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玄挺沉声道:“将他们驱赶至一处,交给徐世绩,令他督战,逼迫这些俘虏冲击敌阵,天降大雪,时不我待,今日正是破阵之时。”说罢,他朝身旁一名游骑道:“速传杨玄纵,请他带大军支援。”他们兄弟俩,名义上老二玄纵为主将,但是亲兄弟之间,凡事都是商量着来,毕竟太熟悉了,玄挺派人传信,玄纵立时就知道该怎么做。徐世绩带着麾下骑兵,像是驱赶牛羊的牧马人一样,逼迫着俘虏往荥阳方向而去。指望这些人冲阵?不可能,但是可以起到扰乱敌方军心的目的,六千人跑回去,他们如何应对呢?高进充仍旧驻扎原地,不敢妄动,他所在的位置非常关键,不能随便离开。荥阳城,一发响箭射上城墙,箭头绑着一个小纸条,收到消息的屈突通赶忙征集城内守军,只待时机一到,便会出城杀敌。“瑞雪天降,敌军必然加快攻城,否则消雪之日,便是他们冻毙之时,”郑诩抬起双手,去接那鹅毛般的雪花。如此大雪,视线必然受阻,正是千载难逢的偷袭机会。“父亲,大军已然齐备,儿子愿领军剿贼,”屈突寿道。屈突通点头道:“吾儿速去准备,等我将令。”“遵命!”屈突寿离开城墙,于主街道上伫立在战马身边,身后是三千人的骑兵队伍。历史上的屈突通,是进了凌烟阁的,位列第十二位,在唐朝官至蒋国公。事实上,给功臣画像,不是李世民开的先河,远了不说,杨广同志就给好多人画过相,比如来护儿、张须陀、鱼俱罗等等,不过他这个画像,是摆着自己看。凌烟阁就不一样了,画像挂上面的,整个唐朝的皇帝官员,都能看,会写进史书,流传千古。大雪降下,风却停了,没有了上午时的严寒,荥阳城的主街道两旁,不断有平民将一碗碗热水端出来,给将士们喝。不是他们主动的,是官府下的令,街道两旁必须准备热水,以保证将士们的体温,不至于等的太久,连手指都僵硬了。人和马呼出来的雾气,充盈着整条街道。不知过了多久,一发响箭从南城射入,传报屈突通之后,后者立时发布号令。屈突寿接令之后,全员上马,紧张的等待着。城外的大雪当中,六千叛军俘虏像牲口一样被驱赶向叛军大阵所在,徐世绩追在背后,不停的杀,他杀的越狠,前面的人跑的越快。直到听到前方不远处传来的阵阵惨叫和嘈杂声,徐世绩意识到,到地方了,于是赶忙带人后撤三里,任由对面的叛军绞杀俘虏。杨素曾经有句名言,从我的正前方跑过来的,一定是敌人。意思是,逃兵就是敌人。那么撤回来的兵算不算敌人呢?杨素带兵,没有撤过,要么你们死绝,要么就给我打赢,没有第三条路。杨素这句名言,传播极广,叛军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因为他们觉得,杨素是大隋最牛逼的统帅。经过这么一搅和,城墙方向的攻城大军,也乱了,脑子不好的,直接杵在原地,呆愣的回望后方。雪太大,后面发生了什么,看不到,但是他们听到了。屈突通见机,立时发布将令,城门打开之后,先是一队五百人的盾刀手冲了出去,将外面的敌军驱赶,紧接着便是屈突寿的三千骑兵,高速冲出,一声信号,盾刀手让开通道,任由屈突寿冲杀出去。与此同时,杨玄挺与徐世绩已经会合。“跟着锣声走,”杨玄挺一夹马腹道:“儿郎们随我来。”三千具装甲骑浩浩荡荡的拨动马头,在雪地中跟着身穿大红色披风的玄挺一路狂奔。锣声是屈突寿方向传来的,大家现在都看不清远处的景象,只能凭借锣声确定友军,而屈突寿知道叛军中军所在,所以玄挺他们要过去会合。“来者何人?”收到同样锣声信号的屈突寿朝着远处喊话道。“弘农杨玄挺!”杨玄挺喊话道。屈突寿双目放光:“杨将军随我来。”接着,在屈突寿的引领下,杨玄挺进入冲阵距离。“正前二里为敌军中军营垒,外有拦马墙,请容末将为先锋,”屈突寿眼下已经能看到杨玄挺的身影了。