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黎家人上了骡车,程颂自己带着画砚去刘实那里打算商量一下木簪的制作。
加上灾民,绢花作坊定下的工人有七十多,仅靠刘实和学田的几个业余木匠,木簪和插花杆的供货定是都有大缺口,必须多找些专业人员赶赶工。
陈卓两个妹妹确定能上工后就先回去了。他家离西城门不远,白日县里治安也好,陈卓也没什么不放心,他自己一直帮着程颂登记到了最后,听说要去订做木簪插花杆,主动说自己也跟去看看。
刘实打从接了程颂的订单就没停手,程颂到的时候他正在给簪子刷桐油,桌上的笸箩里放着已经做好的木簪,看着能有二十支左右。
这年代受工具限制,程颂猜测就是换个手艺更强的,也只是能将样子做得更精细些,数量上不会有太大差距,仅靠表姐夫一人肯定是供不上绢花作坊的用量。
听说绢花作坊扩张,木簪用量激增,刘实夫妻也有些着急。
“表姐夫可有相识的木匠,若能找来一起做活,簪子的价格提高些也无妨。”程颂说。
有些粗糙手艺的人不难找,普通百姓家做点简单的木器都是自己动手,能省则省。从他们中间找些帮手来削木锯形,手巧的木匠负责修整打磨,分工协作,做活儿的进度应是能快不少。
“我今日就出去找人。”
听完程颂的建议,刘实立马想出去找人。表弟说了,等绢花作坊的女工上手熟练了,每日几百个簪子不嫌多,那他这出货量可差远了。
“稍待,表姐夫还需问问哪家有竹匠或篾匠,竹签插花杆的数量也要多不少,学田那里肯定是供不过来。”程颂又说。
“插花杆是要何样式?”陈卓问道。
“就是用竹子做的细签。”
程颂在院子里扫了几眼,表姐知道他找什么,递了两根竹签插花杆过来。
前两日找村民试工时刘实也在,跟着一起做了几根,做完就拿回来当样子,还想着做完木簪也做些插花杆,现在肯定是没这功夫了。
“一文钱三根?”陈卓瞪着手中的竹签向程颂确认?
同样长度的竹筒一截才三文,算上耗损,一截竹筒至少能削出三五十根竹签,粗一些的可能削出上百根,程颂居然给了一文钱三根的高价,陈卓以为他不了解行情把价定高了。
“竹签插花杆本就是买的手艺,这价钱还算公道,不过表姐夫手艺好,插花杆做得又快又匀,磨得也光滑,要能做到这个程度,一文两根也可以,村民的手艺要差一些,但做的也能用,我按一文钱三根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