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男子只要满了十八岁开始上战场,就已然身不由己。他们是为国戍边的穆家将,每一个穆家男子最终的命运都一样,依照兵部的调度,该去边关驻守就去边关驻守,换防时该回京述职就回京述职,穆家人镇守在边关几州,护佑一方,最终将命留在北境沙场。
这是穆家人的命运,身为穆家子,穆征衣从懂事起就清楚,自己以后将要过怎样的日子,他觉得这样也挺好,他是大周军将,有守土之责,再说,弟弟们长大以后也都会上边关,他也不寂寞。
穆征衣知道自己会二十岁回京订亲成亲,大约在家能呆个一年左右,接着就如寻常边将一般,只有回京述职的日子才能回家。
穆征衣知道,北境边关以后才是他真正的家,虽然他的母亲和祖母,还有将来的妻子都不在边关,但他最终的归宿,还是在北境。
这些事穆征衣从小就知道,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穆家世世代代都如此,没什么大不了。家中兄弟以后都在北境,也不是见不到,母亲祖母还有未来的妻子在京城家里,只要他不战死,总有机会回京看望。
只是红裳,他唯一的妹妹,以后就见得少了。穆征衣早早知道,妹妹红裳会在成年后远嫁,等她嫁人后,大约是再也见不到了。
穆征衣没有其他愿望,他只希望,红裳出嫁时,他这个长兄能有机会回京述职,他是家里的大哥,他希望亲自有机会背着妹妹上花轿。
送嫁出京做不到,但穆征衣希望红裳出嫁时,家里的兄弟们都能在京中,他希望他们能亲自将红裳的花轿送到京城外的长亭。
但应当是不可能了。从他上战场的这一日开始,这一代穆家兄弟再也不能齐齐整整的全都留在家里。
大约是因为舍不得家中幼妹,穆征衣写给穆红裳的信显得格外絮叨,一点鸡零狗碎的小事也能唠叨一大篇。他从边关捎回来的东西里,也有大半是给穆红裳的,不光有穆红裳想要的翠羽翎、雕皮马鞍子和一大把狼毫笔,还有漂亮的雪狐皮子、做工质朴的泥娃娃、花色稀罕的戎狄毛毡子、镀银马镫等等等等,一大堆,看样子不是一天两天攒下的礼物。
穆红裳收到的礼物比家里的兄弟们加起来都多,穆征衣捎来的,还有三位叔父捎来的,林林总总一大堆,她院子里的小库房都快堆不下了。
红裳的礼物最多,家里的兄弟们却似乎觉得理所当然,连最小的穆锦衣也没有羡慕嫉妒的样子,反而兴致勃勃地跑去红裳的院子里,看姐姐拆礼物,话很多地评论穆征衣捎来的小玩意。
第37章 兵事
这一日,安国公府后宅的气氛欢天喜地,夫人们收到了丈夫儿子平安的消息,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拆礼物,大家心情都很好。
而外书房的安国公,则对着另外几封书信沉吟不语。那也是劳军钦差捎回来的边关来信,是穆家的几位爷写给安国公的。
一同捎回来的,还有穆家二老爷穆承芳关于边关军务的奏疏。原本这份奏疏应由劳军钦差转奏代承,但却出现在了安国公的书桌上。
圣上派去劳军的钦差是兵部的人,官位不高,只是个正六品的主事,中秋前奉诏去北境劳军。奉诏劳军其实是个辛苦活,一来一回得一个多月,兵部的几位主官自然不愿意受这份累,因此推举了年轻的职方主事去跑这一趟。
这位年轻的职方主事科举出身,三十岁左右,算是年轻有为,补了兵部的缺只有九个月而已,但是个认真做事的人,身上也没有老官油子的那些圆滑世故的习气。
此时这位姓蒋的职方主事,正一身青布长衫的便衣,坐在安国公外书房,面前摆着的正是穆承芳的奏疏。
国公爷,蒋主事的表情很慎重:卑职回京前,穆经略特意交代过,将奏疏交由您转呈圣上,边关具体情况穆经略和几位穆将军在给您的信里都写得清楚,卑职不再累述。
蒋大人辛苦,安国公微笑着朝蒋主事微微点头:还劳烦您亲自走一趟。
