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到一个加油站时,对面过来一个男人,杨舒力感到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
两人擦身而过,又走了几步,杨舒力想起来了。
参加何晓峰姐姐的婚礼时,那个黑而瘦的新郎倌。
不禁回头看去,只见他穿一件厚实的米色格子西服,尖头皮鞋,着装倒不差,低头在人行道走着。
娶了娇妻、生了儿子,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不过,看他的身影,多少有点落寞。
当然,这也没什么,生活就是这样,以后自己也会过这样的生活。
还不一定能找到人家那样好的老婆呢。
在街上没有碰到琴姐,却碰到了她老公,而且只见过他一面,都这么长时间,竟然想起来了。
晚上在家,在电脑前,打开雅虎中文搜索,输入“大宋少年侦探”,摁下回车键。
当初那个南方传媒公司买本子时,感觉比较急,以为很快会进入拍摄阶段,会有一些新闻出来。
如果不急的话,他们可以跟他熬价,最后他可能50万都能接受,还加上自己付税,从股市的发展看,别说50万,30万都可以卖。
但网上没有一丝相关信息,当然,雅虎中文搜索不怎么好,可能漏了些东西,现在没有好的搜索引擎,只有这个还凑合。
他们拍不拍与杨舒力无关,钱已经拿到手,只是比较好奇,而且图书马上上市,配合图书进行宣传,也是常用的招数啊。
在网上简单搜了一下,关闭网页,退出网络,关掉modem。
一月份的电话费是杨舒力去交的,400多元,这个费用如果像以前一样让秦华玉去交,那就出大事了。
主要费用在上网这里,用modem拨号上网占用了电话线,要交两个费用,网费加电话费,网络用了263电话卡,合3元一小时,加上电话费,一共5元一小时。
电脑买来后,一时新鲜,夜里冲浪的时间比较长,花费就上去了。
钱是一方面,占用电话线,电话打不进来也拨不出去,也是个小问题,虽然家里电话很少,杨升元又买了手机。
突然想到一件事,又连上网络,打开雅虎中文搜索网页,输入“重庆市何晓琴”,一摁回车键。
什么都没有。
第163章 再约南山
3月4日,星期六,在黄敬蜀的组织下,三人来了一次远程踏青。
今天这个日子,只要不是下雨,全城的人都会外出踏青,重庆市近郊的几座山肯定是摩肩接踵。
三人不会跟人们挤在一起,这次是黄敬蜀父亲推荐的线路,在桃花谷那边,在重庆的北面,需要坐近一个小时的中巴车,再走七八公里的古道,然后坐中巴车回城。
这条线路的优点不仅是古道,路上还有许多桃树,而眼下正是桃花盛开。
杨舒力的相机派上用场,美女和桃花框在一起,画面非常绚丽。
杨舒力背包里不仅有砍刀,手上还有木棍,木棍的作用不仅是替代登山杖,还有打狗、赶蛇的作用。
“菜花黄,疯狗忙”,有些农户家的狗没有用绳子拴住,需要防备。
路途中发现,除了桃花,还有大片的油菜花黄了。
在桃花树下拍照,在油菜花地里拍照,乡野的清新气息令人迷醉。春天的踏青一定要及时,3月份的第一个休息日一定不要待在家里。
对于三人来说,这样的踏青是最后一次了。
古道是那种石板路,看上面的痕迹就知道有几百年历史,现在外面沿重庆边修了公路,古道就很少有人走了。
“有首歌叫是不是叫《桃花红菜花黄》,你们听过没?”黄敬蜀问道。
“没有听过。”涂艺说道。
“不可能听到,因为没有这首歌。”杨舒力说道。
“是吗?我好像听过,还挺好听的。”黄敬蜀说道。
“我听过一首《桃花红杏花白》,也挺好听的。”杨舒力说道。涂艺捂嘴笑起来。
“好吧,我错了。”黄敬蜀说道。
“我只记得第一句。”杨舒力说着哼唱起来,“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有点印象。”涂艺说道。
“好听。”黄敬蜀说道。
杨舒力指着黄敬蜀说道:“你其实应该唱这种歌,比那些流行歌曲好听。”
“你是说美声?”
“这首歌是民歌。你们发现没有,流行歌曲对感情是比较放纵的态度,听起来要死要活,而民歌的感情比较含蓄,听起来要隽永一些。”杨舒力说道。
“好像是这样。”黄敬蜀笑着说道。
“我也觉得黄敬蜀唱民歌好,你梳一个长辫子,穿大红衣服……”涂艺说道。
“头上还要插一朵花。”杨舒力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