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平吓了一跳:确凿了?
不确凿。孤猜的。赵衡冷笑一声,往年孤的生辰,他多少还做做样子。今年却什么都没有。你觉得呢?
孙平沉默片刻,道:那就是准了。
探子还没有消息来。孤已传令曹丰沿山东界布防。赵衡垂眼坐在案后,右手手指托着下巴,有曹丰和方廷祥在,河南应该还算安稳。孤出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北京如今固若金汤。南京这两年虽然薄弱些,如今有你在倒也不必太担心。
孙平立刻双手抱拳:殿下放心!
我现在所担心的,唯独一点。赵衡叹口气,马上夏收了。再过两月,甘肃宁夏就要入冬。汉王叔在山东京营这么些年,根深蒂固,恐怕难以立刻平复。如果他出手将沿海海运截住了,苏浙皖粮食不能入京,今年北方就难办了。
苏浙皖历来是天下粮仓。前朝大运河淤塞以后,自本朝太宗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每年秋季都有大批船舶载满粮食布帛,从海盐宁波一带出港走海运到天津,然后入京,或者直接转到北方各处,作为军供。
而山东,则正好处在从南往北的这一条粮食要道上。汉王在山东,虽然被北京、河南、南京三面布防,难以突出重围,但是如果他派出船只阻断运输粮食的航道不是如果,而是必然,那么北方一入秋,就将陷入缺粮的窘迫境地。
到时候北方鞑靼再来,那就难以预料是什么后果了。
赵衡脸色已经有些阴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汉王叔本来也没多少胜算,孤抓了王彪,就是想给他一个警告。如今他既然丝毫不顾念山东境内的百姓,那我也只能走下下策了。
沈静正在想这所谓的下下策是什么,就听赵衡又问孙平:若你同曹丰一起包抄,有把握赶在入冬前攻破青州城吗?
孙平想了想,道:有是有
他顿了顿:只是恐怕得多折损三四成的兵力。汉王谋反本就失了义理,如果时间充足,攻心伐谋,先同他耗一段时间,等到人心涣散,到时再打就容易的多了。
沈静听得心中一紧。
南京京营加临近几处卫所,如今大约十万兵力,能用的大概六七万。三成,就是两万人。他被这个数字惊了一下,心中突突跳了起来,按捺许久,还是忍不住插嘴道:殿下,我有个主意。
赵衡端肃的目光看过来:什么主意?
沈静顿了顿,迎着他的目光,慢慢说道:或许可以不必非从海上航道往北方运粮。
第32章 盐引换粮
南北方的粮食航道,可以说是国家维持生命的命脉也不为过。
自本朝立朝以来, 北方边乱便一直没有平息。鞑靼人被赶往西北荒蛮苦寒之地, 觊觎中原之心不死,隔三差五就来骚扰边境,每年三四月青黄不接之时更是骚乱不断。北边九个重镇养着几十万兵力, 连年征战。尤其宣府大同, 直冲着北京。
除了养兵, 朝廷还时不时以赏赐的名义, 在每年三四月份往北方几个部族投喂些粮食布帛,就怕他们饿得太狠,化作了食人的恶狼。
因此北方一旦断粮,就相当于自己豁开了口子,给鞑靼和蒙古人敞开了大门。
沈静虽没有科举入朝,但多年读书熏染, 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他父亲年轻时做行商, 早年还曾往北方贩卖收购过粮食, 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尤其西北之地,曾多次涉足,还差点把命丢在了那里, 因此自沈静幼年时候,便时常听父亲对他说起这些。
加上他知道汉王谋反之事以后, 为防备赵衡问起来, 私下翻找了不少有关山东的地理海事书卷图册, 对山东各地及沿海之事,也时常在心里暗暗琢磨。
此时沈静壮着胆子,对赵衡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走陆运,往北方和京城运粮食,不就绕过山东了吗?这样一来
还没等他说完,孙平已打断他道:还以为你说什么,原来是这个。可是沈先生,你知不知道陆运的花费到底有多高?运一千担粮食的陆运花费,几乎都可以从京城买一千担了
赵衡却抬抬手,止住了他:你让妙安说完。
沈静看看赵衡,又看向孙平道:孙尚书稍安勿躁。我再给你算另一笔账。
朝廷之所以从海运粮食布帛,无外乎是因为陆运费时费力,损耗太多。不过虽然如此,朝廷的粮食也不全是走海运,每年都有些是从陆运的。我整理南京户部呈给殿下的奏报时,特意留意过陆运这一块的花费,确实比海运高出不少,几乎都达到了两倍,有的甚至高达三倍之多。
他顿了顿,又道:可是比海运高出的费用到底在哪里,这一点就值得斟酌了。在下父亲当年做行商,曾往北方贩卖过粮食。因为海上航道被朝廷掌控着,商人难以利用,所以他大多都是走的陆运。这一块的具体成本多少,他没有详细跟我提过;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根据他的说法,陆运成本并没有比海运多多少,最多也就多个二三成而已。
他抬头看着赵衡,低声说道:同样是陆运,运送的都是粮食。朝廷运送的花费是海运的二三倍,这花费几乎比粮食还要高;而商人运送,这花费却只比海运高出二三成。这里头的差,真是是天壤之别了。几位应该都能想到,这是差在哪里了吧?
众人一时都不做声。
官吏贪污,层层盘剥,有的甚至假公济私,公粮私卖,这些都是明白的事,谁不知道?
孙平小声嘀咕道:那有什么办法,朝廷也不是没有治理过,可惜不管用啊。
赵衡却明白了沈静的意思,黢黑的眼盯着他,一语中的:你的意思是不是,让商人运送军粮?
沈静点头:正是此意。既然商人比朝廷花费少,损耗少,运送的时间还短,为什么不让民间商人取代朝廷官吏来运送粮食呢?
孙平道:自然是因为商人重利!沈先生,我还是觉得你想的太简单了。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人之所以花费少,是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银子,花多了自然心疼。可是要把他们征召起来帮朝廷运粮,也未必就那么尽心尽力了。
要他们做事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征召他们呢?沈静反问道,商人重利,那就给他们利,朝廷下了命令,只要在北边等他们送粮食去就行了。送多少粮食,给多少利,这不就行了?
唉,孙平叹一声,你这是没在北边待过。朝廷要是有那么些银子拨过去,他们还至于等着运过去的粮食?
他三番两次打断沈静的话,以至于赵衡直接瞪他一眼:你少说两句。先听妙安说完。
孙平顿时噤声不语。
利未必然就是银子。沈静继续道,商人重利,他们有的是手段牟利。朝廷缺银子,那也可以不给他们银子。甚至不用朝廷,南京六部就有商人想要的利。
赵衡出声问道:比如?
沈静微笑道:比如,盐引。
朝廷如今向商人发放盐引,都是要他们拿银子来买,因此大多盐引都被有钱有势的富商拿去了。如果改为送粮食到北边,然后凭借运送粮食多少,向朝廷换取盐引,富商们可能嫌麻烦,不一定会做;但是肯定有很多小商户,为了获得盐引,会趋之若鹜,想方设法往北边运粮。这样一来,朝廷只要把住两头,那么任凭他中间怎么运送法,终归送到了才能回来换盐引。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