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方面在“细”字,要有很多细节,是这套书精华所在,但这些细节不是随便塞进书里,而是要为书的主体逻辑服务。
这套书的主体逻辑是王朝周期律,或者说历史周期律,王朝的兴迭更替,都是因为某种内在规律,导致它必然地走向灭亡。
有些王朝止于二世,如秦、隋,有些王朝经历所谓中兴、盛世,但仍然走入漫长的衰落阶段,经历惨烈的末世,如唐、明。
也就是说,这套书既有宏观上的把握,又有细节的铺陈,除此之外,杨舒力还有一些写作上的要求。
细节要有真实性,不是作者编造出来,而是有史实佐证,但语言风格不能太老套,要考虑到当今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但也不能是现在流行的“戏说”风格,比如“乾隆哈哈一笑,朗声说道”这种。
要在学术范和历史故事中找到一个平衡,能让十多岁的初中生和60多岁的退休老人都能看进去,这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
为此,杨舒力还定下了作者的年龄限制,大致在30~45岁之间,低于这个年龄段的,史实掌握不足,高于这个年龄段的,语言上可能太死板。当然,终究要靠作品说话,如果作品达到要求,是可以突破年龄限制的。
还有一个规定,每个作者只能写一部书,即一个朝代,即便他有能力也有意愿,也只能遗憾地说拜拜,杨舒力知道,对历史的解读往往是个人视角,他想让这套书的历史呈现更丰富。
第一部 书《细说晋朝》分上下两部,作者是一位原中学历史老师,他很认同这套书的规划和理念,领写了晋朝,其写作风格得到杨舒力认可,他的书出来后,会形成示范效应。
星期五下午,杨舒力来到别墅,打扫一番,下午五点过,迎来何晓峰的车。
这周栋栋不回重庆,在锦华院待到星期天下午,由杨舒力送到幼儿园,再送何筱芹和妮妮到重庆。
何晓峰没有留下来吃晚饭,他走后,何筱芹说他去接栋栋时,把车停在离大门口很远的地方。
大门口附近全是豪车,按照何晓峰的说法,宝马奔驰都只能算一般。
杨舒力听了默默点头,如果是他自己,可能也会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虽然他对这些事无所谓,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栋栋也会比较的,一看就明白了,他家的车最寒碜。
而何晓峰也托她一件事,即5月份他结婚时,希望杨舒力的宝马车给他做婚车,也就是新郎新娘坐的那辆车。
“他为什么不自己说?”杨舒力问道。
“可能是怕你不答应嘛。”
其实到这个份上,肯定是要答应的,但杨舒力实在不想参加何晓峰的婚礼。
晚上从外面吃饭回来,又到运动场玩耍,杨舒力和栋栋打篮球,何筱芹推着妮妮的车在外面走动。
栋栋的运动能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还有个另外的优点,能吃,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很多都剩菜剩饭,但他每次都吃得一干二净,也得到了表扬。
栋栋以前在重庆读幼儿园从没捞到过表扬,但到了新环境,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就是能吃能跑,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兴致很高。
杨舒力对何筱芹说,对小孩来说,能吃能跑绝对是优点,比所谓智力培养更重要。
先强健四肢和体魄,强健神经系统,以后学东西也快,持久力更强,将来妮妮也是这个路子,先强健其体魄,再培养心智。
晚上瞅空给何晓峰打电话,说明借宝马车没有问题,到时提前跟他联系,他把车开回重庆。
何晓峰保证宝马车只在婚礼当天使用,使用完毕放到百福广场地下停车场。
至于四方井的房子,他已经找人粉刷过了,找的是熟人关系,粉刷得相当好,他准备下周搬过去,添点家具家电就是新房。
杨舒力再次向他保证,只要是他和小罗住那里,住多久都可以,而何晓峰也保证,住不了多久,他就会买电梯房,不过,加上装修时间,算下来三四年是有的。
这样算来,还是张有路领先一步,不仅生了儿子,还有了目前重庆市最好的电梯房,张有路的确抓住了机会,当然,他也很努力,经常跑印刷厂,出差,确实很辛苦。
第二天,照例到市中心逛街买东西,栋栋和妮妮的穿的用的,包括栋栋的书和妮妮的玩具等。
因为何筱芹不是每周来成都,买菜回家做也没必要,还是在外面吃,一些有名气的餐馆轮着来,栋栋也满意。
何筱芹工作正常,栋栋也渐渐融入新环境,妮妮在一天天长大,每次见面都感觉她有进步,笑得更甜一些,表情更丰富一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