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宝贞你无耻!”李易气极,他怒然指向苏宝贞:“你敢不敢与我相辩?”
被指之人冷笑连连:“我陇右道还会怕你不成,只是这出题之人不能是你们山南道的人。”
“好说,”李易同样出言反制:“那也不能是你们陇右道的人。”
说完之后,二人环视客栈,发现就秦怀道与褚遂良两位不是两道中人。
“不知由两位出题,如何?”李易此人对陇右道虽有轻视,对他人倒是有礼,见此情景,秦怀道与褚遂良相视而笑。
褚遂良与秦怀道早已有言在先,私下探访不得再用尊称,因此秦怀道让他称自己为道哥。
“道哥,不如您出个题目?”褚遂良看向秦怀道,眼神中略有深意。
秦怀道瞬间明白。
此次出题,除了让两道学子相辩之外,何尝不是考校学子才论之机?若是有才学出众之辈,就算科考失利,也可破格吸纳进大汉事业部行事业编,为大汉做贡献。
“好,既然如此,那我便出题。”秦怀道满口应承下来。
至于题目,他略微思虑过后,也已想好。
他正声说道:“诸位学子,李唐覆灭,大汉崛起,汉帝英明神武,改农制,兴科举,促商贸,实乃我华夏土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变局之下,诸位认为我辈学子,应该如何报效国家?”
此题一出,竟惹得诸多学子纷纷喝彩。
“好题,寥寥几句竟点透大汉之变,其中这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身处大局之中,若没有此句点醒,不知会路行参差到何处。”有学子顿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此间学子看向秦怀道时,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倒是李易,眼中没有丝毫惧怕。
见李易此番神情,秦怀道笑道:“既然这位李易胸有成竹,不如你先来?”
“当仁不让。”他接过秦怀道的话茬,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出身山南道,读有诗书千百篇,虽逢大势,却也知道农为国之根本,大唐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各地耕田荒废无数,数年下来粮库空虚,百姓存粮亦是十不存一。”
这番话说得众位学子连连点头,唯有苏宝贞频频摇头。
“所以在下认为,大汉若想要建百年之基业,需放宽粮策,休养生息,同时小心外敌,正所谓高筑墙,广积粮,是为上上策。”
“好!”众多学子忍不住鼓起掌来。
他这番话能打动这些学子,但是却无法打动秦怀道,粮策他早已定好,但却不是立国立民之根本,而且李易此人说法虽然有层次,但比较空泛,没有落到实处,华而不实。
第982章 :军策
李易得意地看向苏宝贞,觉得这个陇右来的蛮子根本不可能打败自己的理论。
却不料苏宝贞向前一步,面色平静,准备开口。
见对手如此镇定,李易心里也不由犯起了嘀咕,难道这个家伙,真的研究出了点什么东西?哼,不管对方说什么,自己只要拿出所学,定然可以因易解决。
要知道,他可是山南道排名靠前的十大学子之一。
苏宝贞开口了。
“你说大汉初立,应当高筑墙,广积粮,我且问你,大汉边疆一望无际,墙当如何筑?如今天下本就没有余粮,又上哪里去积粮?”
“还是说你李易家中富裕,愿意把家中余粮贡献出来,为天下百姓出一份力?”
此言针锋相对,一字一句针对李易,想要把他压下。
然而山南道十大学子之一岂是这么容易对付的?对于这定计,李易心中早有对策:“你个蛮子,果然知识浅薄,隔界筑墙自古有之,且看大秦始皇帝,修建长城,行千秋万代之伟业,那是何等气魄,我大汉为何不能效仿?”
“至于广积粮,又不急于一时,陛下已颁三道圣旨,其中便有免三年徭役税赋之策,正是百姓休养生息的绝佳年份,待休养生息之后,正是积粮之时。”
苏宝贞:“你想得太简单了,大汉平定李唐暴政,兵马疲惫,余粮十不存一,周边番邦虽有不少臣服于陛下,但你敢说他们就没有二心?一旦几个小国趁机偷袭,只需极小代价便可建不世之功。”
此人说法让秦怀道眼前一亮,他的说法与秦怀道的兵马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大汉国力初建,未整合之前必有纰漏,很容易被异族找到突破口。
“苏宝贞,若真如你所说这般,当如何?”秦怀道出言问向这位陇右道的学子。
苏宝贞拱手道:“若是我的话,当重赏边关将士,同时加强边防,一来稳定军心,二来以防宵小偷袭大汉,保护边疆。”
“胡言乱语,”李易未等他说完,就出言指责:“汉帝治军如何威严你不知道?就算排除汉帝,如今大汉军中哪个不是威名赫赫?英国公徐世绩,镇国军神薛仁贵薛将军,锦衣卫罗武,特战军罗英,还有驻扎各地的大将,每一位光是名字便足以震慑那些番邦,你这些策论,根本无用。”
“光靠名字就可以吓退敌军的话,那李泰的大唐早就不攻自破了,李易,亏你妄称山南道十大学子,眼光居然如此短浅。”
“汉帝曾经说过,我们要在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外贬内攻,双管齐下,方能居于不败之地,李易你的想法,根本上不了台面。”
“你个西北蛮子,有脸说我?你的策论也不过是些平庸无奇地论调罢了,山南道随便派出一个人来,都能比你强。”李易恼羞成怒,指着苏宝贞破口大骂。
随着争吵声越来越大,有位学子推门而入,都没有人发现。
直到他发声时,人们才注意到他。
“这里是长安,不是你们的蛮夷之地,身为大汉学子,在这里吵吵闹闹,成何体统?”来人正是从定州鼓城县前来的学子,郭正一。
只见他一身学子装扮,虽风尘仆仆却正气凛然,往那一站便有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李易看向他十分不满:“你又是谁?我山南道和陇右道之争,关你何事?”
“定州郭正一。”李易是他晚辈,按理来说他不该先行叉手礼,不过他是新来,而且基于对各道学子的尊重,他依然俯身行礼。
各个学子虽然吵闹,礼节方面依然十分讲究,纷纷向他回礼。
待得知双方辩局之后,郭正一向陇右道再次行礼,方才发表自己的言论。
“诸位,我虽无意加入双方辩局之争,不过在下对军事战法,略有心得,对于苏兄的说法,却并不认同。”
“哦?”李易侧目看向此人,原来是来帮他的,这倒是意外之喜了。
见众人安静无比,郭正一继续说道:“在下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若是我,必然派出使节与暗探分别进入外邦,一为通过使节与贡礼不均,制造各国矛盾使之不能团结一致,二为通过暗探进行挑唆,使之国内无法安定,如此一来,外疆自然无事。”
秦怀道双眼微眯,对此人高看一眼。
此人行的不正是苏秦、张仪之道,合纵连横,凭一张无人能辩的口舌胜万军之道吗?
若是他能在此次科举脱颖而出,他不介意多给此人一些机会。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初闻此话,苏宝贞如遭雷劈,他万万没想到有人会半路杀出,完全推翻自己的主论。
听到后面时,他已经无法用震惊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制造矛盾,使之不能团结,暗探挑唆,使之无法安定,这若不是上策,那还有什么是上策?
苏宝贞深吸口气,带领陇右道学子郑重向郭正一行礼:“郭先生初来此地,是苏某轻看了,以苏某来看,若是郭先生参与会试,定然高中。”
李易同样带山南道向郭正一行礼:“郭先生才战无双,若是大汉得之,必无往而不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