穆经略使让蒋主事将奏疏交给安国公转呈的确有些不合规矩,但穆氏一族受圣上宠信,安国公又在北境边关戍守多年,让安国公转呈奏疏,却也合理,至少圣上有问,安国公回奏,肯定比只在北境呆了一个多月的文官蒋主事要明白多了。
安国公私下里少与朝臣交往,这件事满朝文武都知道,蒋主事自然也与安国公没什么私下交往。论理,他回京后将奏疏带给安国公即可,没必要在国公府多留,但稀奇的是,这位蒋主事在椅子上坐得稳稳的,半点告辞的意思都没有。
不仅没有告辞的意思,蒋主事还伸出手指了指他另外带来的一叠书信,开口说道:国公爷,您不妨先读一读穆经略和两位穆将军的书信,等您读过信,卑职还有事请教。
安国公有些意外地看了蒋主事一眼,似乎没想到他会这样说。不过安国公虽然意外,但也没多说什么,反而依照蒋主事的建议,先拆了弟弟们送来的书信,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蒋主事一脸严肃地模样,很有耐心地等着安国公将边关来的书信,还有穆承芳的奏疏都看过一遍之后,才开口:国公爷,您知道,承蒙皇上看中,点了卑职为钦差,前往北境边关劳军,明日卑职要上朝交回差事。
蒋大人辛苦。安国公笑眯眯的说了一句客气话,并没有主动问起蒋主事到底有什么事。
这是卑职提前写好的奏疏,蒋主事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一份奏疏来,递给安国公:请国公爷过目。
安国公顿时一愣,紧接着连连摆手。开玩笑,蒋主事是钦差,奉旨劳军回来之后,自然是要给皇上上疏说明边关情况,这奏疏是钦差写给皇上的,他凭什么看。
蒋大人,安国公皱起眉,语气有些生硬:您的奏疏是给圣上的,除了圣上以外,谁也没资格看,这事您心里清楚,眼下您拿给我算怎回事?我穆家对圣上从无二心,您在奏疏里写什么,全由蒋大人您自己做主,我穆家问心无愧,也并不关心您的奏疏中到底写了什么。
国公爷误会了。蒋主事一脸认真地摇摇头:北境边关由穆氏将军镇守,边关情况国公爷您自是心中有数,卑职只是依照惯例奉旨节前巡边,依照圣命劳军而已,卑职回京,关于边关的情况自然也是据实呈报。正如国公爷所说,穆氏将军忠公体国,边关安稳,卑职的奏疏自然也是要如此呈报。
只是国公爷,蒋主事十分慎重地将他自己写的奏疏在安国公面前摊开:卑职在边关时,穆经略向卑职提起戎狄十九部的情况,这些想必在穆经略捎回的信中也提过了。卑职以为,穆经略的忧虑十分有道理,这两年虽然风调雨顺,边关战事安稳,是好事。但年景好,戎狄几个大部族休养生息,人口增长极快,若是任由戎狄如此发展下去,难保不会酿成大祸。
承芳在奏疏中写的明白,安国公眉头微蹙:先将承芳的奏疏承上去,看上意决断吧。蒋大人到底想说什么,直说无妨。
国公爷,蒋主事坐的直直的,十分谨慎地开口:穆经略的奏疏您也看了,穆经略建议皇上向北境增兵,皇上怕是很难答应。穆经略大约也是想到了,才请卑职将奏疏转交您,由您承奏。然而恕卑职直言,增兵一事,只怕国公爷您亲自上奏,皇上也是不会轻易答应的,不仅皇上不会答应,恐怕几位相爷也不同意,户部和吏部的堂官怕是也会上疏反对。
安国公沉默了。蒋主事说的是实话,北境常年不太平,眼下大周的军费负担已经很重,皇上恐怕轻易不会同意增兵。
国公爷,蒋主事将自己的奏疏向安国公方向推了推:可是穆经略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戎狄眼下虽然看起来还算安分,但几个大部族发展过快,我们不可不防患于未然。虽然圣上不可能轻易同意增兵,但卑职与穆经略想法一致,并不想轻易放弃。卑职这个钦差官位虽低,但也想为边关兵事尽一份心力,因此卑职明日的奏疏该怎么上,还要请国公爷指点。
第38章 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