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娘总是心最软也最狠,被淑妃罩着伤口打了一下,陈锦墨倒吸一口冷气,可算回了神。
宋公子前来所为何事?
宋宜之转了方向对着她,仍是低头道:公主为小人伸冤,又冒险进诏狱为家父打点,小人是前来谢恩的。
那么好看一个人,左一个小人又一个小人,陈锦墨听着总觉得别扭,抽风的回了一句:不许你自称小人!
话出口才回过神,淑妃和红玉都疑惑地看着她,甚至连宋宜之都诧异地抬了头。
陈锦墨觉得她现在有点飘,刚刚那是命令吗?是什么让她有胆子命令宋宜之的?
还想再罩着伤口打一下让女儿清醒的淑妃,到底是没下的去手。走出去,留红玉照顾陈锦墨,其余的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第7章 养伤
淑妃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三人,红玉是宫婢,公主再怎么荒唐她都不敢打。于是
你抬头么,我又不是没穿衣服。
这不该是个公主会说的话,红玉叹了口气,装听不见,只希望淑妃能半道回来。
不过陈锦墨可不管,见宋宜之终于抬头看自己,她才心满意足。
宋宜之低垂着眸,看着她,轻声道:累公主受伤了,很疼吧。
没想到这人会关心自己,陈锦墨很开心,摇了摇头:你笑起来,我就不疼了。
宋宜之勉强笑了,那笑意并未进到眼底,只是低垂着头,两人都未曾注意。
红玉更在意自家公主这轻薄的话。
公主矜持一些。受着伤呢,还有心思调戏别人。
矜持?陈锦墨字典里就没这两字,不过怕做太过惹宋宜之厌恶怀疑,她还是收敛了些。
你今日怎么去了诏狱?陈锦墨还是挺关心这点的,毕竟原小说里没有这个剧情。
公主替小臣洗清冤屈,君上圣恩许臣见父亲最后一面。
原来是她这蝴蝶扇的翅膀,这回陈锦墨注意到他神情中似乎有丝悲伤一闪而过,暗悔自己不该提这句的。想安慰他,可后面突然疼的厉害,陈锦墨抽着冷气扭了扭,疼痛丝毫不减。
这一切,宋宜之看在眼里。
又是一番道谢之言,陈锦墨本想着有人说话能打些岔,尤其美色在前,让她昏一昏更有止痛效果。只不过,宋宜之也受了伤,还奔波了许久,怕他站不住,还是放他回去休息。
见人快退到门口时,陈锦墨突然开口唤住他,郑重道:
宋宜之,对不起。
这一声对不起,给宋家,也给你。
宋宜之抬起头,看着她,不知该说什么。最后,只是作揖。
小说里,到最后手握重权,宋宜之也没等来一句道歉。一半因为皇室从不低头,一半也因为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陈锦墨只会在地牢里骂他。
虽然她不是书里的陈锦墨,但借着躯壳给这做错了还不认账的皇室低个头,也不会有什么。
宋宜之出去了,红玉这才走上来。
公主休息吧。
陈锦墨摇头,屁股疼,又不敢动。哪能睡得着。
不如回小板那屋,等伤好了再回来?
想法刚上来,外面便传来幽幽乐声。
红玉分不清这些乐声的区别,问道:这是箫声?
其实按道理,陈锦墨对这些古乐也是不知道的,不过幸好原身知道,至于吹奏的人也能猜到。
是埙。
宋宜之善埙,也因为埙体积小,是他唯一能带进宫的乐器。
小说里的陈锦墨再不喜宋宜之,听到他的埙声时,都会赞叹。
终于也享受了回这待遇,不知为何,这舒缓的曲调仿佛能镇痛似的。陈锦墨倒没方才那般难受了,舍不得回小屋呆着,就想这么一直听下去。
不过这人也有伤,不能在夜里久站。陈锦墨对红玉道:你去让宋公子早些休息,别受凉。
红玉出去后,埙声停顿片刻,复又响起。接着便是红玉回来复命。
宋公子说,等公主入睡了,他便去休息。
这意思是知道她疼的睡不着,吹埙来安抚?
