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从嘉长大成人,身材一如少年时敦实,喜欢诗书乐理更甚于朝政,也让他的气质更加温文儒雅。
再加上天生重瞳和骈齿两大异象集于一身,朝臣们对他日渐亲善喜爱,认为他有祖父李昪风范。
李璟也注意到这些,开始对这个之前不怎么起眼的小六子多了几分重视。
朱秀出逃之后,徐铉受到牵连,宋齐丘和李弘冀指责他和朱秀交情深厚,对南唐朝廷不忠。
久而久之,李璟也不再喜欢这个鼎鼎有名的大才子,找了个借口,将徐铉贬为翰林学士,疏远于朝堂中枢。
徐铉站定,躬身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认为,为今之计,当及早与周主议和。”
李璟恼怒道:“朕之前就派李德明前往寿春面见周主,愿以江南财帛平息干戈,可周主觊觎我淮南土地,不肯罢兵!
如今周军接连取得大胜,淮南已被周军占去四州,此时议和,周主必定趁机勒索,绝对不可!”
徐铉叹息一声:“周军兵锋难挡,再打下去,我朝也难以占优,只会白白损兵折将,应当想尽办法及早罢兵言和,争取喘息机会。
待来日,我军重整旗鼓,挥师北伐,未尝没有重夺淮南的希望!”
此话一出,满殿哗然,各种议论声不绝。
有咒骂者,有赞同者,争执不休。
宋齐丘喝道:“荒谬!此时议和,周主定会狮子大开口,向我朝索要淮南诸州,难不成要割地求和?
徐铉此话,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老臣建议,倒不如以求和名义拖延周军,暗中调静江节度使林仁肇率军救援寿春,再请太子殿下挂印出征,率军进驻扬州,如此一来,可保东西两线暂时安稳!
只要寿春不破,周军休想在淮南寸进一步!”
李璟眼睛一亮,宋齐丘说的法子正合他心意。
当下,李璟让宋齐丘详细说说计划该如何施行,诸多朝臣也赞同此议。
徐铉望着这副乱哄哄的场面,心中叹息一声,默默退下。
第553章 徐铉的野望
李璟和宋齐丘等人商讨采用假意求和为唐军部署争取时间,徐铉已经没有心思听,也没有资格参与其中,沉默不言地站在群臣之后,等待朝会散去。
散了朝,徐铉和大多数朝臣退出大殿,李璟留宋齐丘、冯延鲁、陈觉等重臣继续商讨军务。
徐铉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下殿前长台阶,只觉得脑子浑浑噩噩,耳边嗡嗡响,思绪纷乱到极点。
自从淮南战事爆发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淮南局势。
眼看唐军节节败退,周军场场大胜,步步紧逼,除寿春外,整个淮南沿线州县要塞关隘,几乎全都呈现溃败之像。
战事伊始,江宁朝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虽说都畏于周军强势,但也对淮河防线寄与厚望。
万没想到,朝廷耗费重金打造的淮河防线,除刘仁瞻守卫的寿春城,其余地方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不堪大用。
徐铉记得去年年末,周军刚刚开始围攻寿春城,自己就上奏过,力陈淮南防务三大要点。
一是尽快组织精兵强将救援寿春,但也不可冒进,必须稳扎稳打。
二是在鄂州防备湖南马楚旧将王逵,在常州防备吴越。
三是重点经营滁州,以滁州作为支点,和周军展开周旋。
可惜,这道奏疏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淮南局势日渐糜烂,徐铉也逐渐心凉。
看似花团锦簇的南唐,在一场真正的大战面前,揭开腐朽僵化弊端重重的一面。
大周皇帝气吞如虎,锐意进取,早已表明一统天下之心,怎么可能会被区区缓兵之计欺骗?
徐铉敢肯定,宋齐丘的计策成不了,因为周主眼里只有淮南十四州,其他任何利益都不足以让他退兵。
以眼下情势看,如果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滁州、楚州五州之地,能换来短暂和平的话,南唐才有喘息机会。
待日后收拾兵马,整饬军务,未尝没有夺回来的希望。
李璟看不透这一点,还妄图用军事上的胜利逼迫周主和谈,简直是异想天开。
徐铉停下脚步,仰头望着阴沉天穹,长长叹了口气。
从泾州回来时,他也曾怀有一腔热血,希望推行江南改革,加强地方治理,整备军务,整饬吏治,使得南唐焕然一新。
可惜,事与愿违,江南庶族地主阶层依附南唐朝廷,坐享三十余年安稳,与朝廷瓜分江南利益,早就失去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
一旦改革就要触动这个庞大阶层的利益,以宋齐丘等新兴士族为首的守旧派百般阻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