中程,時命助之。發徵無限,更繇以均劇。故百姓疾苦之。又《禁耕篇》文學云:故鹽冶之處,大抵皆依山川,近鐵?。其勢咸遠而作劇。郡中卒踐更者多不勘,責取庸代。縣邑或以戶口賦鐵而賤平其準。良家以道次發僦運鹽鐵,煩費。邑或以戶。百姓病苦之。可見漢代鹽鐵國營政策中,所用工人主要皆出於徒隸。但亦有因卒徒作不中程而臨時徵發良民以時命助之者。故一則曰百姓苦之矣,再則曰百姓疾苦之,三則曰百姓病苦之。下疾怨上甚矣。鹽鐵會議舉行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志》及《五行志》亦各有記載。《天文志》云:永始三年,十二月庚子,山陽鐵官亡徒蘇令殺傷吏民,篡出囚徒。取庫兵、聚黨數百人為大賊。踰年,經歷郡國四十餘。《五行志》云:山陽亡徒蘇令等黨與數百人盜取庫兵,經歷郡國四十餘。皆踰年乃伏誅。一則曰山陽鐵官亡徒,一則曰山陽亡徒,足證當日鐵官徒隸之逃亡不守,實已成為不可否認之事實。而其暴動所經歷之地方竟達四十餘郡國之多,占漢代全國郡國一百三之百分之四十餘。其範圍之廣,聲勢之大,與羅馬之以斯巴達卡斯(?──紀元前七一)為首之奴隸大起義,可謂東西相映,無獨有偶。於此,吾人可得下列結論,即本文著者在鹽鐵政策上之意見,與桑弘羊實已完全不同。其所以發生不同意見之原因,第一,由於著者對於財政經濟,素持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之主張,故認為與其自行生產,不如使人民生產而以輕重之筴操縱之,反可收到

一可為十,十可為百之效果。第二,由於吸收桑弘羊鹽鐵國營政策施行以後發生流弊之實際經驗與教訓,故遂提出此修正之意見。惟於此有應特別注意者,即善者不如與民一語,亦自有其時代背景。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政策,一開始即遭到不少人之反對。東郭咸陽、孔僅所謂沮事之議不可勝聽(《史記.平準書》)者,全屬事實。董仲舒即曾提出鹽鐵皆歸於民之建議(《漢書.食貨志》),司馬遷亦發為上者因之,……最下者與之爭(《史記.貨殖列傳》)之言。至昭帝始元六年,舉行鹽鐵會議時,代表反對派之賢良文學,更大肆鼓吹其宜修孝文時政(《漢書.杜延年傳》)的復古主張,一則曰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願罷鹽鐵酒榷均輸(《鹽鐵論.本議篇》),再則曰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非鞅篇》),三則曰設機利,造田畜與百姓爭薦草,與商賈爭市利,……愚以為非先帝之開苑囿池?可賦歸之於民(《園池篇》),四則曰商工市井之利,未歸於民,民望不塞(

