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母亲去避暑,他妻子忙,还有弟妹们可以陪伴,任谁陪着去都好,怎么算也不该让他女儿跟着一起去啊!
柔儿已经要满十八,亲事是绝对不能再拖了,前几日父亲还主动和他提起,说是时候做决定,考虑柔儿的婚事了,怎地才半个月而已,就突然变了。
谢常静仔细观察了一下谢相的表情,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他微微蹙起眉,反复琢磨谢相的这几句话。这几日有什么大事需要母亲避开吗?或者说这个时候让柔儿陪着母亲去庙里避暑,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需要暂时离开京城的,其实不是母亲,而是柔儿?
谢常静没有将疑惑说出口,但站在他身后的谢五爷却十分耿直,他直接开口建议道:父亲,母亲若要去寺庙避暑,不如让我娘子陪着去吧?眼下还是初夏,母亲避暑,怕是五日十日回不来,这柔儿眼看就要议亲了
就让柔儿陪着去。谢相的语气斩钉截铁:让她们这几日就收拾行李,三日内出发,立秋之后再回来。
立秋之后?那得至少三个月啊!谢常静忍不住眉头狠狠一跳,难不成,真如他所料,父亲希望柔儿暂时离开京城?
第555章 亲爹的角度
谢常静眉头紧锁,而他的几个弟弟则显得比他更加吃惊的模样。但谢相没等儿子们有所反应,就自顾自地继续吩咐道:常静,这几日户部忙碌,你们户部的堂官也都很辛苦,明日你邀几个户部主事去酒楼坐坐,记得,一定要邀到顾主事。
顾?谢常静的眉头又是一跳。他和顾三都是场面上混的主儿,表面上关系自然都不错,可是就如一般世家大族子弟的交往一样,两人相互都有所保留,远远称不上交心,细究起来,也就是个一起喝喝酒、吟风弄月的酒肉朋友。
顾三这人也是很精明,一般在酒桌上,两人最多谈点关于户部的政务,旁的一概不说。以往谢常静总觉得,与顾三这样教养极佳的世家子交往还挺舒服的,分寸感极强,他自己有所保留,也不会转着圈去套旁人的话,和顾三打交道,一般来说都称得上是省心省力轻松愉快。
谢常静又不缺钱,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平日里在衙门招呼一群官员去酒楼坐坐也是常事,也算是联络同僚朝官的一种手段。就好比前不久,顾三大宴宾客,邀请了六部所有六品主事去赴宴,将整个魁星楼的三层全都包下来了。
这样的事谢常静偶尔也会做,很正常。谢常静精明强干,平日在外处事面面俱到,谢相对他很放心,请客吃饭这样细枝末节的小事,一般都是谢常静自己看着处理,谢相从不会过问。
正因如此,谢相这一句一定要邀到顾主事才显得非同寻常。
大哥做事一向周到,这样的事哪里需要父亲如此仔细叮嘱。谢五爷忍不住说了一句。
谢相没回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盯着谢常静,等着他开口。
父亲,谢常静皱眉微微思忖了片刻之后,却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前些日子,顾主事趁着端午节下,在魁星楼办了十来桌酒席,将六部所有六品主事都邀去了,此事您一定知道,儿子想问问,您怎么看?
大哥是觉得顾三这次请客有蹊跷?谢相还没有回答,谢二爷先皱起眉:那次我妻舅是去了的,不如找他过来问问?
谢二爷的妻子也是出身京中大族,老丈人以前是从一品枢密使,前两年已经去世了。他小舅子眼下就在礼部任主事,那一次顾三爷广邀同僚,谢二爷的小舅子是去赴宴了的。
不用,谢相摆摆手:眼下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顾家应当已经投了信王。
顾大学士的话,让书房中顿时一静。他的几个儿子,都怔怔望着他,目光中流露出几分吃惊,就连平时最沉稳的谢常静也难掩震惊之色。
气氛微微有些凝滞,最后还是谢常静率先打破了沉默,不管谢相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谢常静都信任他的判断。他声音低低地,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道:若是如此,柔儿的确是该去避个暑。
父亲,您是何时发现的?谢五爷似乎还有些懵:可有把握?那咱们家
形势逼人,顾正则应当是别无选择。他这次倒真果断。谢相慢吞吞地开口:让人没料到啊
那我们家,也没必要跟着他们顾家做决定吧?谢二爷想了想,开口说道:我倒觉得,没必要这样急。
虽然的确如你所说,谢常静开口答道: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观望,但,有必要吗?
