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缘由
谢相家里当然也受到了礼亲王府的请柬,谢相从宫里回来的时候,谢夫人正带着几个儿媳核礼单。
九月二十三往礼亲王府送的礼,谢夫人举了举手中的礼单:老爷可要过目?
你看着办,这些你做主就好。谢相不感兴趣地挥挥手,转身朝站在一旁的三位儿媳吩咐道:已经晚了,你们就先回去吧。
三位儿媳妇一听就知道,是公公婆婆有话说,嫌她们碍事了,因此三人赶忙告辞出来,刚刚走出谢夫人的院子,就看见谢家大爷谢常静脚步匆匆,正往谢夫人院子里来。
谢家二奶奶和三奶奶看到大伯过来,朝谢常静打了个招呼就告辞离开了,谢大奶奶则站在原地没动,微笑着问道:大爷可是过来找父亲的?
父亲唤我过来的,谢常静朝自己的妻子点点头,也露出微笑,态度倒不像前几日那般不冷不热:你先回去,别在这里等我,秋日里天凉了,我等等就回去了。
这就是晚上要去大奶奶房里的意思,谢大奶奶还没说什么,她身旁的丫鬟已经露出欢喜的微笑。自从谢淑柔挨了谢相的训斥,这些日子谢大爷对谢大奶奶都有些不冷不热,今日态度好转,谢大奶奶自然欢喜,她目送谢常静进入谢夫人的院子之后才转身,一路往自己院子走,一路细声嘱咐自己的丫鬟为谢大爷炖汤,整治小菜。
等下叫沐风和柔儿过来给大爷请安,谢大奶奶心情很好地吩咐:这些日子柔儿日日闷在自己院子里,刚好让她出来走走。
大奶奶丫鬟犹豫了一下才开口:还是等大爷过来以后再叫三少爷和四小姐吧。大爷有日子没过来了,定是想跟大奶奶说几句体己话,少爷小姐们
嗯,也好。谢大奶奶脸上微微发红,温温柔柔地应道:我们先回去等大爷。
谢常静是谢夫人的嫡长子,一看到他进来,谢夫人立刻露出笑容:老大怎地这时候过来了?你媳妇刚走。
是听说今日朝上的事了吧?谢丞相端着茶抬起眼皮问道。谢常静是谢丞相第一得意的儿子,三十岁那年就考上了进士,选了儒林郎待补不过半年,就选了太常博士,又不过三个月就补了从七品监察御史。
眼下谢常静不过三十六岁而已,已经是个正六品侍御史了,官位虽算不上高,但位置却重要。谢常静是谢丞相嫡长子,从小被谢相亲自精心教养,自然精明能干,且谢常静人情通达,并不像一般高官子弟一样目下无人,因此他在同僚中人缘很好,在同榜学子中,也是个领袖一样的人物。
兵部那位蒋主事,就是与谢常静同榜的进士,他们两人是当年那一榜学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两人关系一直处得相当不错,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这次北境之事,也是蒋主事主动求到了谢常静的头上。
是。谢常静点点头:听闻父亲在朝上向圣上建议,让工部调拨民夫物料去北境?
户部出钱,先修燕州、幽州和朔州,工部调一部分民夫过去即可。谢相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眼下的情况:年前不会再有圣裁。你的消息倒快。
没想到父亲这样快就改了主意。谢常静微笑起来:蒋兄得了信,特意来找我道谢。
穆经略的奏疏我也看了,所思所虑颇有道理。谢丞相面色平静地答道:北境之事是大事,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况且无论将来朝中情况如何,大周北境也是要靠穆家守着,得罪他们有什么好处。北境安危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只是国事,对于安国公一家来说,却还干系着穆家人的安危,安国公为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操心,原本就是人之常情,推己及人,换了我也一样不可能轻易善罢甘休,我何苦与他对着干。
也是父亲审查事理,慎观终始,有先见之明。谢常静微笑地答。
这算不上先见之明,谢丞相一脸严肃地摇摇头:你那个朋友,区区六品兵部主事而已,这些事他都能看明白,我身居相位,难不成还不如他?
能看明白是一回事,肯做却是另一回事。谢常静笑着摇摇头:这些事林相也都明白,但还不是硬顶着不肯松口,若不是父亲肯站出来支持安国公,我看北境之事若要决断还早。
林相和我不一样,谢相摇头叹气:林相掌管吏部和户部,毕竟无论是募兵还是修城防,实打实拿钱出来的是户部,每年收上来的库银总是有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国公的奏议对于户部来说,压力也的确太大了些,贸然应了,到时户部拿不出钱怎么办?这个责任可就成了林相和孙尚书的了。而且林相年纪大了,又身居高位多年,难免刚愎自用
在一旁听了半日不出声的谢夫人此时突然开口补了一句:老爷今日在朝上公开支持安国公,就不怕林相不高兴?
我怕什么?谢相冷哼一声:我就是什么都不做,他看我也未必顺眼。
这倒是真的。谢常静点点头:今日蒋兄跟我说,他们兵部主事有了缺,依稀听说要补上一科的传胪,那位可是林相的学生啊!
哼!谢相冷哼一声:我看他没有知足的时候。这事儿你不用管了,我寻个合适的机会给李相递个消息。
儿子知道了。谢常静点点头:另外,和父亲讨个主意,兵部选人的事安国公应当也说得上话,虽然他不会主动开口,但皇上若有问,他必是要答的,要不要给他也递个消息?
第43章 筹划
不用。谢相微笑起来:安国公是个心理有数的人,有些事无需点透。倒是你那个朋友此次他身为钦差主动上疏帮穆经略说话,还为了北境之事奔走筹谋。安国公对他应当印象不错。你之前说,你和他是至交好友?
是!谢常静微笑答道:他是潭州蒋氏出身,当年二甲第七,有个伯父在密州做知州,人也年轻,比我小几岁,同榜学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当年那一榜,也就是他与我最为投缘,多年相处,算是知己至交。
从此次北境之事就可看出,此人胸中有大丘壑,谢相抬起头,微笑地看了自家儿子一眼:如此谋国之臣,做个小小的主事可是浪费了。
是啊!谢常静露出了然的微笑:若是侍郎有缺就好了。
嗯!谢相点点头:若是有人推举蒋主事做兵部侍郎,安国公应当乐见其成。
说起安国公,谢夫人看了自家相公和儿子一眼:宫里还没消息捎出来吗?过几日就是九月二十三了,礼亲王生辰,圣上倒是派了谁去宣旨拜寿。是咱们五皇子还是六皇子啊?
无妨,谢相摇摇头:我已经递了话进宫。真派了六皇子也无所谓,让咱们五皇子找个借口求了皇上,与六皇子同去,皇上应当不会拒绝。皇上眼下要给礼亲王做面子,巴不得阵仗更大些呢。
如此就好。谢夫人点点头:那咱们家里,我想着也别去太多人了,省得太过显眼。
就老大一家子跟着咱们去吧,谢相点点头:咱们老两口,老大两口子,孩子就带沐风。至于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