就算知道反派做这些,多半是为了讨好她,陈锦墨还是止不住笑了出来。红玉再次看着她陷入陶醉与傻笑中,实在觉得没眼看。
当初,公主与贺思昂两情相悦时也没这般,怎么如今能这么傻。
无声叹了口气,一阵夜风吹来,卷了几瓣院里的梨花进来。红玉起身,想将窗户关上,被陈锦墨出言制止。
半开的窗户,正好能看见院里梨树下吹埙的宋宜之。
有轻薄的夜雾拢在他四周,伴着飘落的梨花,好似不是凡间的景象。可明明是一副早春夜景图,却不知为何,被这埙声晕染出一丝落叶飞花的凄怆来。
埙声停了,陈锦墨不觉轻声叹了口气,给这段音乐加了个无力的尾调。
院内,宋宜之抬头看着盛开的一树梨花,有一滴迎风泪自眼角滑落。
也不知宋宅那颗梨树,今年会不会开花
一个月过得也快,两人都在养伤,倒也再没别的交集。
其实,宋廉等人服刑的那日,陈锦墨想去看看宋宜之,奈何起不来身。之后,大方向按剧情的来,基本不变。
宋宜之倒也洗清冤情,不过也没出乎所料,贺家还是推了个人出来背锅。说是与宋家有旧仇,才陷害的宋宜之。
陈锦墨奇怪的是,小说里宋宜之会进宫为奴,是因为家族罪名以及非礼公主。而被派给女主做内侍,官方说法是因为方便女主侮辱。
他被安排到自己身边的前提,还是众人都确定宋宜之是想非礼公主,可如今宋宜之罪名已除,二人之前还差点有了婚约,更该避嫌。
陈泰又为何还将宋宜之安排到自己身边,是剧情改不了,还是陈泰有别的目的?
只是无论什么原因,陈泰还是作死的给宋宜之换了个名字,宋得福
当真恶趣味,但凡刚入宫的宦官,得他注意的,就会从福寿安康、吉祥如意里给人找个名字。
陈锦墨气的没话说,幸好这举动没影响她的好感度,她可是一顿忙活,即破财又挨打,才把好感值从负上升到了十五。多不容易啊。
还有一个多月,陈泰四十大寿,要搞个千秋宴。这是个好机会,于是,陈锦墨伤一好,就开始苦练投壶。
幸好,得益于太后出身武家,在这帮皇子公主还小的时候,就天天拉着他们练武打拳。别看陈锦墨这身体是个娇生惯养的公主,力气不一定比红玉小。
而力度有了,就差准头了,也不难办,现成的前扒手。跟着红玉苦练了三日,早间陪着太后打拳,下午练手上功夫。
可就一个壶,她怎么就扔不进去了!
宋宜之已经在她身边随侍了几日,两人相处倒算融洽。此时馨芳殿到了用饭的时候,淑妃唤他喊陈锦墨吃饭,一过来就见陈锦墨拿着木矢找角度。
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公主确实和以前不太一样。变得太过执着倔强,沉下心去做一件事,不做成了当真能不吃不喝不睡,谁来叫都没用。
让娘娘先吃不用等我,你们也下去吃饭吧,我投进去自己会吃的。
三日了,每回不管谁来让她吃饭,都会得到一样的回答。
只是,不同的,这次来的是宋宜之。他没像那些人一样,要么站着等,要么离开。而是跪坐在了她旁边,拿起一支木矢,也没有多犹豫,便投了进去。
陈锦墨惊了,一段记忆涌入脑海。
小说里,羌国taizu皇帝开国后,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作废了科举制。因此过了几代皇帝,甚少有平民学子为官,世家大族势力颇大。也就是这时,宋廉上书主张革新,其中一条便是重新举办科举考试,加大考生作弊与考官泄题的惩罚。
宋宜之十六岁那年,陈泰首肯在京中试行科举,在陈锦墨看来就是模拟考试试水。宋宜之便是在那时上了榜首,又在后来宫中宴会投壶时,例无虚发更得骁首之称。
陈泰深深觉得这少年是个人才,便想当场让他与自己的二女儿定亲。可惜当时的女主年方十四,才作罢说待二人成年再赐婚。
后来,女主成年了,宋家也犯了罪。当年宫宴上陈泰金口玉言,不能反悔,才放宋宜之从诏狱出来,也有了小说开篇的宋贺两公子与公主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