旁的先不论,柔儿的亲事不能再拖了,谢五爷说道:若顾家真的投了信王,那我们决不能随随便便将柔儿嫁进仪王府。父亲,依着我说,避暑倒没必要。不如给柔儿议亲吧,柔儿温柔漂亮又知书达理,在京中寻个好人家是容易的,赶着说门亲事,先将订了亲。
哪有这样容易。谢相还没回答,谢常静先露出了苦笑:仪王钟情柔儿,这满京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仔细想想,京中哪一家,敢不顾及仪王的面子,将柔儿聘了去?
这谢五爷顿时语塞,他思忖了半天,才皱着眉答道:依着大哥所言,柔儿竟无人敢娶了?
敢娶的人自然是有,但只怕人家不愿意。谢常静叹了口气答道:眼下就有一家,可以不顾及仪王的面子。
不可能的。谢常静话还没说完,谢相就先摆了摆手:顾九小姐嫁去安国公府,那是因为她与穆大公子两情相悦,穆老夫人惯着孙子,铁了心要给他聘个合心意的媳妇,这才破例抬了权臣家出身的孙媳妇进门。然而这种事可一不可再,柔儿只是与穆大小姐是朋友,与穆家的公子们素无交往,我们就算主动上门去提亲,穆家夫人们也是不会应的。再娶一个权臣家出身的孙媳妇,对人家安国公府有什么好处?
依父亲说来,柔儿将来还是嫁王府,不是仪王就是信王?谢二爷试探似的问道:可眼下这境况,哪还能让柔儿轻易嫁仪王。然而柔儿年纪已经大了,也拖不得许久。
但是若我们现在就让柔儿嫁去信王府谢五爷十分犹豫的样子:可就再也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这我倒不担心。亲爹谢常静考虑问题的角度,终究还是与叔父们不太一样,他摇摇头,脸色有些晦暗:不是仪王就是信王,便是没有顾家之事,柔儿的亲事也是拖不了许久的,父亲应当年内就会做出决定。满京里眼下都盯着咱们柔儿的亲事呢,就等着父亲下决心。我原本以为,顾大学士会多观望一阵子,等咱们家选定立场之后再做决定,却没想到,这一次顾府倒走到了我们前面。我担心的是信王的态度。
是啊谢相也叹了一口气:信王与仪王太不一样了,他对于联姻似乎从来都不大热心。
第556章 理想的合作对象
谢相还有继续犹豫的余地,但他并没有这样做。顾大学士选择了信王,这促使他下定了决心,直接决定也选择信王。在储位之争中选择立场,头一条就是保证赢面大,第二条就是合作对象能让人放心。
以前看来,信王郑瑛与仪王郑瑾自身条件相差不多,都是颖悟绝伦的少年英才,而外在条件相比,郑瑛的确处于劣势。仪王身后站着魏皇后,又有李相一脉的全力支持,与他相比,信王简直称得上是两手空空,拥护信王的朝官,大多官位不高,虽然数目不少,但却并没有能够左右朝局的重臣。
因此最开始,其实谢相不太看好郑瑛,比较而言,当然是选择郑瑾赢面更大。但他依旧没有轻易做出决定。其一在于,谢相还想多观察一下两位皇子入朝之后的作为,储君对于国家太重要了,身为丞相,谢相认为自己应当对朝廷负责,不应太过草率决定。
其二则是些脱不开的私人因由。就谢相个人而言,谢相其实感情上是有一点点偏向郑瑛的,毕竟郑瑛的母亲出身谢家,血缘关系无疑可以成为稳固的合作保障。换句话说,谢相认为,选择郑瑛,将来新皇上位后,卸磨杀驴的风险要低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