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话让李世民觉得很意外,好似吐蕃有盐湖也就算了,西域还有黄金铜矿。
地理就像是个巨大的宝藏。
李世民心中越发好奇,“你让岑文本将近日以来的编撰的纲要带来,朕要过目。”
“儿臣这便去安排。”
李泰快步离开,一个时辰之后让几个文学馆的学士带着书卷,还叫上了岑文本一起去见父皇。
一张巨大的地图挂起来,李世民皱眉看着,“此图与我们寻常的地图有何区别?”
岑文本穿着红袍官服上前解释道:“陛下,此图的位置更详细以及各个疆域边界上也更加清晰,其中还有魏王殿下的指点,经我们查阅之后有些出入但大致上是没错的。”
李泰站在一旁没讲话,因为见过张阳画过的那张地图,那张地图现在就在皇姐的账房中,自己也是听村子里的虞宜讲过。
而寻常人根本进不去这个账房。
听她讲述的时候,李泰这才记得一些便说给了岑文本听,只是没想到前后的差距也挺大的。
李世民看着地图上的一片山脉,“这是祁连山吗?”
岑文本点头道:“山脉之间的这条路便是河西走廊,魏王殿下之前说过只要在河西走廊尽头,也就是嘉裕山一带建设一个关口,用来屯兵屯田,便可用保住后方的河西四郡之地,并且还可以恢复汉时霍去病所建设的养马场。”
李世民回头看了看李泰。
李泰解释道:“父皇这都是姐夫说的。”
“嘉裕山?”李世民看着河西走廊以西的尽头,“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关隘当真可以保住河西四郡之地?”
岑文本再是讲道:“汉书有记录霍去病当时有言,嘉裕山乃河西第一隘口,嘉裕山地势天成,攻防兼备,若能建设一个关隘,确实有一劳永逸之功效。”
李世民再是问道:“那为何一直无人提及?”
看着地图,岑文本还是长叹一口气,“嘉裕山的这个隘口所见城廓巨大,南北纵横十余里,倒是有河谷能够作为天然的屏障,只是若要建设占地最少十余顷,纵深三百余丈,其工事巨大。”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也就是说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过这个想法,只是碍于工事太过庞大?”
“典籍中有记载此地乃河西咽喉,皆有在此地修建城廓,但都没有这般庞大,臣也过问了尉迟恭将军,说是十里一城廓,想要建设工事那将是一座雄关,以定河西。”
目光盯着狭长的河西走廊,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能够拿下河西走廊近可遏制突厥,远可征讨西域。
李世民沉声道:“建设此地需要多少财帛人力?”
见岑文本看向自己,李泰上前道:“这个想法也是听姐夫的,儿臣不清楚,眼下高昌与吐蕃已定,是建设河西之地的关键时候。”
李世民心头火热,建设河西之地当然是一份巨大的功业,如此重要的咽喉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用岑文本的话来说这将是一座雄关,一个巨大的关隘口。
“张阳这些日子在做什么?”
李泰回话道:“姐夫还是老样子,不是在家里陪着皇姐,就是在骊山建设新家。”
宫里,李世民对嘉峪关有了想法,如果可以建成关口,对他来说社稷伟业更近了一步。
不过心中盘算之下,要在河西走廊建设一个雄关,而且还是拔地而起的那种,需要的财帛人力无数。
张阳将高昌以三千万万贯的价格卖给了李世民。
经过这几年的养精蓄锐,加上吐蕃一战,李世民讶异地发现自己这个天可汗太缺钱了。
建设社稷,建设千秋功业,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
更不要说想给自己建设一个太液池来散心看看风景。
宫里的还有好几处宫殿都没有修缮,眼下处处要用钱,每次钱一到手里就要花出去。
要不是青雀一直以来接济宫里,宫里都要吃不上肉了。
第三百九十二章 连哄带骗来养老
皇帝很惆怅,也很无奈,心中有抱负,想要一展雄心开辟社稷,手里又没钱。
在长安城的权贵宗亲们还在虚度时光的时候,李世民又下了勤俭用度的旨意,谁家敢铺张浪费,就等着收拾吧。
一直以来勤俭又一心为公的魏征,就差给李世民竖起大拇指点赞了。
长安车内一如既往繁华,吐蕃和大唐的这一次谈判丝毫不影响这里的勃勃生机。
天下平定这些年,迁入长安城的人越来越多,现在长安城的人口已经多达五十万。
许敬宗这些天来往于外交院与各国使者之间。
“波斯王子,下官都说了几遍了,波斯求救之事我们正在商讨如有结果一定告知你。”
波斯王子卑路斯又是递上一块金子,“有劳许侍郎了。”
在长安城的这半年,波斯王子也学会了关中话,这是他这半年唯一在大唐学会的本领。
悄悄收下这块金子,许敬宗点头道:“波斯王子放心,只是吐蕃一战刚刚有了结果,忙完这些事情便会给波斯王子一个交代。”
“有劳了。”
卑路斯还是不停地行礼,他的关中话很生疏,只是觉得行礼肯定有用。
许敬宗心情沉重地走回外交院,外交院都快忙翻天了。
张大象用干菊花泡茶水又加了一些薄荷和蒲公英,“许侍郎要不要喝两口?”
许敬宗看着茶碗,好奇道,“这是?”
张大象解释道:“此乃菊花茶,是骊山医馆孙神医研制出来的养生茶,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多喝点也能祛火,最近怪劳累的,喝点总没错。”
拿起茶碗,许敬宗喝下一大口随手放下一块金子,“这些天当真累死人也,早早起床下朝便脚步不停,稍息片刻又要整理案卷。”
又喝下一口菊花茶,许敬宗砸吧着嘴,“这茶可有药方?”
张大象拿起一个包裹,打开之后里面是一个个小布袋装着的料,“一袋一碗反复冲泡便可,还是家中母亲准备的,知道我们兄弟几个疲累,她便去骊山医馆采买了一些,倒也不贵一钱可以买五袋。”
拿了三两袋收下,许敬宗点头道:“改天下官也去买一些,这两天口齿也不爽利多半是上火。”
张大象看到桌案上的一块金子,“这金子是?”
“波斯王子给的。”许敬宗惆怅道:“银饼多好,这金子花不出去。”
要是银饼也就算了,金子罕有,人家不仅不肯收被官府知道了还要被盘问。
“就放在外交院,改天让张尚书折现成银饼便可。”
“也好。”
许敬宗点头沉下心继续整理案卷。
自谈判过后,外交院所有人都快忙疯了,处理各项事宜人人都是打了鸡血一般,张大素带着自己的人又去了吐蕃。
现在外交院只有两位侍郎。
许敬宗更是带着十多个文吏和一个厨子住在了这里。
起床便开始忙碌,一闭眼便睡觉。
每天能睡三个时辰都是奢侈,大家都是睡了两个时辰便连夜开始处理各地的情况,还要进行整理和归类。
精通各国语言现在是外交院每个人必需的能力,除了必要的事宜,他们还要学吐蕃话西域话,甚至还有突厥语。
每每到了夜里,长安城内万籁俱静,只有外交院亮着灯火。
张大象一手执笔不停书写着,“这个月必须把吐蕃各项事宜敲定,半年过去了,我们还要接着忙西域都护府的事宜。”
话音落下,外交院内便有人哀号。
六月就剩下这么几天了,眼前还有如山的卷宗,还要跑朝中各部拿各种公文。
又将菊花茶分给众人,张大象道:“劳累上火,用茶水泡一泡养肝明目。”
许敬宗接着油灯的光盯着竹简上的字,使劲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又灌下一大口菊花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