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有。
曰〔二〕:軌守其數,准平其流〔三〕。動於未形,而守事已成〔四〕。物一也而十,是九為用。徐疾之數,輕重之筴也。一可以為十,十可以為百〔五〕。引十之半而藏四,以五操事,在君之決塞〔六〕。
桓公曰:何謂決塞〔七〕?
管子曰:君不高仁,則問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過。此亂之至也〔八〕。則君請以國筴十分之一者〔九〕樹表置高〔一0〕,鄉之孝子聘之幣,孝子兄弟眾寡不與師旅之事〔一一〕。樹表置高而高仁慈孝,財散而輕。乘輕而守之以筴,則十之五有在上〔一二〕。運五如行事,如日月之終復。此長有天下之道,謂之准道〔一三〕。
〔一〕元材案:此處善字與上文桓公曰善之善不同。此善字當下屬,讀善蓋天下,視海內長譽而無止十二字為句。善即善惡之善。蓋即《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蓋。蓋天下者,猶言天下無敵也。《管子.七法篇》論為兵之數,上言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下即以八事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反承之,即其證。視與示通。《漢書.高紀》:因說漢王燒棧道,視項羽無東意。《史記》視作示。顏師古注云:《漢書》多以視為示,古通用字。是也。長即下文此長有天下之道之長。無止,即無窮。長譽而無止,猶《詩.振鶩篇》之言以永終譽矣。張佩綸以善字絕句,又謂視海內為朝海內。聞一多以蓋為盍,盍即合,而曰蓋天下視海內,即所謂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郭沫若以蓋與闔通,視乃縣字之誤,謂闔天下,縣海內,即《山至數》
有海內,縣諸侯之意。既失其讀,又失其義,故不從之。
〔二〕元材案:曰字上當脫桓公曰云云,此曰字乃管子答桓公語。
〔三〕元材案:軌守其數,謂以會計之術將一切穀物盈虛之數字據而守之。即《乘馬數篇》所謂郡縣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間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及《山至數篇》所謂畝十鼓之壤,君皆善官而守之,《山國軌篇》所謂陰據其軌與軌守其時之意。准平其流,謂以平准之法平衡一切穀物之價,以免見射見泄之患。《國蓄篇》所謂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即此意也。
〔四〕元材案:動於未形二句,即國軌布於未形,據其已成之意,解已見《山國軌篇》。豬飼彥博謂事當作於,張佩綸謂守事當作守其,皆非。
〔五〕元材案:物一也而十,是九為用者,與《山國軌篇》所云穀一廩十,君常操九,語意全同。徐疾,指號令言,解已見《事語篇》。此謂設物之重為一,經政府運用輕重之筴後,則可令其重至十倍。除本重為一外,獲利為九。例如有穀百石,每石十元,合為千元。經政府廩藏後,穀價漲至每石百元,合計共得萬元。除去原價千元外,尚可盈餘九千元。此無他,乃政府運用徐疾之數與輕重之筴,故可以收到一可為十,十可為百之效也。許維遹謂是猶之也。言用十分之九,斷句及意義蓋兩失之。
〔六〕元材案:此當讀引十之半而藏四為句,以五操事為句。操事解已見《國蓄篇》。謂將此物一也而十之十,分為十分。十之半即五分,藏其四分,其餘一分則作為下文樹表置高之用,另以五分作為政府繼續操事之開支。至所操何事?如何開支?則一聽政府之決塞而已。下文財散而輕,乘輕而守之以筴,即操事之一例也。
〔七〕元材案:決塞即開塞。《鹽鐵論.非鞅篇》大夫云:
商君明於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秦致利成業。一作啟塞。《淮南.泰族篇》云:今商鞅之啟塞,申子之三符,韓非之孤憤,張儀蘇秦之縱衡,皆掇取之權,一切之術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聞而世傳者也。今《商君書》有開塞篇。《史記.商君列傳》所謂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者也。本書則皆作決塞。《山至數篇》:守之以決塞。《地數篇》云: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所謂決塞者,決者行之使通,塞者止之使滿也。其意義蓋與輕重開闔等略同。《管子.七法篇》云: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難易也,開闔也,殺生也,謂之決塞。又云:不明於決塞,而欲敺眾移民,猶使水逆流。又《君臣下篇》云:明主立世,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於時也。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決之則君子行於禮,塞之則小人篤於農。蓋法家通用語而本書著者亦借用之。
〔八〕元材案:高,貴也,敬也。問即《詩.女曰雞鳴篇》:雜佩以問之之問,《傳》:遺也。被,加也。簡、輕二字,解已見《巨(筴)乘馬篇》。此謂君如不提倡仁愛,則人民不肯互相問遺。不提倡慈孝,則人民不肯重視其親而易於發生過失。故曰此亂之至也。
〔九〕安井衡云:十分之一,即上藏四以五操事之餘也。元材案:上文云:引十之半而藏四。十之半即五分。藏四,謂藏其五分之四即四分。尚餘一分。此十分之一,即所餘之一分也。
第 88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