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全文共分十一段,每段說明一個問題。段與段間除有時用一又字表示互相連接外,在內容上則毫無有機之聯系。其體例與《揆度》及《輕重甲》以下各篇相同。第一段,對梁聚輕賦稅而肥籍斂說之批判。第二段對請士官百能說之批判。第三段論天子失權之原因。第四段論終身有天下之道。第五段論所謂國會之意義及其措施。第六段對特所主張的厚葬論之批判。第七段論不予人以壤及不授人以財。第士半祿而死君,蓋即緊承此倳賤無祿句而言。孫詒讓以倳與吏通,倳與事同者非。又案《史記.平準書》云: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漢書.食貨志》同)又《鹽鐵論.力耕篇》云: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富,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飢民以賑。所謂戰士頗不得祿,戰士或不得祿,與此處所云:倳賤無祿,語意正同。然則倳之通士,此又其一旁證矣。
〔六〕元材案:《御覽.治道部》七引此無外字,內作
則,衣作至。張文虎云:內當為而字之誤。而即則也。今案外內對文。且緊與上文相接,條理甚為分明。《
御覽》引及張氏說皆非。
〔七〕元材案:以幣准穀而授祿,謂以貨幣發給奉祿,代替穀物也。下文又云:士受資以幣,大夫受邑以幣,人馬受食以幣。又云:君以幣賦祿。以幣授祿,其制亦始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朔曰: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此武帝時事也。然此時尚是粟錢並行。至元帝時,則完全以幣而不以穀。《貢禹傳》禹言:……拜為諫大夫,秩者非。
桓公問於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一〕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二〕。何數也?
管子對曰:君分壤而貢入,市朝同流〔三〕。黃金,一筴也;江陽之珠,一筴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筴也〔四〕。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軌出〔五〕之屬也。
桓公曰:天下之數盡於軌出之屬也〔六〕?
今國穀重什倍而萬物輕〔七〕,大夫謂賈之〔一例。秦之明山衍之字。《揆度篇》云云是其證。元材案:本書言黃金出產地不一其稱。或曰:金起於汝漢之右洿(《地數》),或曰黃金起於汝漢水之右衢(
第 9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