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帮狗日的就是欠收拾!”老六骂一声,继续翻页看信。
……
翻页之后,刘琏的语气由消沉转为激动——他告诉朱桢,事情出现了巨大的转机!
一个叫庞义的布政司提控案牍官,偷偷给了他一本《不管账册》,帮他揭开了为何推行新政,总是事倍功半的原因;也解开了一直笼罩在他心头的谜团。
他仔细研究账册发现,江西居然还有巨量的田地和人口,完全不在官府的册簿之中!
官府清丈田亩的抓手,是洪武三年那次人口普查。按照朱老板的顶层设计,只要把户贴编制妥当,就掌握了每一户的家庭信息。
知道你家在哪,有多少口人,多少隐田都能给你挖出来!
可朱老板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洪武三年那次人口普查中,江西官府居然隐匿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没有上报!自然也没编制户贴!
这些人口占有的土地,在清丈田亩时自然也就被遗漏了!
尤其江西不像苏松那样一马平川,它除了北部的平原外,大部分地区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
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你都找不到那些星罗棋布在山间盆地、谷底中的村落。
于是,这些散落在江西山区的人口和土地,就这样整村整乡的消失在了朝廷的视线中……
如果仅此而已,还可以推说是地方官员怠政苟且,工作不力。
但偏偏还有这样一本,详细记载了那部分隐田隐户的《不管账册》存在!问题的性质,一下子就变了!
不是怠政苟且,工作不力,而是上下串通、内外勾结,故意隐瞒了大量户口和土地,以逃避朝廷的税赋!
至于为什么还要建立这本《不管账册》?这不废话吗?帮着一起隐瞒的衮衮诸公,难道白替那些狗大户忙活么?
肯定要收保护费的!
这本账册,就是地方官府,向狗大户收取保护费的依据啊!
第五零三章 十处响锣,九处有他
刘琏还告诉朱桢,隐田隐户的大头乃是正一道。
天师府和下面所属道观,占据了《不管账册》上超过半数的隐田隐户,足有二十万户、十六万顷之多!
而且这还是国初的数据。这些年全国都在垦荒拓殖,恢复生产,实际隐田数肯定大大超过《不管账册》上的记载。
正因为张天师和他下面的大小牛鼻子,以及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大户,拥有最多田产却不纳税,掌握着最多人口,却不许他们服役。那些在户帖上的大户怎么可能服气?肯定是要闹事的!
所以刘琏认为,江西之症结在张天师,只要朝廷能下定决心,以这本《不管账册》为依据,将正一道控制的人口重新齐民编户,御以里甲;将正一道控制的田产,重新进行清丈,记入黄册。
搞定了正一道这个最大的地主,江西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刘琏写信给朱桢,就是希望他将《不管账册》和奏章代自己呈上。之所以不走正规渠道,是因为他担心胡惟庸从中作梗。
因为他了解到,胡惟庸就是从江西发迹的。其登堂拜相后,与江西的关系也一直十分密切。
刘琏请求朱桢帮自己劝说皇上和太子,能痛下决心彻查《不管账册》一案。只有刷新了吏治,将那些与正一道勾结,充当保护伞的贪官污吏一扫而光,才有可能收拾正一道,才有可能在江西改革成功。
信的最后,刘琏才提起了自己眼下的处境有些危险。如果有个万一,还请他代为照顾刘璃……
……
一封信看下来,朱桢已是泪洒当场。他从来不知道师兄一介文弱书生,居然胸有激雷、满腔赤诚,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决绝!
他暗下决心,就是杀个血流成河,落个遗臭万年,也要替师兄完成未竟的遗志!
朱桢调整好情绪,吐出一口浊气,抬头看向沈立本,目光冷得渗人。
“你是现在说,还是咱们一起看完了账本再说?”楚王殿下的声音,如从九幽之下传来,那澎湃的杀意,让温暖如春的房间内,都冷了几分。
沈立本首当其冲,被这强大的威压,压得透不过气来。他很清楚,《不管账册》一出,自己绝无侥幸的可能——因为这本账册,就是在他任上捣鼓出来的!
所以他现在就是顽抗到底,也难逃一死。而且还要给上上下下背锅,落个抄九族都是轻的,弄不好还得夷三族。
这中间的道理,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难的是面对这一切……
最终,沈立本还是双膝一软,跪了下来,颓然落泪道:“我什么都说,只求祸不及妻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