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慕红裳 > -txt百度云(15)

-txt百度云(15)(1 / 2)

修朔州一州的城防和修北境十三州的城防能一样吗?孙尚书火气上头,脸涨得通红:增兵的花费和培养斥候的花费能一样吗?你们的折子提出增兵五万,五万啊!若真招五万新兵,营房、军饷、军需、武器、训练,哪一项不是大笔支出?而且增兵是一年的事吗?这是要求户部以后年年额外承担五万军队的消耗啊!你上个折子容易,怎么不想想户部的难处!每年上缴的库银就这么多,你让我上哪去给你腾挪五万人的军需粮草!

有没有银子,上哪腾挪银子,那是你户部尚书的事!但北境形势,你户部尚书说了可不算,守北境的穆氏一族说了才作准!周尚书冷笑一声:我只知道,北境十三州的城防要修,兵也得增。穆经略的奏疏里说得清楚,戎狄这些年兵强马壮,几个部落隐隐有联合之势,必须防着他们大举来犯。

北境边关形势分明十分安稳,孙尚书气得直跳脚:你少给我无理取闹!你要是觉得我这个家当的不好,那这个户部堂官我不做了,给你做,你来当这个家!你愿意增兵,自去掏腾军费银子,问我要我就是没有!

周尚书和孙尚书在朝堂上吵得热闹,一点也不稀奇。近些日子为了北境的事,朝堂上天天吵,今天是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吵,前两天是忠武将军和中奉大夫吵,皇上像是看惯了似的,不言不语,坐在御座上听着孙尚书和周尚书争辩。

皇上心里清楚,穆承芳上的奏疏需要重视,但突然增兵,对于户部的压力也的确很大,增兵不是一年之事,这两年风调雨顺,国库充盈,增兵的压力似乎还能够承担,但明年的年景还会不会这样好,谁都说不清。

若是再遇到前两年北旱南涝,四处需要赈灾免税的情势,这五万新增的军队,无疑会成为巨大的负累。

国防重要,老百姓穿衣吃饭也重要,他这个坐在御座上的君上,做任何一个决定都需要慎之又慎。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周尚书和孙尚书吵了半天也没吵明白,安国公为首的军武一派自然是支持增兵,帮着周尚书说话,而朝中大部分的文官则支持孙尚书,觉得贸然增兵实在负担太大。

皇上眼神微微一偏,看到他的三位宰相还有端明殿大学士顾正则倒还都算是镇定,四个当朝一品安安静静站在原地,冷眼旁观朝臣们争论,并没有随意开口。

呵皇上望着一脸肃穆的林宰相,还有垂着眼皮表情淡漠的李左相,心中哂笑。若不是有这两位在背后支持,兵部和户部的两位堂官,底气能那么足嘛

几位相爷怎么不发话?还有顾大人,朕想听听你们的想法。皇上微笑着望向站在朝臣前列的几人。

林首辅和李相的态度皇上早就预料,而顾学士也如皇上所料,几句发言都很谨慎,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谢相。

谢相一开口,不仅吓了皇上一跳,甚至连分成两组热闹争辩的朝臣们也是一愣,大家一个个张大嘴盯着谢相,深深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毛病。

尤其是正挽着袖子帮着户部孙尚书吵架的工部尚书王秀木,更是张大嘴愣愣地盯着谢相,唇边的一缕胡子飘到嘴里了他都没发现。

不是主管工部的谢相为什么会为安国公说话啊?王尚书忍不住掏了掏自己的耳朵,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什么叫做由工部调拨民夫物料帮助北境十三州修缮城防?眼看已经九月了,南方的疏浚工程还没完工,宫里崇德殿、凤仪宫的修缮刚刚完成,工程银子还没结呢,他这个工部尚书上哪去挪腾民夫物料去北境修城墙啊?

第40章 朝堂

谢丞相为什么会帮着安国公?除了心里有数的安国公,其他人,包括皇上在内其实都有点懵。尤其是正积极帮着户部孙尚书吵架的工部王尚书,他可不仅仅是懵,简直是天降一锅!

