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着李承乾说完,烤肉也都做好了。
一串串烤肉上桌的时候,李世民也到了。
皇帝蹭饭名正言顺,不管他吃没吃过午饭,他总能理直气壮地坐下来,然后身为皇帝的他主动先拿起一串烤肉吃着。
李世民又喝下一口酒水,“不得不说你们自家酿的酒水味道着实不错,这是如何酿的。”
张阳吃着烤肉串,“我加了一道蒸馏的步骤,让酒水喝起来没有酸味。”
李世民又喝下一口酒水,舒坦地长出一口气,“还真是应了那句话管他春夏与秋冬。”
“春夏秋冬每年都会有的。”
“这篇诗文着实不错,诗篇中让朕感觉到你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想法。”
“陛下说笑了,此诗不是我所作,不过是借别人的诗文来开导魏王而已,这个世上比之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何必在乎一时的得失。”张阳拱手道:“陛下觉得我说得对吗?”
李世民咧嘴笑着。
李丽质全程不敢去看自己的父皇,她与小武坐在小板凳上自顾自地吃着。
“你说得很对,太在意一时的得失往往会失去大局,有时候朕为了顾全大局也是无可奈何。”
“父皇为了大局,就要把女儿嫁出去吗?”李丽质一手拿着肉串像是一只炸毛的小猫。
李玥安慰着她重新坐下。
李承乾连忙解释道:“父皇,丽质她还在气头上。”
张阳盯着李世民的神情,等着这个皇帝的反应。
见李世民也看向自己,张阳又道:“陛下,长乐公主年纪还小,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缓缓开口,“朕说的顾全大局与丽质的婚事无关,只是朕觉得如果你也是一个为了大局思量的人。”
“陛下说笑了,我只是一个市井小民而已。”
李世民闻言又笑了,“你的骊山拥有印刷的工坊,想必现在的骊山一定也有不少的读书人。”
“哪里来的读书人,骊山大多数乡民都是三十多岁才开始读书识字,之前他们目不识丁,眼下倒是有些孩童开始读书,那也是教起来很累,一个个特别的野,哪有长安城的孩子教出来这么懂事有规矩。”
李世民笑着,“朕听说你的工厂只是印刷故事书?”
张阳点头,“最近还想印制一些新闻方面的杂志,又或者写一写陛下的创业之路,那也是非常好的,如果传播开来那也是能够让万民归心。”
“当真?除了红楼,西厢和梁祝你就没有其他的故事要写了?”
家里多了陌生人,小熊现在也不怕生人,它在院子来回走着,目光看着几个生人,但凡这几个陌生人要走进自己的柴房,它也会不知死活地冲上前反抗。
最后的下场很有可能是被李世民给炖了吃了。
“暂时还没有别的想法。”
“你这里的烤肉真是不错,就是咸了一些。”李世民嘴里嚼着肉说得有些含糊不清。
看父皇和张阳之间的谈话好似意有所指,李承乾自顾自吃着,不敢在这个时候言语。
张阳又道:“马上就是夏天了,长安城的夏天炎热,多补充一些盐分也好。”
李世民打了一个饱嗝,“前隋的皇帝夏天就去仁寿宫避暑,冬天就去骊山过冬,眼下朕是没有这等享受了。”
张阳笑道:“您要来骊山,臣又不会拦着。”
“听说你们要把骊山行宫给拆了,朕还去做什么,等你们重新建好新家,朕便去到访。”
“随时欢迎陛下。”
张阳嘴上说着,心说你李世民酒也喝够了,肉也吃了,也该走了吧。
却见他还坐在椅子上,甚至让宫里跟来的太监给倒了一碗茶水。
“从当年的清贫日子,你能够建设起这么一个骊山,本事确实了得,如今骊山拥有的这些,朕不希望被别人得到。”
李玥在一旁行礼道,“父皇放心,我们不会将家产拱手让给他人。”
这个皇帝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你李世民就差明说,你个做皇帝的不好意思谋夺臣子家产,既然你得不到,也不能让别人得到,就算造纸术和印刷术只是在骊山的小作坊里存在,宁可不扩大规模,也不能到别人手中。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外交院的第一次展露
再看向张阳,见这小子一脸的不悦,李世民沉声道:“朕希望你平时除了发展家业,也能够为江山社稷做一些事情。”
张阳笑道:“我不是一直都在为了社稷努力吗?”