杨玄挺喊话道:“速去。”拦马墙,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见过的那些有圆木制城的倒刺护栏,杨玄挺是重骑,他跳不过去,而且不能受阻,否则冲势就没了。屈突寿这是甘愿做绿叶,为杨玄挺打开一个缺口。大雪漫天,最适合的就是小股奇袭,这种时候,兵员多寡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因为谁也看不清谁,你来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你六千人肯定不敢来。所以李德逸自然而然认为,遇到官军主力了。主力是不假,但只是小股,还是一帮不要命的。数十匹战马的牺牲,换来了一个宝贵的缺口,倒地的卫士但凡还能爬起来,就会继续战斗,而且会有人去搬动拦马墙。随着上百骑折在这里,杨玄挺进入冲阵阶段。具装甲骑是什么?马都带着甲。这玩意一旦冲起来,什么都拦不住,何况玄挺还带着火油,冲进去之后,边杀边放火,山东叛军的中军营垒,直接就乱了。玄挺的本意,是杀一阵就撤,然后等待杨玄纵的大军过来,再一举歼灭。结果呢,入目所见,所有人都在往东跑,于是玄挺恋战了,多杀了一阵才停下。具装甲骑,是有使用时间的,战马负重过高,体力有限,三十分钟就是极限了。也就是说,玄挺用了三十分钟,击溃了十五万人,这是玄幻小说才有的情节。当然了,沾了这场大雪的光,没有这场雪,人家就能看清楚你到底有多少人,也就不会这么狼狈了。第669章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十五万人,攻打荥阳城,折损一万多,跑了一万多,帅仁泰、霍小汉和吴海流三部,几乎全军覆没,活下来的也都跑没影了,一旦脱离大军,冻死饿死就在眼前。也就是说,山东这股叛军,怎么着也应该还有十万人,但是一场大败下来,脆弱的联盟关系荡然无存,各跑各的,已经散伙了。其中左孝友和徐圆朗认为,还是直接回山东吧,洛阳毕竟是东都,这里绝对不好打,咱们需要粮食,人家官兵也要。找粮食,不是这么个找法,专往钢板上撞。这就属于聪明人了。但是李德逸呢,不想这么灰溜溜的返回山东,做为此番山东群雄共推的大帅,要是这么回去,他在山东的威望将会大大受损。况且他麾下三万人的主力还在,于是他撤往东郡的胙城、灵昌和封丘三县。这三个县是山东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叛军在来的路上,已经扫荡过县城周边了,但是李德逸觉得,我扫荡的不彻底,应该像篦子一样,再筛一遍,肯定还能搞点粮食出来。毕竟他们没打进过县城,而这一次,肯定得拿下县城据守,才能抵挡身后的追兵。他这么一停顿,等于是给其它几路叛军殿后了。很多做好用来攻打荥阳的登墙梯,用在了这三个县身上,李德逸的三个义子,分别做为三路攻城主将,疯狂的攻打着三县。反贼都喜欢认义子,因为忠孝在古人心中为最大,你是我的属下,你得忠心,我认你当义子,你得孝顺,忠孝这不就全了吗?义子也不是瞎比认呢,要么你手里有一套班底,要么你能打,换句话说,你得有用才行。他们已经没有粮食了,败的太快,来不及将仅存的粮食带走,如果拿不下这三个县,他们就会饿肚子。三个县嘛,很好打的,毕竟已经被翟让那个狗贼打过一遍了,官员都已经换了一茬了。大隋制,地方如遇战事,主官战死,由丞顶上,丞死了,是尉,下来是兵曹,如果全死了,由城内候补官员递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