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不慌不忙,笑道:“你说得没错,朕也是在沛县待过多年的人,如果要让人从沛县举荐孝子,朕是当仁不让,非我莫属!”
一旁的刘盈只是眨眨眼,没有说话,您说是那就是吧!
田横不屑道:“幸好秦朝没有用这个办法,不然大秦朝只怕一世就要亡国了。”
刘邦大笑摇头,“田横,你错了!就算推举出来的,只是豪门大户,又能怎么样?”
田横一皱眉。
刘邦幽幽道:“总好过交给你们这些诸侯王,是吧?”
田横猛然吸口气,眉头深锁。
刘邦继续道:“朕准备在齐地挑选出三十名孝子,每个县都有,每三年就推举一次,通过考核,就能入朝为官,田横,你可知道朕的用意?”
田横皱着眉头,片刻恍然,不由得惊道:“你要甩开诸侯王,直接用各地的人才?”
“没错!”刘邦轻笑道:“豪门大户不管怎么讲,都没有你们这些六国贵胄大吧?朕宁可跟豪门大户合作,也不想和你们瓜分天下!而且以孝道用人,总比父子相继的世官要好吧?”
田横浑身剧烈震颤,以至于无言以对。
好坏都是相对的,落后进步也是比较出来的。
举荐孝子这个事,很大程度上,还是操控在地方,谁家名望高,势力大,谁家的子弟就容易脱颖而出,从而跻身朝堂。
长久下去,甚至会演化成雄踞地方的世家大族。
但是能因此就否定举荐的好处吗?
显然不能啊!
世家大族再不好,也比几个庞大的诸侯王强啊!
说白了,举荐孝子,就是和地方实力派合作,从而取代割据一方的诸侯王。
一个县,一个郡,都是不足以闭门自守,割地成王的。
他们必须仰仗朝廷的权威,而朝廷也需要他们,帮忙掌控地方。
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田横,你觉得朕这一招如何?”
面对刘邦的质问,田横咬牙切齿,愤怒道:“陛下当真是处心积虑,你怕是早就想灭掉齐国了吧?”
“没错!”刘邦坦然道:“朕早些年看见始皇帝巡游天下,就曾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今日朕已经是大汉天子,如何不能学始皇帝一统天下,还要容忍那么多诸侯王!”
田横大怒,“哼,秦始皇二世亡国,败光了几百年的秦国基业。真是没想到,陛下还想重蹈覆辙,到时候你的大汉,也要二世而亡!”
说着,他还扫了眼刘盈。
什么意思?
你绝得我会成为亡国之君呗?
刘盈勃然大怒,首先,我没得罪你,话都是老流氓说的。
其次,我也不会成为亡国之君!
刘盈冷笑道:“仲父,你连秦国如何亡的,都没有弄清楚,还敢在这里大言不惭,简直让人可发一笑!”
田横怒视刘盈,“始皇帝只是残暴不仁,还不似你们父子这般奸猾狡诈,我看大汉的国祚,还比不上大秦!”
“哈哈哈!”刘盈忍不住笑道:“始皇帝虽然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但是他只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算是有了统一的框架,但却来不及填充血肉。”
“就拿用人来说,秦朝的主要文臣武将,还都是秦始皇早年提拔……靠着战功升上来的,至于六国之人,却是机会寥寥,他们不能入朝为官,又怎么会对大秦有忠诚之心?”
刘盈钻研了这么久,也跟章邯请教了许多,渐渐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心得。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采用军功爵制,战场立功,就能得到爵位,有了一定爵位,就能担任官吏。
另外秦国还会从东方六国,吸纳人才。
纵观历史,帮助秦国崛起的,几乎都是外来的顶尖人才。
这两条路,构成了大秦的两条腿。
只是随着秦国统一,事情就出现了变化。
统一之后,战争少了,立功封爵的机会也少了。天下一统,原本各国之间的人才交流,也停下来了。
“始皇帝,名为天子,实则能用的,也不过是原来秦国的老人而已。他想用六国之人,却没有合适的办法!始皇帝一次次东巡,想要天下人感受大秦威仪,天子气象,慑服天下人。可他却不舍得给六国之地的读书人一个机会……或者说,始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人合适。”
“如今这个难题我大汉已经解决了……让各地举荐孝子,让他们通过考核,进入大汉为官。从此之后,大汉朝就不是悬在天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他们身边的人,家乡的孝子,就通过举荐的方式,入朝为官,担任要职。在这个大汉朝,有他们一份。他们和大汉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他们不是齐人,楚人,秦人,而是汉人!堂堂正正的汉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