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1 / 1)

('

偏爱

紫腾花开

前因

盛京六月,骄阳似火。

此等热度也没能盖住盛京百姓的八卦心。

到底是什麽事能让见惯大风大浪的盛京百姓顶着酷热也要暗暗打听呢?

一切还要从三个月前的十三道赐婚圣旨说起:

那日一早,街上忽然出现一队穿着短布衣作庄稼汉打扮的十人队伍,说是队伍是因为这些人排列整齐,那为什麽说忽然呢?是因为百姓们注意到的时候,这群人已经快到状元访了,那一街均是王府,官邸,最低都是三品大人的官邸。

按理来说就算这般,也没什麽,毕竟偌大盛京,什麽场面没见过。

一群人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当先一人手捧托盘上置明黄圣旨。

要说这圣旨嘛,在盛京也没什麽稀奇,毕竟天子脚下,赐婚,奖赏,升官荫子,包括抄家流放,那朝那代都不会少。

生活在盛京的百姓一辈子没见过两三回宣旨仪仗的都不叫盛京人。

这十个人之所以吸引人的目光,主要是这群人不但不是做公公打扮,更没有宣旨仪仗。

当然这些比起另一样就又不够看了,毕竟那怕你一身粗布衣去宣旨,盛京百姓表示咱见过大世面,这就看个稀奇。

可你这十来人,搞得好像庄稼汉,还拿着一托盘圣旨就过了。

是的,没错,就是满满的一托盘圣旨。

有那好事之人数了数,整整十三道。

天,这是那个犯了不得了的大事,要出动十三道圣旨。

真要这样,怕不得夷十族才够。

要知道在本朝有一铁律 ,连下五道同样的圣旨,无论你是谁在何地做何事,都要即刻执行,违者就地斩立决,那怕有天大冤情也是永不翻案,甚至提都提不得。

毕竟能让一国帝皇连下五道一样的旨意,这本身就是大问题了。

而之所以有这条铁律,是因为当年靖康皇召奉年大将军回朝,连下十道圣旨,却皆被奉年大将军无视,后奉年大将军率兵造反,直占半壁江山,幸得端木将军从天而降收回失土。

大盛朝经此一劫,君皇暴怒立下铁律,逾五旨不遵者即刻斩立决,抄家灭九族,永不翻案,求情者连罪。

而靖康皇十位皇子因此一事死其七,皇位也因此落于八皇子赵榆手上。

赵榆是一位很奇怪的帝皇,咋说呢?

刚登皇位,宠信外戚,宠信到什麽程度呢,听说连官员任命都是梁国丈说了算,可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十多年前却突然将梁练国仗斩了,家抄了,全员流放,从那之后所下决策多利国利民,许多被梁国丈冤枉的官员也得到複用。

最奇怪的却是他的死就和他得到皇位一样都是从天而降,明明头天还在贺万寿节,第二天就驾崩了。

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皇位不但没落到当时还是太子的三皇子身上,甚至直接留遗旨封三皇子为静王,本该为太后的皇后则直接封为皇太妃。

立五皇子赵谦为皇,德妃为太后。

遗旨一出震惊朝野,整个前朝后宫都是懵的,都不明白为何变成这样。

但不管如何,旨意一出,事实既定,就算不遵也不行。

因为先帝不知什麽时候诏了十万大军回京拱卫新皇登基。

这让本有些小心思的衆人,都老实了下来。

而当今,乃是赵榆的五皇子赵谦于年初登基号承平。

话题有点远了,说回来就是:

百姓远远跟着,见那队人停在了丞相府门前更是好奇,毕竟当朝丞相可是当今外家。

难道当今怕像先皇那般外戚横行,所以才先下旨为强,可也不用十三道圣旨,那可比铁律上的五旨还多九道。

要知道这十三道圣旨一经宣读,可就是毫无转圜的余地。

附近收到消息的各家当家都等不及小斯来回传消息,直接亲自出来看。

一时往日里能过两辆马车的大街,一面是各家太爷或当家,一面是老百姓。

而站在最前面的,当是当朝的几位王爷。

一时百姓议论纷纷,各家当家的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喜的是政敌,愁的是盟友,既担心好友遇难,也担心会连累己身。

直到听完十三道圣旨都没反应过来,这居然是一连十三道赐婚遗旨:

“赐丞相府的嫡长孙莫怀瑾为閑王妃,与閑王赵栖结百年之好,许其一生一世一双人,封一品郡王,号秦安,食邑江浙府两千户,上可不跪君皇,下可为万民立命,遇犯法之人,上至皇族百官下至百姓均可先斩后凑,不得妄议,妄议者斩,累及妻儿抄家流放。” ', ' ')

最新小说: 请注意,高危预警! 和莲花楼一起穿越武侠世界 国医 永生:我掌永生之门 一觉醒来,我成了五个大佬的妈 什么,转生成六边形战士也能被踢 惨死三世,女配摆烂后他们都慌了 侏罗纪志异 繁星遇见你 逆袭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