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曰:何謂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管子對曰:日至〔六〕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日而陰凍釋〔七〕。陰凍釋而●稷〔義推之,乘馬上當脫一筴字。下文筴乘馬之數未盡也句正承此而言。
〔三〕安井衡云:國無儲蓄,在政令失宜。張佩綸云:《爾雅.釋詁》:在,察也。《月令》注:令,謂時禁也。《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無儲察令,重農制用之要。郭沫若云:安井說非是。原文並無失宜字樣。國指城市言,儲猶言囤積。言城市之蓄賈或大夫之家不宜有所囤積,須在上之號令有以散之。唯此篇錯簡殊甚,桓公問管子曰請問乘馬,而管子對曰國無儲在令,頗覺答問不相銜接。元材案:此國字即《國蓄篇》國有十年之蓄之國,指封建國家而言。令即號令。《漢書.主父偃傳》引《
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在令在出令意義全同。本書著者對於號令實甚重視,認為號令乃所謂輕重之筴中最大要素之一。故令字在本書中,凡》:糧,穀食也。言農夫終歲之穀食係於百畝,而百畝之收穫係乎春事二十五日之內。郭沫若云:一農古本、劉本、朱本均作二農,二蓋上之古字也。元材案:量,數量也。壤,田地也。《孟子.梁惠王篇》: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漢書。食貨志》引李悝云: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又引晁錯云:今農夫五口之家……其能耕者不過百畝。可見一夫百畝,乃中國古代歷史上之傳統說法。《山至數篇》云:地量百畝,一夫之力也。義與此同。二氏說非。
〔五〕何如璋云:春事,春耕之事。
〔六〕元材案:日至者,依天文學謂日行赤道南北,冬至至極南,夏至至極北。故日至有二,一為夏至,二為冬至。夏至又謂之長至,冬至亦謂之短至。《禮.雜記》:孟獻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於祖。《疏》云:正月,周正月建子之月也。日至,冬至日也。七月,周七月建午之月也。日至,夏至日也。此指冬至。
〔七〕劉績云:陽凍,地上也。陰凍,地下也。豬飼彥博云:七十下蓋脫五字。安井衡、俞樾說同。元材案:添五字是。
〔云,一農之量壤百畝也。故起一、十、百、千人之繇即有百、千、萬、十萬畝之田不得耕種。此蓋就過春不止,五衢阻棄之意而申論之。
〔一七〕元材案:有與又通。下文有衡求幣焉之有仿此。
〔一八〕安井衡云:失地謂不耕,失苗謂不芸。
〔一九〕元材案:無止二字,在本書中凡十四見。謂無有止境也。上言春繇之害,此言夏作秋繇層出不窮,其害更甚!故曰:穀地數亡。數亡者,既亡之於春,又亡之於夏秋也。《乘馬數篇》云:春夏秋冬不知時終始,作功起眾,立宮室臺榭,民失其本事。君不知其失諸春筴,又失諸夏秋之筴也。義與此同。
〔二0〕戴望云:元本於作其。
〔二一〕丁士涵云:衡讀如橫。下同。安井衡云:衡,官名。周有川衡、林衡,齊以名稅斂之官,蓋取其平也。龐樹典云:衡,稅官也。山澤之官有虞衡,地官有林衡、川衡。《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一篇,有山林之木,衡鹿守之。與舟鮫、虞候、祈望,同為官守之名。石一參書,兩衡字均逕改為橫。郭沫若云:丁說是也。除正賦之外,又橫取附加稅。而,猶乃也。元材案:衡字在本書,除《輕重戊》衡山之衡係地名,及《輕重乙》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於諸侯之衡係與珩通者不計外,其餘二十一
衡字則均從度量衡之衡演繹變化而來。《漢書.律曆志》云:權與物均而生衡。此為衡字之本義。而在本書中,則引申而為平準之代名詞。《揆度篇》云:故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此謂國衡。可見所謂衡者,其主要作用,乃在守四方之高下,國無游賈,貴賤相當。與《史記。平準書》所述: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準者,內容蓋完全相同。惟本書衡字,似比《史記》更推進一步。不僅消極的守四方之高下而已,而且又須積極的從事於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之工作,以便收得一可為十,十可為百之大利。故《輕重乙篇》云: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又云:衡數不可調,調則澄,澄則常,常則高下不貳,高下不貳,則萬物不可得而使固(用),故曰衡無數。即其證也。此外各衡字,則多指平準政策之運用而言。如《國蓄篇》云:衡絕則重見。《山至數篇》云:人君操穀幣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地數篇》云:以巨橋之粟二十倍而衡黃金百萬,終歲無籍於民。《輕重甲篇》云:運金之重以衡萬物。《輕重乙篇》云:故君請重重而衡輕輕。又云:
第 7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