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太子说得极对!”
刘盈继续道:“这就是了,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并没有及时更改官制,以至于国家大乱……我大汉万不可重蹈覆辙。”
叔孙通瞪大眼睛,立刻道:“太子可是建议恢复周礼?”
刘盈摇头,“周制固然可以参考,但我们想夏天出兵,可匈奴还要秋冬入寇……可见纯用周制是不行的,我朝当兼容周秦,取长补短!”
叔孙通偷眼看了看刘邦,发现天子脸上含笑,立刻明白过来,陛下也是这个意思!
他立刻附和道:“太子之说,当真是高妙,存周礼之精粹,用秦制之利落……妙极,妙极!”
刘盈笑道:“难得先生如此赞同……我的意思,我朝设三公辅国,六官治事,自上而下,条理分明,再无壅滞。”
刘盈刚说完,令人诧异的是,韩信竟然向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太子之言颇为有理。我大汉比起周朝辽阔许多,又没有那么多诸侯,朝中政务多了不知凡几。三公之制,可以决断如流,六官分理国事,又能条理分明,不至于昏乱,实在是两难兼顾的妙法!”
张良和萧何也都站出来,“太尉所言有理,臣等附议!”
刘邦沉吟少许,笑道:“那就这么办吧!萧相依旧为三公之首,太尉和留侯佐之……至于六官,现在就商定人选。”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不忘功臣
萧何加太师,为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张良加太傅,总领御史台,匡扶天子,教化储君。
韩信加太保,领戎政,执掌天下兵马军务。
三公确定下来,就是六官。
王陵居天官,主管人事任免,相当于吏部尚书。
张苍由计相超擢为地官,负责户口税收,相当于户部尚书。
叔孙通由太常升任春官,主管礼制教化,相当于礼部尚书。
颖阴侯灌婴接任夏官,主管调兵,相当于兵部尚书。
周苛由赵相升任秋官,主管刑律,相当于刑部尚书。
最后还剩下一个冬官,刘邦力排众议,交给了好兄弟卢绾,相当于工部尚书。
这份名单拿出来,朝堂之上,还是颇为满意的,由陛下亲口认定的三杰出任三公,实至名归。
六官当中,四位都是彻侯,也算是照顾了功臣集团的需要。
至于张苍,虽然有超擢的成分,但是他算学无双,又是荀子门人,还真不好轻易攻讦什么。
再有就是叔孙通了,他一直负责礼制,也是情理之中。
六官确定下来,原来的相府十三曹也就相继瓜分完毕,交给六官直接统领。
过去是丞相挑选十三曹官吏,行使相权。
如今是丞相统领六官,六官治事,从上到下,彻底理顺。
其余九卿暂时保留,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置。
比如叔孙通担任的太常,就要并入春官麾下。
新的官制,自然需要一段时间磨合。
转眼之间,距离太上皇驾崩也快过去了一年。
哪怕是最小的刘建,也开始学习走路。
宫里宫外,还都和睦顺遂。
这天刘盈去椒房殿,问候吕后。
却发现吕后在打理行囊,准备出行的物品。
“阿母,您这是?”
吕后笑道:“不是我,是你阿父!”
“阿父?没有叛乱,他要去哪?”
“去沛县!”
刘邦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他大步走到了刘盈身后,笑呵呵道:“你也去!”
“我?”刘盈怔住,“我去了,谁留守京城?”
“你阿母比你厉害多了!”刘邦不客气道:“真当天下离不开你啊?乃公带着你回沛县,看看故地,也去芒砀山瞧瞧。”
刘盈默默听着,当刘邦提到了芒砀山,他猛然一惊,似乎老流氓不是率性而为,而是经过了周密的考虑。
刘盈下意识看向吕后,吕后笑道:“去吧,跟你阿父好好看看!也别总是盯着关中,天下很大,到处都是大汉子民,汉家疆土,你要心怀天下,才能继承你阿父的基业!”
吕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这一次是刘邦登基之后,主动东巡,和以往平叛的意义大不相同。
而且以刘邦的年纪,大概率就是最后一次了。
众所周知,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就让胡亥跟在身边,没有带着扶苏。
天子出巡,带哪一位皇子,里面的含义非比寻常。
到了刘盈这里,倒不是说储君之位会怎么样……而是刘邦要最后提点刘盈,然后才放心将这个天下真正交给他!
“阿父,我去安排出行仪仗。”
刘邦笑道:“好啊,你要记着,不必太过奢靡,随便点就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