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81 章
五〕之君去其所以強求,廢其所慮而請,故天下樂從也。
〔一〕元材案:親,愛也。信親,信其愛己之人。即《孟子.離婁篇》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之意。死利者,《史記.貨殖傳》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之所在,人必趨之,雖死不避,故曰死利。猶言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也。《揆度篇》云:幣重則民死利。《鹽鐵論.錯幣篇》云:上好貨則下死利。又《毀學篇》云:貪夫死利。義與此同。
〔二〕元材案:以上六句,又見《輕重乙篇》。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者,謂政府製定財政經濟政策,必須建立在使人民不易覺察之基礎上,表面上是對人民有所賜予,而實質上則是奪之於無形。尹注所謂民(原誤民為與,據張佩綸校改)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者是也。
〔三〕孫星衍云:按《通典》十二引民愛作民憂。此
愛字誤。元材案:上文言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正是民予則喜之事,此處何得以民憂承之?仍以作愛為是。洽即《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於民心之洽。正義:洽謂沾漬優渥。洽於民心,言潤澤多也。此言民愛可洽於上,特倒言之耳。尹注訓洽為通者非。
〔四〕尹注云:在工商曰租籍,在農曰租稅。慮猶計也。請,求也。豬飼彥博云:《輕重乙》曰租籍者君之所宜得也。正籍者君之所強求也。租籍當從彼作正籍。正、征同。洪頤楫、丁士涵、郭沫若說同。元材案:尹說謬甚。豬飼說亦未為得。本書各篇同文異字之處甚多。前輩學者常用據彼改此之法,斷定某處某字宜依某處某字校改。此實不明本書體例之尤者。事實上此種同文異字,正是後篇作者對前篇所用字之翻譯,亦可以說是用更通俗之字或作者所在地之方言以代替前篇不易懂之字。茲特略舉數例加以說明。(
1)本篇及《海王篇》吾子,《地數篇》作嬰兒。可見吾子即嬰兒。(2)《海王篇》食鹽,《地數篇》作咶鹽。咶即食之另一說法。《漢書.吳王濞傳》?糠及米,師古注曰:?古?字。?,用舌食也。蓋以犬為喻也。音食爾反。《史記》作?。疑咶、?、?、?皆食字之各地方言。(3)《海王篇》若其事立,《輕重乙篇》若皆作然後。(4)《地數》、《揆度》兩篇禺氏邊山,《輕重乙篇》作禺氏旁山,旁即邊也。(5)《國蓄篇》耕田發草,《輕重甲篇》作耕發草土,《輕重丁篇》則作墾田發務。務即蓩,毒草也。說見《丁篇》。(6)《
地數篇》守圉之本,《輕重甲篇》作守圉之國。又《地數篇》夫齊衢處之本一節中數本字,《輕重乙篇》皆作國字。知本字亦有作國字講者。(7)《海王篇》升加分彊,《地數篇》作升加分耗。豬飼彥博云:彊當作鏹,錢也。彊、耗皆錢之又一名詞。(8)《揆度篇》當壯者,《輕重戊篇》作丁壯者。當即丁也。(9)本篇通施,《輕重甲篇》作通移,《輕重乙篇》則作通貨。《史記.夏、殷、周本紀》載三代事,所引《尚書》,多與今本《尚書》不同,皆司馬遷用漢人口語所翻譯,而非司馬遷所見《尚書》又另有所謂秘本。如果據史改書,或據書改史,便成為天下之最大笑話矣。細繹此處租籍租稅,與《輕重乙篇》正籍租籍間之關係,亦是兩篇作者所用術語之不同,而不是誰錯誰正之問題。最足注意者,即兩篇文字中對於廢字之用法。廢字在本篇及《乘馬數篇》如廢方於地之廢字皆作置立講。但在《輕重乙篇》則又作為廢棄講。豬飼彥博謂
廢當作斂,《輕重乙》曰:亡君廢其所宜得而斂其所強求,正與此反,郭沫若謂廢當為發,言平發其歲入以利民者皆非。至本篇所謂租籍(《乙篇》謂之正籍),乃指以室廡籍等諸籍而言。所謂租稅(《乙篇》謂之租籍)則指所謂官山海官天財及其他通過輕重之筴而獲得之各種專賣事業的贏利而言。前者或為毀成,或為伐生,或為止生,或為禁耕,或為離情,或為養贏,皆是一種強制收入,所謂見奪之理者。故曰所以強求。後者則如《海王篇》之正鹽筴,與本篇之藉於食,則舉臂勝事無不服籍者,雖百倍歸於上而人亦無以避之,所謂見予之形也。故曰所慮而請。所慮而請者,謂此乃人人心意中之所欲而求之不得者。《乙篇》謂之
君之所宜得,乃從政府方面立言,然其意義則一而已。
〔五〕元材案:王霸,《通典》作五霸,非。本書王霸連稱之例甚多,與此正同。
利出於一孔者〔一〕,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二〕。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三〕。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養〔四〕,隘其利途〔五〕。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六〕。故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
〔一〕尹注云:凡言利者不必貨利,慶賞威刑皆是。安井衡云:孔,穴也。猶言門。出於一孔,專出於君也。二孔,君與相也。三孔四孔,則分出於臣民矣。元材案:本書言利字之處不一而足,僅本篇即十五見,大抵皆指經濟利益而言。此處尤與慶賞威刑無關。尹說失之。利孔猶言利門,安井說是也。利出一孔,謂利益從一條渠道流出,此處引申為經濟利益,應完全由封建國家統一掌握,例如上言國家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即利出一孔之具體運用矣。
〔二〕許維遹云:不當為半。其兵半詘,猶言其兵半數力詘,半數未力詘。元材案:此說非是。尹注云:詘與屈同。屈,窮也。其兵不詘,謂雖不勝,但亦不至為敵所屈。
〔三〕元材案:此數語商、韓書亦有之。《商君書.靳令篇》云: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又《弱民篇》云: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亂。又《韓非子.飾令篇》亦云: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字句與此皆大同小異,而其意義則有別。商、韓所謂利出一空者,蓋欲壹民於農戰。乃從政治軍事上立言者也。此則謂一切天財地利及其他由賤買貴賣而得之各種奇入旁利均應由國家獨占之,不使人民自由經營。乃從財政經濟上立言。蓋即所謂國家壟斷經濟政策者也。至《新唐書.儒學傳.柳沖傳》載柳芳之論《姓系錄》及《通典.選舉》六載禮部員外郎沈既濟之議選舉,亦皆引本篇此文為據,則尤與原旨無涉矣。
〔四〕尹注云:養,利也。羊向反。何如璋云:塞猶充也。塞其養,民乃足。隘其途,利乃一。張佩綸云:養讀如字。《詩》遵養時晦《毛傳》:養,取也。元材案:養當為
羨字之訛也。《鹽鐵論.錯幣篇》大夫云:禁溢羨,厄利途。禁與塞同義。厄即阨,與隘通。本篇上下文語意,與《錯幣篇》相同者不一而足,則此二語亦當與彼有其互相沿襲之關係。然則塞民之羨,即禁民溢羨之意矣。聞一多說與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