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神一看,身边还是李泰与这些人。
“姐夫……”李泰颤颤巍巍道:“是不是造好了。”
张阳笑着点头,“这是骊山的一大步,恭贺魏王殿下,恭贺大唐。”
李泰高兴当场跳了起来,“还是姐夫指点的好。”
“我只是指点一些皮毛而已,这个蒸汽机从头到尾都是魏王殿下的心血。”
兴奋之余,李泰整个人瘫坐在了地上,心中有前所未闻的成就感,三年时间,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从七年前第一次认识到气压,对气压的猜想,再到热气的上升,一步步从最基础的气压常识开始。
七年了,李泰从十岁到了十八岁,他还是这么胖。
蒸汽机可以改变现在骊山的格局,将骊山的生产力再上升一个台阶。
李泰瘫坐在地上,看着正在吞吐蒸汽的大家伙久久不能言语,一时间他又掩面而泣,这两年太难了。
“姐夫,你知道吗?几度都想要放弃了。”李泰话语有些哽咽,“但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又会觉得万般地心痛,我们上上下下三十号人,三年的心血!这么一想又咬牙坚持,从管道到炉子,前前后后推翻重来数十次……”
他开始讲述着蒸汽机铸造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题,李泰没少发脾气,为了成功他也到了一种不计代价的地步。
好在如今成功了,李泰也释然了,这一刻他觉得整个人都升华了。
张阳看着李泰现在的情况,要是今年还不成功,他多半会崩溃的。
他就是这么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只要是他不明白的事情,就要查到底,哪怕是几天几夜不睡觉。
张阳还回想起七年前,他在朱雀大街上抱着自己的腿求问气压的缘故。
从小到大他就没有变过。
恍惚间他还是当年那个小胖子。
江师傅远远看着这一幕,魏王殿下一句句喊着张阳姐夫,他扶着自己花白的胡子,一时间失神,突然间明白什么。
在骊山的人都知道,骊山的主人就是魏王殿下的姐夫,只是这一刻他老人家终于想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难怪他……
“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这样的。”江师傅低声自语,怅然若失走入铁匠坊,此刻的铁匠坊的人都出去了,烧铸的炉子也已经熄火。
他走入自己的房间内,从桌案下拿出一个盒子,盒子中装着的都是银饼,这是原本打算交给他的。
只是现在才明白他是骊山的主人,是骊山的县侯。
平时他看起来没有一些县侯该有的模样。
“是呀,他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一直在魏王手底下做事,那个娶了公主造福骊山的,除了他还会是谁。”江师傅笑着此刻的心情很复杂。
铁匠坊外,蒸汽机运作已经有一个时辰了,在蒸汽机旁放着一个台阶,人踩上去可以加水。
蒸汽机运作得越久,这个铁皮盒子不住颤抖,好在运转很稳当。
张阳看了看众人还在成功的喜悦中,世事总是这么的有意思。
从开始设计蒸汽机到现在铸造出来已经有三年了,而这三年间李泰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其中最难克服的恰恰是一些很小的细节。
这些细枝末节就像是拦路虎,拦住了蒸汽机铸造的过程,也体现了现在骊山工业发展不全的症状。
唯独是金属工艺上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工序,只是一个倒角却成了蒸汽机成功的关键。
这便是令张阳想笑又笑不出来的地方所在。
铸造工艺的精细化一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或许这个蒸汽机比后世的蒸汽机车还要大上三倍之余,但这是大唐的蒸汽机。
光是看着狂野又简陋的外表,处处有着大唐该有的野蛮之气。
技术的萌芽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它会越来越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往后的蒸汽机也会更加精细。
已经想不起来后世的人们是如何铸造出蒸汽机的。
可在大唐,这是骊山众多技术骨干三年的心血,耗费的人力物力之多难以估量。
这一刻觉得自己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阳将欣喜与感动都留给在场的众人,便离开了人群。
同样在这个时候离开人群的还有李世民。
“这蒸汽机会一直转吗?”
听陛下这么一说,张阳笑道:“那就要看它的负荷极限在哪里了。”
李世民蹙眉叹道:“朕已看不透现在的骊山。”
张阳摇着手中的扇子,“陛下打算什么时候用骊山的蔬菜宴请朝中重臣。”
蒸汽机归蒸汽机,太府寺的事情不能停下。
李世民犹豫良久,又道:“入秋的十月朕会与他们说太府寺的成果。”
“多谢陛下。”
“你还没有说那个事物作何用处。”
张阳陪着皇帝一路走着,“无它,无非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知识就是技术,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有了蒸汽机可以让我们骊山的工业腾飞,以后可以让骊山有了动力源。”
“动力源?”
看皇帝还是不理解,张阳笑道:“陛下也看到了现在的骊山大部分的劳作都需要人力,但只要有了这个蒸汽机,便可以取代很多的人力,让我们生产成规模化,同时节省出来的人力,可以继续往技术上发展,我打算让我们骊山人都掌握技术。”
对大唐其他的来说,刀耕火种一直都是主基调,就算是不是刀耕火种,外界的制造术比之骊山还是落后一截。
骊山先外界一步,而现在骊山有了蒸汽机,李世民已经想不明白外界与现在的骊山相差有多远。
当看过骊山的生产之后,再看其他的地方用人力堆砌出来的生产力。
如果真要来形容,那只能说是两个世界。
骊山与外界的沟壑已经很大了,往后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李世民回头再看了一眼那个颤抖着吞吐烟尘的大家伙,“朕会看着你们骊山,直到你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
“借陛下吉言。”张阳笑着也陪着这个皇帝走着,“对了,还有一件事希望陛下应允。”
李世民稍稍点头,“你说。”
“现在蒸汽机已经告成,以我们现在骊山的生产力需求,光有这一台是不够的,而且因为制造所需,需要的大小与样式也是不同的,这不过是我们骊山的一小步而已不足为奇。”
李世民点头道:“如此说来,朕也觉得这也没什么好讶异的,只要给宫里制造方略与秘方,一样可以造出来。”
张阳笑道:“骊山怎么能和陛下相比,见笑了,往后骊山要建设一个大书院,用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我打算修建在蓝田县。”
“开设书院,于民有利,于社稷有益朕不会拒绝,应允你们骊山开建书院。”
嘴上这么说,李世民还是回头多去看了一眼那个蒸汽机,之后打算去看看上官仪。
皇帝对蒸汽机不感兴趣,他更希望朝中能够网罗更多的人才,上官仪确实是个不错的人。
张阳在村子里走了走,村民们正在整理麦子,有些稃片与颗粒贴合在一起嫩麦子,要挑拣出来。
村民们会将这些麦子煮一煮用来吃,也是不错的。
稃片虽然下咽的时候困难,但这种食物又有纤维又有身体所需的能量,偶尔吃点很是不错。
如果麦子收成太差,人们也会吃这种没有长好的麦子。
其实这种麦子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燕麦。
在河套以北或者河北,突厥等地因为水土与气候的关系,常年温度并不高,也会长出这种麦子。
张阳收拾了一些带走,在村妇们讶异的目光下带着去了骊山。
直到师母解释了,这些村妇这才没有计较。
主要还是这个骊山的县侯这两年很少出现在村民面前,以至于现在这个一脸胡渣穿着又简单的人,一时间认不出是这里的县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