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承乾迟疑道:“父皇是说什么了吗?”
长孙无忌将手谕递上,“回太子殿下,陛下去了骊山避暑,自然要找骊山县侯谈话,如此便说到了这件事。”
看着手谕中的内容,李承乾一边点头没有言语。
“太子殿下,如今朝中争论突厥教化之法,郑公希望将突厥人的陋习教化消弭,但臣以为自古以来,不论他们是匈奴还是突厥人,他们从来没有变化,不论中原如何教化,只要中原一有变动,他们就会作乱,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
对突厥人的印象,长孙无忌从来没有变过。
李承乾欲言又止,换位想一想,当初渭水之盟后朝中许多人对突厥都恨之入骨,直到李靖大将军活捉了颉利可汗,这口恶气才出来。
只不过很多人都觉得颉利在大孔明灯中已经摔死了,但没有人见过他的尸体,也有人说摔下来之后就被野兽给叼走了。
至于颉利的死活或许只有父皇知晓了,可父皇也从来没有对外人说起过。
这件事已经五年了,至今还是一个谜。
很多人都已忘记了颉利可汗这个失败者。
无论他是死是活,对大唐来说都不重要了,无关大局,若他活着以后说不定还对父皇有用。
至于当初颉利可汗身边的执失思力,经过上一次张阳执意反对突厥与关外诸国的臣子封赐之后,此人便没了音讯。
赵国公或许也知道一二,但这些事情都不会与孤说。
父皇已经不是当初秦王了,对父皇来说这满朝中他连自己这个儿子都不信任,不要说这些臣子了
李承乾收起这些思绪,也看完了这份手谕,又道:“张阳对父皇说过的吐蕃教化之策,倒是很不错。”
长孙无忌叹道:“太子殿下,张阳所言的方略也会让关外诸国发生动乱。”
“他们发生动乱,岂不是对大唐更有利?”
“非也。”长孙无忌反对道:“任何与人不利的策略都会反噬自身,而且太过极端,这种极端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最后反噬自身。”
张阳的做法,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又与他说了关于朝中官吏任用的事,李承乾送他出了东宫。
“赵节,赵国公这番话是何意思。”李承乾皱眉道。
当初张阳在东宫任职的时候,赵节便跟随在太子身边了,如今已经有了这么多年,领着太子的直属队伍太子右率。
要说情义,赵节与李安俨跟随最久。
赵节躬身道:“太子殿下,卑职哪里懂这么多。”
“你是个粗人,:该多看书的。”
赵节尴尬一笑。
李承乾颔首道:“张阳的方法孤看了,确实不错,就算是关外诸国有了动乱,大唐也可以平定,现在吐蕃治理得就很不错,有越来越多的吐蕃人心向大唐。”
可就算是张阳说了这个策略,赵国公就反对得如此坚决,带着一些个人的恩怨。
李承乾忽然笑了,“看来,以后朝中的风波也不会少。”
夏天到了尾声,当西北的风吹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了秋意。
半月之后,骊山上,张阳与李玥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秋收奏章,朝中各地的许多粮仓都开始放粮了。
李玥皱眉道:“太原的粮食都降到了斗米三钱,关中这四钱的粮价多半是维持不住半月,等淮南十月秋收,粮价还要下跌。”
张阳瞧了一眼,坐在华清池边喝着茶水的李世民,这皇帝还坐得挺踏实。
来骊山避暑,也给皇帝安排了住处,还天天要来蹭饭。
他忙的时候,骊山还要多准备一份饭食送下去。
不忙的时候,就踩着饭点来骊山用饭。
粮食一直是国祚的头等大事,如此一来骊山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低一些,用来酿酒。
富余之年收粮,等旱年粮食收成差的时候,便将粮食放出来。
皇帝是个心大的人,如今粮食这么便宜,中原便不会有饥年,对太府寺来说压力更大了。
粮食便宜意味着田亩的价值降低,大唐的饭桌不好管,管起来费尽心力。
上官仪已经去泾河了,李孝恭的三百亩良田都可以用来种一些青菜,卷心菜与萝卜。
三百亩的菜地,对太府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粮价越低,就越意味着作物多样性的迫在眉睫。
要说自己在愁什么,愁的还不是这大唐王朝到了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
张阳觉得这世上只有自己的一个人在忧愁,自己是唯一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我在这大唐尽做好事了。”张阳哀叹道。
“哼。”坐在华清池另一边的李世民听到了这句话,冷哼一声道:“你要是尽做好事,就应该为社稷出力,而不是在这里整天盘账。”
“陛下想错了,我现在的盘账就是为了社稷。”
“这不过是你太府寺分内之事。”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若不是我们骊山盘账,敢问陛下朝中用度谁来安排。”
从皇帝的视角来说臣子为社稷是理所当然。
对张阳来说为皇帝办事与为天下人着想是两回事。
出于皇帝个人的利益,他只会使用利于当下的策略,眼光放得并不是很远。
就比如说狄知逊在河西走廊西面种树,构筑一片防沙林,来减轻关中田地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恶化。
有时候想想这些事情值得自己忙碌一辈子,多好呀。
还想与他再说什么,皇帝伸了一个懒腰便离开了。
夫妻俩人接着看各地送来的奏章,张阳拿起一份奏章,这是裴宣机在范阳地界查探到的田亩情况。
当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他们散居秦燕之地,后来有一支定居于范阳。
在始皇帝时期,范阳卢氏就有名动中原的卢敖,卢生两位博士。
而到了北魏时期,范阳卢氏更是成了范阳的大族,后来就有传言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
也就有了后来的史家写下,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如此便是范阳起家的过程。
世家中,其他几家都有对付过,就连赵郡的李氏也有了接触,眼下唯独就剩下了范阳。
在裴宣机写的奏疏中,夹层还有一页,从夹层中拿出便是裴宣机在范阳游历时的结交经过,这人一直按照原本安排的计划开始做事,已将部分的债务卖给了范阳卢家。
张阳拿出自家的骊山汝南公主印信,再加上自己的县侯印信,夫妻俩人的印信盖上之后,就代表这六十万贯的债务卖给卢氏,等契约送到了范阳,范阳就会送钱过来。
六十万贯的债务作价五十万贯,届时骊山又有五十万贯银钱到账。
范阳如何向赵郡讨要银钱,又如何向佛门讨要,这些事情与骊山就没有关系了,范阳买下了债务就可以从中得到差价。
如此一来一往范阳就赚了十万贯,这等生意谁不乐意。
高门世家便是最好的信誉价值,不怕对方拿不出钱,有家产抵债也可以。
第一次就卖了六十万贯,还是有些少了,张阳让婶婶安排人将契约送过去,揣手道:“这人办事还是不够得力。”
李玥皱眉道:“夫君一转手就是五十万贯,还不满足。”
“我只是觉得他大可以大胆一点。”
“要是一次性都给了范阳,还怎么让他们互咬,夫君该有耐心,不该如此着急。”
听到屋内的孩子又哭了,熊大便将孩子从摇篮中叼出来,牙齿摇着孩子的襁褓送到了李玥面前。
这头熊以前就是带着小清清长大的。
现在小心安也出生了,它更有带娃经验了,也知道了孩子在女主人怀里才会安静。
李玥接过孩子,安抚了片刻他便不哭了,“孩子或许饿了。”
说完她抱着孩子便回了屋。
张阳看了看伏在身边的熊大,处理完眼前的奏章便躺下来,头枕着厚实的熊背,“你今天怎么不去耕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