《相刺篇》),五則曰罷利官,一歸之於民(《能言篇》)。可見以鹽鐵與民,乃是自董仲舒、司馬遷以來直至賢良文學,所共有之一貫主張。今本書在許多經濟政策方面,基本上是與桑弘羊一派相同,獨至山鐵一項,卻又採取與桑弘羊相反之賢良文學的意見。因此,不僅可以證明本書之寫成,當在成帝時兩次鐵官徒暴動以後,而且還可以證明本書與《鹽鐵論》間之關係,確實是本書抄《鹽鐵論》而不是《鹽鐵論》抄本書,殆已毫無疑義矣!又案:郭沫若於引用拙稿本節前半段文字之後,又加以案語云:馬氏以《管子輕重》諸篇作於王莽時,故以此徒隸逃亡作為成帝時鐵徒暴動之反映,說雖新穎,但大有可商。考春秋中葉齊靈公時器《叔夷鐘銘》,已有造鐵徒四千為汝敵寮語,而秦代亦有鐵官(見《史記.自敘》司馬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是可證鐵初發現時固主要為官營。官營,則徒隸逃亡乃經常事,不必至成帝時始有鐵徒暴動發生。奴隸暴動,非至大火燎原,例為史官所不載。且如陳涉吳廣起義,亦為徒隸大暴動,雖非鐵官徒,然不能斷言其中固毫無鐵官徒存在也。《漢書.食貨志》董仲舒疏:(秦)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民愁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此語尤足證鐵徒逃亡暴動之事,不始於漢。今案:此處有兩點應該注意。第一,關於《叔夷鐘銘》造鐵徒四千云云,原文作●(省作陶,或釋造)●徒四千,近已有人認為與鐵無關。據稱:叔夷鐘為齊靈公(公元前五字衍變看,●、●的出現,自應早於鐵。●、●與●同,都是指黑色,引申為隸徒或庶人的代名詞。所指身份,與土馭(即徒御)相近。有人認為●人和陶●徒都應是一種服兵役的自由民。從上引《叔夷鐘銘》的前後文義看,陶●。也有可能是地名。總之,這個字與鐵無關。(見一九七六年《文物》第學之意見完全相同。而其所謂兼霸之壤三百有餘里,則竟下與《漢書.刑法志》所論毫無二致。至汝漢之金禺氏旁山之玉,亦皆為漢代現實事實之反映,前者見於《鹽鐵論.力耕篇》,後者據王國維考證,亦漢文景時事。此外,本節所列農工業生產工具,比《海王篇》所列為多,僅農器一項,即有鎌、鎒、椎、銍四種為《海王篇》所未有。而鎒與銍,乃王莽巡狩時所親自?帶以為天下之倡導者。又車工所用之釭,據《方言》乃關以西人用語,在齊人則稱之為鍋。則此文作者似亦是關以西人,而非齊人。又通貨一詞,在《鹽鐵論》中,尚只稱為通施,本書《國蓄篇》亦稱為通施。至本篇乃忽改稱為通貨。若與上面所述各事聯系觀之,則此貨字亦只能認為是王莽所造寶貨五品之反映,而不是所謂齊邦法化即墨法化之化,亦甚明顯。總而言之,本書所言鹽鐵政策,從其全部建制,及由此建制而派生之各種有關專門術語,如管籠鄣衡准長度巧幣公幣公錢平賈月賈,殆無一而不是漢代現行經濟政策及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之反映。當然,亦有若干字句或事實,曾孤立地見於古時文物之中,如銍字見於《詩.周頌.臣工》,鐵官見於秦始皇時。此如《墨經》中有關於光學之紀錄,確為事實。但如果據此即斷定今日之聲光化電等科學原理及其規律,在二千餘年前之《墨子》書中即已形成,則未能免於但見樹木不見森林之譏矣!

桓公曰:請問壤數〔一〕。

管子對曰:河●諸侯,畝鍾之國也〔二〕。●〔三〕,山諸侯之國也。河●諸侯常不勝山諸侯之國者,豫戒者也。

桓公曰: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河●諸侯,畝鍾之國也,故穀眾多而不理,固不得有。至於山諸侯之國,則斂蔬藏菜,此之謂豫戒〔四〕。

桓公曰:壤數盡於此乎?

管子對曰:未也。昔狄諸侯〔五〕,畝鍾之國也,故粟十鍾而錙〔六〕金。程諸侯,山諸侯之國也,故粟五釜而錙金。故狄諸侯十鍾而不得倳戟〔七〕,程諸侯五釜而得倳戟。十倍而不足〔》未收,當是磧之誤字。《說文》:磧,水渚有石者。謂山諸侯者乃沙磧之國。猶杜甫之言今君渡沙磧,累月斷人煙矣。丁士涵以●為百負二字之誤,百負即百倍,言畝鍾之國百倍於山諸侯之國,張佩綸以●當作饋,謂河淤諸侯為畝鍾之國,山諸侯為饋食之國,常資河淤諸侯之饋遺,郭沫若謂●疑作漬,當在山諸侯下者皆非。

〔四〕元材案:理,治也。《國蓄篇》云人君不能治,《漢書.食貨志》引,治作理,是其證。下同。又《地數篇》云:本富而財物眾,不能守,則稅於天下。五穀興豐,吾賤而天下貴,則稅於天下。即此處穀眾多而不能理,固不得有之義也。此言畝鍾之國,得天獨厚,故不知愛惜,而有粒米狼戾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斂等現象。結果,其穀必流越而之天下,雖有而亦等於無。山諸侯之國則自知其不足,故能未雨綢繆,不僅五穀無所浪費,且能歛蔬藏菜,以備不虞。《國語.魯語》所謂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莫不向義,此之謂矣。

最新小说: 淫乱血脉(中世纪,nph) 盛渡(nph) 臣那心机的白月光(NP) 咸鱼被迫翻身后被囚禁了 陌上远溪(NP bg 甜) 岁岁常欢愉(1v1校园H) 不做爱就会死(NPH) 快穿之做渣女的小三 明暗关系 小狐狸今天以身相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