“朕希望你能全心全意。”
张阳站起身行礼道:“陛下说的是,臣一定会全心全意。”
说完这番话,李世民这才离开了。
李丽质有些不情愿,“不想回宫,一回宫父皇就想着让我嫁人。”
李玥低声安慰道:“你是皇姐的弟子,父皇和母后要你嫁人,还要经过皇姐的点头,如果皇姐不同意,那也不能嫁。”
李丽质低声道:“那要是真到了那个时候,父皇逼着我……”
“你放心。”李玥蹲下身看着她还显婴儿肥的脸蛋,“如果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就让皇姐的夫君将皇宫闹得鸡犬不宁,看他们还敢不敢。”
这番话,李承乾在一旁听着,侧目看向正看着书的张阳。
张阳也看向李承乾,礼貌地笑了笑。
“不会到时候真让皇宫鸡犬不宁吧。”李承乾小声问道。
“太子殿下说笑了,我哪来的本事让皇宫鸡犬不宁。”
看着张阳人畜无害的笑容,李承乾点头道,“你要这么说孤就放心了。”
张阳依旧笑着,“再说了,我也不是那种人。”
终于在李玥的安慰下,李丽质依依不舍地跟着回宫。
等人都离开了,李玥端了一个水盆,坐下来洗着碗筷。
小武也坐在一旁,将老师洗干净的碗筷再擦干,一大一小配合得很默契。
收拾完家里,李玥又写了一份告示,“夫君觉得如何?”
张阳看着告示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再加一条,但凡从我们骊山进货的商户必须保证钱货两清,一旦发现在外贩卖有掺杂假货,加入我骊山黑名单,以后再也不能从骊山进货。”
李玥点头,“那我再去改改。”
修改了一番之后,李玥自己再是检查一遍,确认没问题了,交给杨婶,“麻烦婶婶把告示贴到骊山村外。”
杨婶点头,“喏。”
重新坐回来,李玥打开账目,看着现在的库存,经过这连个月的储存骊山的棉布还有五千匹存货。
只要出了这些存货,骊山就能有不少的银钱入账,按照五十钱一匹的棉布,除却要给朝中的赋税,还能有两百多贯银钱入账,抛却人力成本和棉花的成本,利润至少一百贯。
如若每个月都有这么多银钱进账,倒是能够让收支平衡。
李玥仔细盘算着,“如果加大生产之后,我们就会拥有很多很多的铜钱。”
张阳点头,“掌握的铜钱越多,我们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朝中也不敢随意盘剥我们,他们会忌惮,一旦我们抛出大批的铜钱,朝中不见得有足够的银饼来兑付。”
李世民对经济建设显然不是那么地看重,其实经济也是很强大的武器,在这个看重农桑的时代,他们还没有体会过挤兑带来的巨大危害。
天空很是晴朗,骊山村前围了不少商户,他们都是来进布匹的,长安城是不能想了,拿到别处去卖能挣不少钱。
上官仪正组织着人手安排事宜,武士彟也在组织大家排队交钱。
骊山的盛况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徐孝德闲暇之余就喜欢在长安城内外走走,沿着渭水河就走到了骊山。
上百个长安城的商贾都在等着骊山发货,听着众人的议论,徐长吏看着发货的告示,声誉不良商户不合作,关外商户不合作,与权贵有来往商户不合作……
光是看着罗列的十多条,就让人感觉眼前发黑,要和骊山合作的商户条件还真是严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