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管子 > 第 75 章

第 75 章(1 / 2)

管子 作者:管仲

第 75 章

〔九〕元材案:重主要表現在貨物缺乏,價格昂貴,引起人們之重視等方面。

〔一0〕安井衡云:分,半也。去分,滅半也。何如璋云:分,半也。言穀之重價減其半也。元材案:分字在本書,凡四十五見(計《巨(筴)乘馬》二見,《乘馬數》四見,《海王》一見,《山權數》六見,《山至數》十六見,《地數》一見,《揆度》四見,《

輕重甲》六見,《輕重乙》二見,《輕重丁》三見)。共可分為二大類。即第一,分字上附有數目字者為一類。如十分、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是。此類分字除《揆度篇》然則國財之一分在賈人,……賈人出其財物,國幣之少分廩於賈人,兩分字,因一分與少分對言,應作半字講外,其餘各分字之意義自明,無庸贅釋。第二,分字之上無數目字者為一類。如:

一、國穀之重去分。二、國穀之分在上。(以上《巨(筴)乘馬》)三、霸國守分上分下,游於分之間而用足。(《乘馬數》)四、升加分彊,釜五十也。(《海王》)五、大豐則藏分,阨亦藏分。六、阨所以益也,何以藏分?(以上《山權數》)七、穀價去上歲之分。已詳辨之。第二點所關尤大。蓋在上在下與為上為下雖只一字之差,而兩者所含意義則迥然不同。在上之上與在下之下乃分,指封建國家與人民而言。為上之上與為下之下,則分指物價之高低而言。故在上在下云者,謂某物退出流通界而由封建國家加以儲藏,某物則在民間流通。為上為下云者,則謂某物之價進佔上風,某物之價退居下風。猶上海人之言看漲看跌矣。為上《山至數篇》又作為君。如云穀為君,幣為下。君即上也。

〔一四〕元材案:國穀之重再十倍。再者,二也。《揆度篇》云:事再其本,民無●者賣其子。三其本若為食。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近通。然後死得葬矣。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止。《輕重甲篇》與此略同。又《揆度篇》引神農之數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可見再什倍者,即二十倍之意。《史記.平準書》云: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漢書.食貨志》作賜黃金者再百焉。顏師古注云:凡再賜百金。亦是以再為二。此蓋對上文國穀之重去分而言。謂穀在民間之時,因散而輕,因多而賤。今為國家所廩,流通於市場者少,聚則重,寡則貴,故其價可漲至二十倍也。安井衡以秋成前穀貴,至此復貴,故曰再,何如璋以十當作一,言其價重一倍也,十則大懸殊矣,張佩綸以再十倍當作稱十倍,即《山國軌》穀坐長而十倍,均失之。

〔一五〕元材案:官為工之借字。百官即百工。《尚書.堯典》:允釐百工,《史記.五帝本紀》作信飭百官,即其證。

〔一六〕元材案:奉即《山至數篇》械器不奉之奉。《漢書.食貨志》顏師古注:奉,謂供事也。器械兼農業生產工具及兵器而言。備即《鹽鐵論.本議篇》工所以備器械、器械不備與《

通有篇》器械之備之備。謂器械乃國家必需之物,皆當由百工供奉備用。豬飼彥博以械字疑衍,許維遹以備字疑衍者皆非。

〔一七〕元材案:以穀准幣一語,又兩見《山國軌篇》。國無幣,以穀准幣者,謂國家所有之幣,前已借之於民,故庫藏空虛,不得不以穀代之。實則欲以一切什九之穀直時而●其器械,非真無幣也。《山國軌篇》收斂女貢織帛及萬物與梁渭陽瑣之牛馬,亦皆用此方法。

〔一百都百縣軌據,穀坐長而十倍,句法即完全相同。四面皆●者,謂四方之穀,皆由國家以軌數據而守之,有如兵欄之約束其士卒者然。《山權數篇》所謂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敺屏萬物,守之以筴,即此意也。

〔一九〕郭沫若云:一切什九,殊為不詞。疑是一均什斗之誤。均、切,斗、九,篆文形極近似。均假為鈞也。《小匡篇》云: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尹注三十金曰鈞。三十金當即三十錢。李悝云:石三十(錢)(見《漢書.食貨志》),則齊魏穀價適相當也。又云:按管書中所言穀價頗不一致。《國蓄篇》云:中歲之穀,糶石十錢。《輕重甲篇》粟賈釜四十。又《輕重丁篇》齊西之粟釜百泉,則鏂二十也,齊東之粟釜十泉,則鏂二泉也。依齊舊制,釜為六斗四升,鏂為一斗六升。依田氏新制,釜為一石二斗五升,鏂為二斗五升。三者相差均頗懸絕。此言一鈞什斗,蓋由作者作如此假設而已。元材案:此說可商。一切一詞,乃秦漢人常用語。《史記.李斯傳》

請一切逐客。《貨殖傳》: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又《鹽鐵論.復古篇》:扇水都尉所言,當時之利權,一切之術也。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漢書.平紀》:吏在伍二百石以上,一切滿秩如真。《貢禹傳》: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匈奴傳》:恐議者不深慮其終始,欲以一切省繇戍。劉向《戰國策序》: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術也。顏師古注《平紀》云: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什九者,十分之九也。《山國軌篇》云:穀一廩十,君常操九。《山權數篇》云:

物一也而十,是九為用。穀之原價本僅為一,由於為國家所收藏,藏則重,故坐長加十。除原價外,獲利九倍。故曰國穀之●,一切什九也。

〔二0〕丁士涵云:當作還穀而應幣。《山國軌篇》曰然後調立環乘之幣。又曰:上無幣有穀,以穀准幣,環穀而應筴。(以穀准幣,即是國筴,故應幣謂之應筴。)又曰:

貲家假幣,皆以穀准幣,直幣而庚之,穀為下,幣為上。百都百縣軌據,穀長十倍。環穀而應假幣。是其證。何如璋云:應穀,穀字宜作幣,沿上而誤。應幣者謂准所需之幣,以穀應其數也。張佩綸云:還穀應幣,即《周禮.旅師》用粟春頒秋斂之遺法。郭沫若云:丁校非是。還穀而應穀不誤。還穀者指假幣於民而使之以穀償還。應穀者指以穀代幣,購置器械以備公用。承上兩事而言,故下文結之以穀器皆資,無籍於民。言穀物與器用皆足,而不增加稅籍。穀器皆資,穀字原作國,因音近而訛。丁所引《山國軌篇》資家假幣云云,乃富家向官家假幣,官家以賤價之穀代幣而與之,預約以幣償還其穀。及穀貴,富家乃不得不准貴穀之價而償幣。故曰環穀而應假幣。丁未得其解。元材案:以上諸說皆非也。《山國軌篇》所謂還穀而應筴,國奉決,是以穀准幣支付國奉之價。所謂還穀而應假幣,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則是以穀准幣,清償所負委貲家所假給政府之債。以彼例此,則此處還穀而應穀,當作還穀而應器。謂百工所奉器械之價,只須以一切什九之穀支付之,即足以清償債務而有餘。故下文即承之曰:國器皆資,無求於民也。資當作

最新小说: 淫乱血脉(中世纪,nph) 盛渡(nph) 臣那心机的白月光(NP) 咸鱼被迫翻身后被囚禁了 陌上远溪(NP bg 甜) 岁岁常欢愉(1v1校园H) 不做爱就会死(NPH) 快穿之做渣女的小三 明暗关系 小狐狸今天以身相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