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道一模一样的圣旨,念了小两刻钟,接旨的蒙了,看热闹的懵了,其实宣旨的也懵了。
这霸气的旨意宣读完,整个状元坊都是一静。
这……
相府……
百姓……
百官……
抢着宣旨的随五……
除了第一句,说是升官发财不为过吧。
说是赏赐嘛?偏偏是将一男子赐作另一男子的妻。
可你要说侮辱嘛!这是作为一个男人除了皇位王爵外可以达到的最高位置了吧。
说是封郡王,却是一品,封号比几位王爷都显尊贵,还有食邑,因为除了前太子三皇子封为静王,其他的都还在等新皇封号。
哦,现在还多了个閑王,也不知道啥时候封的。
食邑两千户,可说是王爷中的最高档次,何况还是在江浙府这样的富饶之地。
要知道静王才食邑一千,其余有食邑的五百到八百,还都不是什麽富尧之地,这真是没对比就没伤害。
可你要这样说,那让在今天才冒出来的閑王赵栖又情何以堪?
因为今日衆人才知道,原来大盛朝除了当今,是还有六位王爷,而不是五位。
这……
好吧!还是说回这旨意。
更不说那见君不跪,先斩后凑,这些特权。
还妄议者斩,抄家流放,这是连说说都不行。
这是什麽旨意,既霸道又荒唐。
衆人纷纷表示不信,怎麽会有这样的旨意……
别是假的吧,一时间有点名望的都被请来验证旨意真假。
这一刻不管是敌是友,都希望这圣旨是假的,可说是头一次整个朝堂这麽团结。而且纷纷觉得必须是假的。
因为太不合理了,旨意不合理,宣纸的人也不合理。
更準确的说是友军不想让自己人得个男妻的名头,敌军不想对方有这份权利。
这一验,验出来了,这圣旨不但是真的,还是先皇遗旨。
消息一出,热闹的盛京都静了两分,心痒痒,想说两句又不敢,毕竟十三道妄议者斩啊!
京中多少闺中少女听得这道旨意心碎!
要知道当年莫怀瑾十六考上状元,三元及第,骑马游街,让上京中人知道什麽叫人如玉,什麽叫皎皎君子……
当时还不是丞相府的学士府的门槛几乎被媒人踏平。
可先皇却忽下口谕,大学士嫡长孙有学识,心怀百姓当为朝效力,年过二十五方可谈婚事!
天下都以为是先皇留着给公主的,从此再无媒人敢上门,谁敢与皇帝抢女婿,那时适龄少女心已碎了一地,而作为唯一一个到时适合婚事的公主,青公主更是成为盛京女子嫉妒的对象!
如今还有不到一年就到二十五的子钰公子竟然被先皇十三道遗旨赐婚与閑王为妻。连转圜一点的可能性都没有。
何止心碎,简直让人意难平!青公主更是由人人羡慕的对像成为一个笑话。
子钰公子住进閑王府三个月,京中衆人由刚开始的不平,不可置信和感到荒唐到现在的无可奈何。
毕竟连当今和百官都不说这事,谁又有那个本事。
就是当今连下五道圣旨,哪怕是下错了旨意,也是决不可收回圣命的,何况是先皇十三道遗旨!
现在京中八卦的也不是子钰公子,毕竟那不得妄议不是说着玩的。
只是既然子钰公子不能说,那作为另一个当事人的閑王,总能私下里说两句吧!
那閑王到底是方是圆至今都没出现过,莫不是被悄悄干掉了。
“你说这閑王真的存在吗?”
“在的吧!那閑王府不是都在那吗?”
“那咋没出现过呢?”
“是啊!在这圣旨出现前,我都不知道还有这麽一位爷。”
“我那表侄的府邸就在附近,居然不知道那就是閑王府。”
“谁说不是,这盛京白待着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谁家的匾额是这样的,只挂个木头 ,字都不提。要不是这一出,这辈子只怕都不知道盛京有过这麽一位。”
“谁说不是呢,不过哪位莫不是真的被……”说这句话的人手作个摸脖子的动作。
“哎!我咋听说是那看上了,那位是遮羞的。”说着指指天。
后面两人这麽一出声,衆人马上吃饭的吃饭,喝酒的喝酒,约着去游玩的,均扯开话题。
毕竟在盛京混,这个点能有空在酒楼约三五人用餐的,都不是傻子,有些话哪怕是私下也是不能说的,没指名都不行
……
一厢房内,本来整在安静吃饭的两人,听得这些话,其中一人,直接啪桌而起,就欲出门找人算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