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郎——瞻郎知道?”
“不错。”他擡眼看向她,“汝南郡王太妃会改主意,是因为她去三清观上香祈福时,遇到了一名得道隐士。”
三清观为国观,同样地处京郊,与正虚观一南一北遥遥相距,并且相比起正虚观更得皇亲贵胄的青睐,太妃去那里不奇怪。
奇怪的是那所谓的得道隐士,还有盛瞻和在提及这四个字时的深长语气。
“得道隐士……?”
“是,得道隐士。他告诉太妃,她意欲为郡王定下的这门亲事不妥,会惹来灭门之灾,若想消灾避祸,需尽早打消议亲,远离女方。”
觅瑜心神一颤。
“灭门之灾?”她低声重複,不知道是在询问谁。
盛瞻和掌首轻笑:“那名隐士在说完这番话后就深入竹林不见了,太妃差人去寻,却得知观内从未有此人物,又见竹林中落着一朵莲花,当下认定自己见到了高人,对高人之言深信不疑。”
“再往后的事,你就知道了。太妃改换心意,入宫求见父皇,下旨给郡王赐婚,赵府与汝南郡王府的议亲由此而止。”
第三十六章
觅瑜呆呆地坐着。
“原来如此……”
原来太妃是因为这个缘故才退亲的, 因为隐士之言,高人批语。
真是……颇为可笑。
“瞻郎为何会知晓此事?”她询问道。
盛瞻和回答:“我既然要与纱儿成婚,自然要知晓关于你的一切事情。”
她有些明白了:“瞻郎是怕纱儿有什麽不好之处,所以才会被太妃退亲吗?”
这在情理之中, 如果她得知自己将来的夫君也被退过亲, 她的心里也会打鼓, 思考对方为什麽会被退亲。
出乎意料的, 盛瞻和否定了她的话。
“当然不是。”他看她一眼, 目光偏去别处,又看回她,笑了笑, 道, “十弟在信中常常提及你, 我对你素有耳闻, 得知你即将成为我的妻子, 我……难免有些好奇。”
觅瑜一呆, 没想到他的理由会是这个。
这……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怎麽说呢,弟弟信中常常提及的女子, 却要成为自己的妻子, 怎麽想都有些……
说起来, 圣上是在半年前赐的婚,当时他的身份应当是奇王, 他也不在东宫,而在太乙宫, 他是怎麽知晓他们要成亲一事的?
难道是宫里去信告诉他,他的兄长即将娶妻, 对方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是等他变回了太子,再告知成亲一事?
又或者,是她的身份从太子妃成为了奇王妃,待得今年冬日,他成为奇王时,她就要再与他成一次亲,嫁给他一次?
觅瑜百思不得其解。
她嫁过来有一段时日,盛瞻和对她宠爱不减,信任益深,他的病看起来也没有要发作的模样,她略略探问一声,应当不要紧吧?
她思忖着,有些小心地开口:“瞻郎……是如何得知要与纱儿成亲的?”
盛瞻和看着她,似乎不明白她为什麽会有此问:“父皇下旨,自然阖宫皆知。”
“瞻郎当时在宫里?”
“不然还能在哪?”
“那……瞻郎可还记得当时境况?”
盛瞻和微微笑道:“这叫我怎麽说?我当时正在书房夜读,忽然闻听宫侍奉来父皇圣旨,我连忙前往正殿恭迎,然后就得知自己多了一名未婚妻子。”
“后来呢?”她追问。
“后来的事也不值得多说,不过是接旨谢恩、命人打赏,再叫人去打听情况。”他道。
“唯有一桩值得说道,那就是我对你的姓名颇为耳熟,仔细一想,发觉正是十弟信中常常提到的那位姑娘,顿时心生奇妙之感。”
“奇妙?”
“是啊。”他轻淡道,“明明喜欢你的是十弟,最后却是我娶了你,可不奇妙?”
“说起来,我倒是有几分好奇。”他轻擡下颔,示意她看向火盆里烧成一团漆黑的书册。
“这上面说,十弟会对你一见钟情,从此无法自拔,拖你入水火之中。”他道。
“书中所言固不足信,毕竟一年前你们就已见过,没发生什麽事,但十弟对你的态度的确很是特殊,兄弟多年,我从未见他对哪个女子这般上心。”
“所以我很想知道,当你嫁给我、成为我的妻子之后,再与他见面,会发生什麽。”
他看向她:“纱儿觉得呢?”
觅瑜干干一笑,不敢回答。
现实中的奇王与太子是同一人,不管奇王是喜欢她还是不喜欢都不要紧,他若喜欢她,她就是他的妻子;他若不喜欢她,她就是他的嫂嫂。
但她又不能这麽说,只能装聋作哑,不置一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