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加上孙鲁班以前也一直是站在鲁王孙霸一侧的,万一孙和这个弟弟真不讲情面的要追究自己,那孙鲁班不死也不好到哪儿去。所以,孙鲁班决定了,拼一把。而且,孙鲁班做事,可比孙霸要聪明的多,她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多,也没有大义名分,要想彻底把孙和搞下来,就必须尽可能的多的联络各方力量,这样才有胜算。因此,孙鲁班不仅联络了鲁王旧部,同时还用长公主的身份,拉拢了一批原本处在中立位置的世家大族,一起在太初宫发动了兵变。孙和显然不是孙权,他对太初宫的掌控能力显然不如他老爹,对朝廷内部气氛变化的敏感度也差了很多……当然,最重要的事,太初宫禁卫,依然还是听命于孙权,而不是孙和。因此,当发动第二次太初宫变的人是孙鲁班,而太初宫的真正主人又没有下令平叛的情况下,孙和根本不可能有胜算。更要命的事,在太初宫变的第二天,已经久病不理朝政的孙权,却突然的出现了太初宫内,主持召开了大朝会。大朝会上,孙权不仅没有追责孙鲁班发动兵变的责任,反而是下诏废除了太子孙和之位,改立孙亮为太子,诏命顾雍,全琮,孙弘三人辅政。孙权的突然出面,给这场宫变的性质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让原本对孙鲁班发动兵变持反对态度的东吴朝臣集体沉默了。以东吴的特殊政治体制,一个公主,在没有人背后支持的情况,想要发动宫变容易,但想要掌控朝政,实在是太难了。因此,这场太初宫变,很让人怀疑,到底是孙鲁班发动的,还是孙权授意孙鲁班发动的。毕竟,就孙和之前做出的那些决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合格君主所谓,孙权要是真的不满意,想要废掉孙和,也完全说得过去。只是,比较让人费解的地方就在于……孙权如果真的不满意孙和的话,直接废掉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发动宫变这么激烈残酷啊。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地方。而这一场宫变的真正前后经过,注定要成为一个谜团……孙权在这次公开露面后的第二天,再次病重昏迷。而新太子孙亮,今年才六岁,要他监国根本不可能,因此东吴的朝政权利,完全落入到了顾雍,孙弘,全琮手里。准确的说,是落到了孙弘和全琮的手里……顾雍也病了。顾雍生病,还真的没啥阴谋,他是真的病了。顾雍也已经是六十多的人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张昭那样的长寿的,顾雍这些年的身体,也确实谈不上多好。再加上前段时间一直是顾雍在操劳,帮着孙和擦屁股,能帮顾雍分担政务或者军务的人,全都被孙和给丢到大牢里去了,顾雍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最后再来了这么一出太初宫变,导致顾雍在操劳过度和担惊受怕的联合打击下,终于是病倒了。而到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旦生病,想要再康复,就比较难了。就在太初宫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顾雍就因病过世了……甚至都没有孙权的病拖的时间长。而在孙弘和全琮的操持下,东吴的各项事务,倒也勉强运转起来了。首先是交州的吕岱。全琮在掌握朝政后,立刻派人给吕岱送去诏书,封吕岱为大将军,宁安侯,交州都督……说白了还是顾雍的旧策略,先稳住吕岱再说。其次,是秣陵郡援兵……全琮重新启用了在牢里呆了快半年的步骘,让他官复原职,然后以骠骑将军的名义,率领吴郡,会稽郡的郡兵,尽快西进增援秣陵郡朱然。最后,就是筹措粮草,供应淮南陆逊,以备不时之需。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得不说,比孙和在位的时候要好得多。只是,这套组合拳虽然是现在东吴最好的应对,但,终究还是有些晚了。第二次太初宫变后的第二个月,大汉水军在鄱阳湖困住了退到这里的东吴水军,经过一番激战之后,丁奉终究寡不敌众,败退往长江下游。大汉水军,顺流而下。而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东吴至尊孙权,在太初宫内病逝。三国时代的最后一位英主,就此陨落。第1251章 灭吴时机如果在半年前,有人告诉张溪,此次征吴能一番风顺,兵临建业……恐怕张溪能直接喷死说这话的人。但……半年后的今天,得知大汉水军在鄱阳湖大胜消息的张溪,却相信了这一点。东吴最大的屏障,也是最后的屏障就是水军,而东吴水军一旦被击破,无力阻挡大汉水军东进的话,那么东吴的国势也就去掉一半了。剩下的陆战,拼的是两国的国力,而以如今双方的国力对比而言,汉军陆战破吴,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双方的综合国力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大汉完全拖得起,而东吴这边却是拖不起。更别说,如今的东吴,人心飘摇,先有一代英主孙权驾崩,后有主少国疑,权臣揽政……有时候张溪都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天命所归”这种东西的存在。否则真的没法解释现在发生的这一切。开战之初,张溪也好,诸葛亮也罢,其实都不太看好这次征吴,最大的目的,恐怕就是在徐州方向或者江夏方向取得一定的突破,占据一些郡县而已。一战灭吴,以东吴如今的国力,东吴的君臣良将,根本不现实。别的不说,陆逊和朱然这两关就不太好过。可谁能想到,开战之后,东吴的变故居然这么多,而且还都是对东吴有着致命打击的变故。淮南方向,因为粮草不足,导致陆逊不得不退守寿春,放弃青徐,而江夏这边,频繁替换一军主帅,导致军心动荡,水军损失惨重。两条线集体被突破后,陆逊那边还能勉力维持,可江夏这边的东吴水军却损失过半,原本的战力优势被大汉的兵力优势所压倒,根本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力,导致了鄱阳湖水战的失败。而就在这个时候,偏偏东吴还迎来了最大的一个打击——孙权病故。这要不是大汉天命所归,张溪实在是找不出合适的解释理由来。不管怎么说吧,局势发展到现在的地步,灭吴的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了。如今的东吴水军,除了丁奉率领的残军外,就只剩下驻扎在震泽,用来拱卫建业的最后一支水军了……兵力也只有万人左右。而攻取了鄱阳湖的大汉水军,也没有闲着,立刻兵分两路。一路,由羊衜率领,即刻顺江而下,进攻东吴在淮南地区的战略要地濡须坞。一旦攻占了濡须坞,就等于是切断了淮南和江东之间的联系,陆逊所率领的七万多淮南兵团,就会因为缺乏粮草补给而被彻底困死在淮南。另一路,则暂时在鄱阳湖休整待命,等到夏口的钟离牧领军过来汇合后,以王濬为帅,全速南下,由水路进攻建业。之所以要等钟离牧过来汇合,不仅仅是为了加强东进水军的兵力,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水路运输援兵。如今的机会实在是太好了,只要稍微懂点战略局势的人,都能意识到,这是一场灭国之战的最好时机。既然是灭国之战,那么仅靠两个州的小打小闹,肯定是力有不逮的……这段时间,不管是坐镇河洛的庞统,还是坐镇长安的诸葛亮,都在拼了命的协调各地兵力,尽快的组建第二批援军,加强对淮南和长江流域的进攻。尤其是长江流域……你总不能靠着那五万水军去登陆江东,攻城略地吧?!虽然水军上岸作战也不是不行,但五万人的规模,终究是不太够的……必须增兵。所以,钟离牧留在夏口,没有第一时间增援前线,就是在等来自襄阳,南阳,甚至是蜀地巴东郡的援兵到位……这三个地方,距离夏口最近,而经过诸葛亮的快速协调,这三个地方也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五万人左右的援军,正在快速往夏口方向集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