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手小事,称不上帮忙。”西屋郎君走回树下,借着阳光垂眸打量象牙扇。
啪嗒。
指腹轻轻一错,精巧象牙扇面在阳光下展开,嘴里闲说,“应小娘子于我有救命之恩,更大的事也可以提一提。”
应小满擦飞爪的动作顿了顿。更大的事当然有,要不要和他提还没想好。
她琢磨了一会儿,有点烦恼,换支爪子继续擦。
“我娘说了几次了,总不能一直叫你‘西屋的’。你在家里时,你娘如何叫你?”
西屋郎君抬起扇面对着日光,细细地打量镂空雕刻,“我在家里行七,母亲喊我七郎。”
“那我娘以后也喊你七郎。”
“甚好。”扇骨在虎口处轻轻一搭,熟稔地收拢折起,西屋郎君悠然道,“小满娘子也可以喊我七郎。”
应小满起先点头,低头又擦了几下铁爪,忽然间反应过来,一双乌眸倏然瞪得滚圆,“你怎么知道我叫小满?又是我娘跟你说的?!”
西屋郎君,不,现在应该叫七郎了,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淡定解释,“院子太小,不小心便灌进耳朵里。”
把象牙扇放去桌上,拿块布巾,主动帮应小满擦起飞爪。
两人一起动手,包袱里一对新得飞爪,一对老家带来的铁爪,很快擦得精光锃亮。
应小满提起飞爪四处转悠,停在爬满了青翠藤蔓的院墙边,在身后郎君的注视下,一抬手,飞爪稳稳地勾在院墙高处。手腕轻轻一动,飞爪又落回手里。
七郎赞叹鼓掌,“好身手。可见家学渊源,父女传承。”
“我爹入了林子才叫真厉害。” 应小满谦虚说。
报仇是大事,她还没想好要不要七郎帮忙。但眼下的小忙是可以放心叫他的。
她抬手比划一个高度,招人过来帮忙。
“帮个手。”
“墙上打两个钉子。对,以后飞爪就挂这儿。”
七郎在屋里寻到一把铁锤,铁钉敲进墙里,墙皮簌簌地掉下。他用没受伤的右手按了按,钉得很结实。
“可以挂了。这对飞爪入山林后,可攀岩过树,可架设陷阱,是猎捕猛兽的大助力。”
应小满没吭声,眼睛闪亮盯着墙上新挂的飞爪,脑海里闪过一幕幕令人兴奋的画面——
从这边院墙飞爪翻出,过街,进长乐巷,再从斜对面的晏家围墙飞爪翻进。
如果有个得力的帮手望风,她便可以顺利躲开仇家的三十五个兄弟,顺利寻到仇家本尊,把爹爹临终前叮嘱的大仇当面跟仇家说清楚,再给他一门栓……
统共一炷香时间,完事。
“以后可能还要找你帮手。” 应小满摸着飞爪,提前道谢。
七郎深感欣慰,愉悦承诺,“有事尽管提。竭力相助。”
第13章
清晨从城西瓦子门走去城北,午后从城北走回城南。
应小满还是不舍得花钱雇车。瓦子门外折下的两支桃花枝用布浸透水裹住枝干,一支留在七举人巷的新宅子,一支带回家。
两人一个拎包袱,一个捧桃枝,就这么硬生生走了整个时辰回铜锣巷。
中途路过洞明桥时,长街两边店铺林立,食物的香气传递鼻下。应小满的肚皮咕噜噜地响了一圈,拉着七郎去路边小摊坐下,买下两碗馉饳儿。
七郎问她,“之前听你说洞明桥边上有个相熟的茶博士,哪家的?”
