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尹注云:重流謂嚴守穀價,不使流散。洩,散也,吾穀不散出。元材案,此守穀之又一步驟也。《輕重乙篇》所謂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後可以朝天下者也。惟上述四步驟係對國內之政策,即上文所謂獨施之於吾國者是也。此則為對國際之政策。故前者謂之善為國,此則謂之善為天下,區別固極顯然矣。至對國際政策之唯一辦法,即為提高穀價,以獎勵外穀之輸入,使本國穀價常高於他國,則一般進出口商人必爭以穀輸入吾國,以求厚利。重流者,即下文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之意。吾國重則流於吾國,諸侯重則流於諸侯,故必嚴守之,始能免於流散之患也。
〔一一〕元材案:此申述上文謹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洩矣之意。謂諸侯穀之所以歸於吾國,並非由於吾國歲凶穀缺有以使然,而實因政府以幣預為購藏,故國內之穀大部分皆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流通於市場者已為極少數。于是穀聚則重,少則貴,國穀之價自將倍漲。而諸侯之穀亦將源源而來,如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禦矣。又案:《輕重乙篇》論滕魯之粟釜百,則使吾國之粟釜千一段,與此文大同小異,可互參。
〔一二〕元材案:自是藏一分以致諸侯之一分至謂之數應,乃總結全文,古文家所謂雙收法者也。謂於國內藏穀一分,即可以吸收諸侯之一分。如此,對外既無利奪於天下之虞,在國內復無大夫積實而驕上之弊。此無他,蓋即以重藏輕之結果,故一國可以常有十國之數也。本書無止二字凡十三見(《巨(筴)乘馬》二見,《山權數》一見,本篇二見,《揆度》一見,《輕重甲》六見,《輕重乙》一見)。無止,不絕也。即《輕重甲篇》天下歸湯若流水之意。臣●從而以忠,豬飼彥博云:●字疑衍。丁士涵說同。今案此說可從。《管子.度地篇》云臣服之以盡忠於君,句義與此略同。謂國有十國之筴,則既富且強,故諸侯賓服,臣民忠順也。安井衡謂●,平也。平從,平心以從君。張佩綸謂●從即《詩.南山》衡從其畝之衡從,言臣無不盡忠也。黃鞏改正為征(聞一多同),改●為朴。石一參改●為橫。並非。數應者,數謂定數,應謂效果。謂此乃實行輕重之筴之必然效果也。
桓公問管子曰:請問國會〔一〕。
管子對曰:君失大夫為無伍,失民為失下〔二〕。故守大夫〔
三〕以縣之筴〔四〕,守一縣以一鄉之筴,守一鄉以一家之筴,守家以一人之筴〔五〕。
桓公曰:其會數奈何〔六〕?
管子對曰:幣准之數〔七〕,一縣必有一縣中田之筴,一鄉必有一鄉中田之筴,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八〕。故不以時守郡為無與,不以時守鄉為無伍〔九〕。
桓公曰:行此奈何?
管子對曰: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殘國亡家藏於篋〔一0〕。
桓公曰:何謂藏於民?
請散棧臺之錢散諸城陽,鹿台之布散諸濟陰〔一一〕。君下令於百姓曰: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故賦無錢布,府無藏財,貲藏於民〔一二〕。歲豐,五穀登,五穀大輕,穀賈去上歲之分〔一三〕。以幣據〔一四〕之,穀為君,幣為下。國幣盡在下,幣輕,穀重上分〔一五〕。上歲之二分在下,下歲之二分在上,則二歲者四分在上。則國穀之一分在下,穀三倍重〔一六〕。邦布之籍,終歲十錢。人家受食,十畝加十,是一家十戶也。出於國穀筴而藏於幣者也〔一七〕。以國幣之分復布百姓。四減國穀,三在上,一在下。復筴也〔一八〕。大夫旅壤而封〔一九〕,積實而驕上〔二0〕,請奪之以會。
桓公曰:何謂奪之以會?
管子對曰:粟之三分在上,謂民萌皆受上粟,度君藏焉。五穀相靡而重去什三,為餘以國幣,穀准反行,大夫無什於重。君以幣賦祿,什在上。君出穀,什而去七。君斂三,上賦七。散振不資者,仁義也。五穀相靡而輕,數也。以鄉完重而籍國,數也。出實財,散仁義,萬物輕,數也。乘時進退〔二一〕。故曰:王者乘時,聖人乘易〔二二〕。
第 9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