安国公不论是要求增兵还是要求修城防,那都是花钱的事,花钱去找户部要就好了嘛!关他们工部什么事?让他调拨民夫物料,那他们工部的事还做不做了?都九月了,河道还没修完,他们工部剩下的银子还得留着继续修河工呢,得赶在年前完工啊!

北境修城防是大事没错,但南方疏浚也是大事啊!不能因为今年风调雨顺,水患不严重,就不通河道、不修堤坝了吧?

今年过完还有明年呢!南方几条大江大河的堤坝年年都需要检查加固,河道年年都需要清淤,今年不把堤坝修结实,万一明年水患严重决了堤,这个责任谁来负?

不从南方调物料,难道从京里调?可眼下已经九月初,京中工程已经完工,银子都花没了,物料都用出去了,他这个工部尚书能从哪里调拨民夫物料去北境?难不成调拨些修崇德殿剩下的金粉金漆去北境刷墙吗?

这谢相到底怎么想的啊王尚书一头雾水地看了看谢丞相。这是打算把他工部家底掏光?但是不行啊!还有四个月才过年,工部的家底掏光了,万一有个事都没法应急。

王尚书反应倒是快,谢相怎么想的他眼下也没法仔细琢磨,但谢相主管工部和刑部,王尚书知道,这种情况下,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跳出来反对谢相。

不过呢让他这个工部尚书来掏家底干兵部的事,他肯定也是不能同意的,他工部自己钱都不够花,凭什么去填兵部的口子。

因此王尚书果断脚跟一转,直接站到了兵部周尚书身旁,开始跟周尚书一起伸手:孙尚书,安国公的奏疏事关重大,不可轻慢,然而我们工部的家底就算是掏光,也修不起北境十三州一州的城防,户部可不能看着不管啊!

谢相跑偏了,工部尚书跟着跑偏,一直站着半天不吭声的刑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对视一眼,一齐站到了兵部周尚书身旁,眼下也就是吏部尚书还在帮着户部孙尚书据理力争。

六部尚书二对四,三位宰相二对一,就算林相是首辅,眼下也不得不拿出个明确的态度来了。

林相看了一眼出言谨慎不肯随意站队的顾大学士,又看了看态度明确的谢相和李相,很快做了决定。

他同意先由户部拨款,先加固燕州、朔州和幽州的城防。

林相的话说得挺有技术,他同意现在拨款,修三座州府的城防,其一是因为北境十三州里,这三座州府在相对前线的位置,其二,是因为朔州和燕州都是穆家人坐镇,穆四将军的朔北将军府在朔州,而穆经略使则驻守在燕州,而穆三将军驻守在幽州相邻的镇北军大营,这一建议,颇有几分安抚安国公的意思。

此外,林相特意说明了,他读过安国公和穆经略的奏疏之后,认为穆经略对于北境形势分析得当,增兵的要求合理,只是他认为,今年风调雨顺也是事实,戎狄就算进犯,也不至于在今明两年,因此增兵并不是刻不容缓,可以暂缓。

林相提出,眼下已经是秋日,各地都在秋收,此时发募兵诏书怕是民心不安,他提出北境增兵暂缓,至少过了年再说。

林相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北境十三州的平州、宁州等其余十州的城防加固暂缓,等下一年的税收入库之后,再由兵部报预算,户部统一核算。

他很恳切地向皇上陈述了户部的难处,对于其余十州的城防款,他表达得也很微妙,只说下一年兵部报预算,户部核算,并未说拨款的事,为户部留了余地。

林相同时也说明,他认为朔州、燕州和幽州三州大修城防,这三州由北境威名赫赫的穆氏将军镇守,对于戎狄已经可达到震慑作用,使他们不可轻易来犯。

林相这几条奏议,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听起来也颇为切实可行,话说出去,谁也找不出毛病。户部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是事实,但人家也没说反对增兵,人家也没说不修城防,因此一时之间,连安国公为首的军方一派也没法挑理。

最新小说: 择良婿 迟到的半句再见 高门贵女日常(穿书) 她声动我心 被海盗掳走之后[未来] 男主成了我夫郎[女尊] 捡到一只将军[古穿今] 高岭之花 不乖 漂亮作精在年代文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