应小满有点不好意思,目光往斜对面挑起的黑边红底旗帜处一飘。韩兴居。
里头的茶水太贵了。下雨天茶博士得空时,她才会借着躲雨过去闲话一阵子;晴天店里生意好的时候,她从不去打扰。
七郎顺着她的目光望向“韩兴居”的旗帜处,目光凝视片刻收回,咬了口馉饳儿。
“京城百物贵价。刚才便想问了……小满娘子,手边钱还够用么。”
一句话正说到伤心处。
从城北走到城南,鞋底都走薄一层,日头晒得很,为什么不雇辆车?不就是因为手头紧,舍不得一百二十文的雇车钱。
“我们还有扇子。”应小满咬着面皮儿说,“昨晚运气不好碰着莫三郎,改天再去一趟鬼市,把扇子卖了,家里就能宽裕许多。”
说起扇子,七郎心里有想法。
象牙扇贵重,他原以为是应家的祖传之物……但刚才查验成色时,看到扇骨上刻了个‘雁’字。不像是祖传。
莫非是母家传下来的?
七郎边吃边问,“必须要去鬼市么?鬼市鱼龙混杂,容出问题。”
“你这把象牙扇是上品,价值五十贯往上。送去可靠的当铺,至少能当个半价。小满娘子考虑考虑。”
应小满原先慢腾腾吃着馉饳儿,听到“当铺”两字突然紧张起来,“不送当铺!”
七郎舀汤的动作一顿,视线转过来,两边眼神碰了下,是询问的意思。
应小满有点烦恼:“怎么跟你说……总之,那扇子是不能送当铺的。我这么说,你明白么?”
七郎:“唔……有点明白了。”
那把扇子必然不是应家祖传。
不止于此,只怕来路不正。因此才宁愿送鬼市撞运气,也不愿送当铺。
他心里转过许多心思,嘴上什么也没说,不疾不徐吃用完整碗,放下瓷匙。
“谢小满娘子的馉饳儿。一碗五文钱,记今天的账上。”
应小满吃得饱足,人便惬意愉快,许多烦恼小事不再放在心上,大度地摆摆手。
“该谢你陪我去鬼市才是。城西走到城北,又走城南,这么一大圈走下来,你早饿了罢?这顿我请了。”
————
沿着河岸回到铜锣巷家里时,正是申时末,家家户户开始做饭的时候。
他们回来的动静太大,盛放桃花一路飘进窄巷,邻居不止一户瞧见了七郎。
杨婶子站在院门外,欲言又止。
“应家嫂子,你们家不是立的女户么?跟着你家阿满回来的那位,对对,就是头戴斗笠,拎着包袱进门的高个子后生,难不成是你们家招了入赘的女婿?”
义母在门外尴尬地不知如何应对,连说几遍“老家投奔的亲戚”,“小满他爹——那个,表叔家的大儿子”,“对对,远房表亲……”勉强应付过去。
杨家婶子啧啧赞叹,“你家表侄子长得好身段!腰是腰,腿是腿的。老家定亲了没有……”
应小满像条游鱼儿般滑进小院里,往后招招手,示意七郎跟上。七郎悄然进了西屋。
杨家婶子今天过来倒不是特意打探阴私。她有正事来商量,提着满满一竹篮东西过来的。
阿织她娘,也就是水灾祸事里摔了一跤过世的徐家寡妇,早已过了头七。
报上官府验核无误,顺天府在城外的漏泽园[1]拨了块地,把徐婶子的棺木葬在八尺地里。那是五六天前的事。
“你们应家也不富裕,多养活阿织一张嘴不容易,丧葬纸乐你家又没少出份子钱。丧事办完了,还剩下不少零碎,大伙儿一商量,不拘钱物都留给你家。喏,全放篮子里了。”
杨家婶子死活留下篮子,义母推辞不得,拎着篮子回来,拨了拨里头东西。
半篮子金银箔纸,几尺素布,几根白蜡烛,最底下放了整贯钱。
“乡邻们把我们家出的份子还回来了。”
义母感慨地放下篮子,取出一支素绢花,叫来阿织,素花簪在小小丫髻上。“不给是本分,给了是情分。记得乡邻们的情分。”
阿织懵懵懂懂地一点头。
她这个年岁的小孩儿更关注亮闪闪的金银箔纸,“这些是给我娘的钱么?拿去灶里烧,阿娘能不能收到?”
义母哄她,“过几天咱们搬家,搬家前再去一趟你阿娘的坟头,当面烧给她。”
把阿织哄去房里,义母抹了把发红的眼角,回头开始数落自家女儿。
“不声不响带着西屋的满城乱跑,还叫邻居看见,你名声不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