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你这是去了何处,为何浑身上下皆是酒味?”“哦,孩儿去见了师兄,师兄说,他已经向官家进言,争取保孩儿一个侍郎之职。不过他担心会有别有用心之人使阴招,坏了孩儿的前程。”“???”蔡京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去,总觉得脑海里边仿佛出现了那个经常笑得贱兮兮的高家小子的笑容。看到亲爹的脸色变化,正为自己前途无限光明而洋洋得意的蔡老六顿时警惕了起来。“爹,你的脸色为何如此难看,难不成,真有人敢挡我的路?”“滚开,你挡了老夫的道了。”“……”蔡老六一脸懵逼地看着亲爹黑着脸,怒气冲冲地迈步进府,心中警铃大作。赶紧快步跟上亲爹的步伐。“倘若有人敢挡我儿子的道,孩儿一定会把那人给收拾到五体投地认罪悔罪……”看着这个儿子,手中又没有称手的武器,动作也因为年老也越发不敏捷的蔡京只能无可奈何地一声长叹。“放心吧,有爹在,何人敢挡你的道?”“好好好,有爹你这话,孩儿就放心多了,爹,孩儿倘若能够成为一部侍郎。到时候,定要教天下人知晓我蔡家麒麟子的治政本事……哎哎哎,爹你别走啊……”看到亲爹毫不犹豫,决不回头的背影,蔡老六不禁撇了撇嘴。罢罢罢,看样子亲爹果然还是一如以往般的嫉贤妒能,连自己亲儿子有本事都这样,外人的话那还了得?“这个孽畜,不败坏我们蔡氏的门风,老夫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麒麟子,简直岂有此理……”一旁的亲随听着自家老爷的嘟囔,心里边直呵呵,就老爷您这么多年养出来的名望全是负值,这玩意还能败坏到哪去?反倒是六郎,虽然人是不靠谱了点,可好歹追随那位状元公为国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名望功绩都很正能量,也算是蔡氏一门难得的正面旗帜了好不好。第七百五十五章 被宋国的纸张和油墨给狠狠污辱了随着那吴执中在朝堂之上站出来反对继续授职三司使。并且认为,分部治事,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各部门的政务效率,同时也可以解决许多部门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并且还向官家提出了建议,那就是拆分三司使的职权,一个是负责管理天下税赋的税部,一个是负责统筹管理国家财政支出的支部。另外盐铁划规到一个新成立的疆部,全面管理大宋境内的盐、铁、金、银、铜、煤等各种国家土地及资源。最后,就剩下了一个单纯的户部,老老实实干户部的工作便可。再者,现如今大宋的工商业的繁荣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仅仅东京汴梁,就有数十万人口不从事农业,而是从事于手工业,商业。而且工商业的税赋收入已经成为了大宋税收的主要来源。为了监督和规范市场,建议再增加一个商务部。再有就是大宋皇城司旗下的神雷司将会分离出来,与天下诸多军事工坊与管理军事工坊的部门,都归并裁撤,由军备部来负责统筹管理。解决了过去大宋军备管理杂乱无章,各州县自行其事,浪费财帛无数的做法。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税部、支部、疆部、商务部、军备部。……另外,由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再加上封建迷信等各种因素,都认为十一部这个单数实在不吉,所以之后又有人提出来,吏部权利实在太大,官员的升降贬谪,全部都由吏部尚书说了算,不合理,要改变。要不就分出一部份的职能,成为一个新的部治事,专门负责监察官员。当然也有人跳出来,大宋重视官学,重视科举,才会有如今大宋之繁荣与长治久安。所以认为,应该裁撤国子监,成立教部,如此凑足十二之数,正好对应地支十二,一天十二时辰之数,上上大吉。这一连串的重磅炸弹,直接就把整个大宋朝野给掀得仿佛遭遇了九级大地震一般。几乎就在这场朝会刚刚结束,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完全被这个消息给震傻了眼,都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这个消息的当口。就已经有无数匹快马,朝着大宋的四面八方飞驰而去。而令世人惊掉眼球的是,反对得最为激烈的,主要是六部尚书中的另外五部尚书。毕竟吴执中与陈侍郎皆支持,但是另外五部尚书却很清楚,朝堂六部翻了一倍,代表着他们的权力至少削弱了一倍。特别是那户部尚书,更是红着眼珠子,在朝堂之上差点要以死明志,要求昏君不要瞎鸡儿乱搞。真要将那么多权利部门都划分出去,昔日排行老二的地位,怕是日后就只能就着清水啃窝窝头看别的衙门吃香喝辣。至于吏部尚书,虽然也很强烈反对,但是态度远没有户部那般激烈,甚至可以说有点低调。深究其因,主要还是,吏部的权利是真鸡儿大,就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与纪委部门组合。哪怕是分出一部份权力,吏部仍旧稳居权力第一。所以由着户部去折腾,堂堂吏部天官还是呆在后边苟发育为上。而随着消息的散播,天下诸州官吏纷纷上表,十分热情地表达了他们对于朝廷对于六部改革的高度赞扬。哪怕是在东京汴梁,这份改革的意向,亦成为了无数官吏弹冠相庆的狂欢。无数科举取士之后获得了官身,但是一身才艺却因无实授官职而只能蹉跎岁月,唏嘘到老。毕竟过去十个萝卜能轮到一个坑,而现如今,坑多出了一倍,十个萝卜说不定能占两个坑。让他们有更大的机率获得实职,为国效力的机会,所以谁不乐意,那当真是犹如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一般。而大宋《东京商报》与那则在大肆地鼓吹着大宋天子的英明神武,并且详细地解释了大宋分部治事带来的好处。既可以解决冗官问题,同样还能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让朝廷的政令,都能够落于实处。反正一句话,可劲地吹,大宋如今的改革就是好,就是妙。而且,天子那么的英明神武,自打当政之后,江南的叛乱弹指即定。而西北方那困扰了大宋百年的西贼,终于在天子的英明决策与运筹帷幄下,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不论是江南的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还是西北边陲大开发,都让大宋的国力和向心力再上一个台阶。百姓们都认可了英明神武的天子做出的决策,敢阻挠的那些大臣,哪怕不是奸佞,那也是固步自封的庸碌之辈。至于东京汴梁的不少小报,虽然都发出了代表不同派别的声音。奈何,他们那不过两三千份的发行量连东京城外都卖不到。与那利用活字印刷每期发行量业已经超过了八十万份,远销江南、河北、西北乃至蜀中等地的《东京商报》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可以说,随着《东京商报》那巨大的销量,以及上在对于朝廷机构改革的美誉,引导着大宋朝野的舆论,朝着正向发展。……从而也让那些反对此事的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弱,甚至连浪花都泛不了白沫,就转瞬而逝。借着这一次大宋朝廷机构改革之事务,《东京商报》的销量,可谓是与日俱增。而那《江南商报》,如今也把报纸给卖到了东京汴梁,因为《江南商报》的内容与《东京商报》的侧重点,编辑都不一样。所以偏重介绍江南各种物产,以及各种海上舶来商品的《江南商报》在大宋的商贾群体中亦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而那位辽国的使节萧陶苏斡,除了在周邦彦引他出馆之外,平日里自然也难有机会出馆。但好在,那两份报纸,倒是让他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宋国朝廷的动荡。看到那些报纸上热火朝天地报道着那大宋朝廷机构改革之事务,对于自己这位堂堂辽国大使出使宋国的报道,却只有寥寥不过百余字,甚至都不是头版头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