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克庄抓着牢门,道:“牢头大哥,我又没犯事,你关我做甚?”
狱吏不予理睬,押着宋慈出了大狱,直向提刑司大堂而去。
提刑司大堂早已点起灯火,元钦端坐于中堂案桌之后。宋慈被押入大堂后,元钦示意那狱吏退下。如此一来,偌大一个提刑司大堂,只剩下元钦和宋慈两人。
元钦擡起头:“你就是宋慈?”
“是。”
“坐吧。”
宋慈原以为元钦深夜提审他,自然要他在堂下跪地候审,就算念在他太学生的身份不让下跪,那也该站着,没想到竟会叫他坐下。大堂里只有一条凳子,就摆在他身边,看起来是专门为他準备的。他也不推辞,在凳子上坐了下来。
“你在岳祠查验尸体、辨析案情的事,我已听说了。想不到你年纪轻轻,竟精于验尸之道,实在难得。”元钦神色自若,语气平和,一点也不像在审问嫌犯,倒像是在与友人寒暄,“听说你验尸的本领,是从你父亲处学来的,你父亲名叫宋巩,曾在广州做过节度推官?”
“正是。”
“宋巩?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可惜了。”
宋慈不解此话何意,道:“可惜什麽?”
“你跟在宋老先生身边,耳濡目染,便能学得这等验尸本领,足见宋老先生同样精于验尸之道。身为一州节度推官,能如此精于验尸,可见宋老先生在刑狱方面极用心,定然是个好官。这样的好官,在我大宋却籍籍无名,只能做个小小的地方推官,难道不可惜吗?”
宋慈时常跟随在父亲身边,见父亲清廉爱民,执法严明,于刑狱更是明察秋毫,从不敢有一丝轻慢之心,却在官场上处处碰壁,从始至终只是个小小的地方推官,反倒是那些不干实事,成天只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往往很快便得升迁,因此他常替父亲感到不公。元钦与他父亲素未谋面,对他父亲没有任何了解,却能一语道破他父亲多年来所受不公,并替他父亲感慨惋惜,这不禁令他心生感激。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向元钦行了一礼,道:“宋慈代家父谢过元大人!”
“些许微言,何需言谢?”元钦站起身来,整了整官服,拿起案桌上一卷绣有祥云瑞鹤图案的绫锦,正声道:“这是内降手诏,圣上已破格辟你为浙西路提刑干办,命你专办岳祠一案。宋慈,过来接诏。”
这话来得极突兀,宋慈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还愣着做什麽?”元钦道,“快过来接诏。”
宋慈回过神来,急忙上前,双手举过头顶,跪地接诏。
元钦将内降手诏交到了宋慈的手中。
宋慈只觉掌心一阵滚烫。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内降手诏,一字字看完,其上龙墨御笔,果然是辟他为浙西路提刑干办的圣旨。他想起刘克庄提及圣上已钦点一位提刑来查办此案,没想到竟会是他自己。他虽然不明所以,但心潮澎湃,一时间实难平複。
“你这个提刑干办是有期限的,限期半个月,在上元节前查明此案。上元节后,不管结果如何,你这干办一职都将撤去。你若查出真兇另有其人,便可洗清自身嫌疑,重返太学,加之在圣上那里留了好印象,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你若查不出来,那本案最大的嫌兇,依然是你。”
“谢圣上天恩。”
“起来吧。”
宋慈站起身来,看了看手中的内降手诏,道:“我一介学子,嫌疑未清,圣上怎会知道我,还任用我来查办此案?”
“圣上之所以破格降旨,是因为韩太师保举你查办此案。你知道自己嫌疑未清就好,你奉旨查案,切不可以权谋私,查到什麽便是什麽,不要为了洗脱自身嫌疑而颠倒是非,捏造真相。韩太师看重你,他相信你不是兇手,可世人未必肯信。韩太师这是给你争取到了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此等机会千载难逢。你不要让韩太师失望,更不要辜负了圣上天恩。”
“宋慈定当尽心竭力,查清岳祠一案!”
元钦点了点头,坐回案桌之后,道:“你现已是提刑干办,便是我提刑司的属官,这块腰牌,你且拿去。”取出一块印有“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字样的腰牌,放在案桌上。待宋慈拿过腰牌后,元钦又道:“限期之内,你不必再回大狱。提刑司的差役,你办案时也可凭此腰牌差遣。”
宋慈道:“谢元大人。”顿了一下,道:“那提刑司的案卷,我可否查阅?”
“你想查阅什麽案卷?”
“四年前,太学有一上舍生巫易,在岳祠纵火自缢。据我所知,各地的刑狱案卷,都会留存在各路的提刑司。此案既发生在临安太学,浙西路提刑司应该有案卷留存。”宋慈原本打算让刘克庄回太学打听巫易一案的细节,但此时突然得到皇帝破格擢用,成了浙西路提刑干办,倘若能以此身份,直接查阅提刑司留存的案卷,便能立刻了解到巫易一案的各种细节,用不着再多等时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