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中年男人对杨舒力的相机很感兴趣,杨舒力见他买了两袋酥肉,就以店主对待顾客的态度,详细回答他一些问题,还给他看了回放,这人是个懂行的,淡淡地说道:“很方便。”
又从后面绕过去,进到店里,那时可能杨升元还没有把卤肉的事给向叔叔讲,所以只是寒暄了几句,没有聊这事。
给薛琪和向文娅拍了合影,单人照,给向文娅看了回放,夸了几句,她也显得很高兴。
薛琪建议向文娅和她爸合个影,向文娅同意了,于是薛琪留在前台接待顾客,向文娅来到操作间,靠近向叔叔。
先拍了一张,光线有点暗,又拍了一张闪光,画面清晰了。
晚上薛琪打来电话,希望不仅拿到和向文娅的合照,还想要她的单人照。
理论上这是不行的,需要得到向文娅同意,杨舒力想了想,还是决定满足薛琪的要求。
理论可以进行改造,比如两人是同事,或者是朋友,这种关系要求拿到对方的单人照,是可以的吧。当然这种说法很牵强,但无伤大体,不会给向文娅带来不良后果。
杨舒力回家也比平时早,三人讨论起卤肉生意的问题。
杨舒力作为倡导者,先发言。
他描绘出一个场景,百福广场挨着的两间店铺,一个卖酥肉和鲜肉饼,一个卖卤肉。
两间店铺,三种产品,六七个人,便于管理,小日子过得匀净。
至于百宏路的酥肉店,他没有提,去留由杨升元和向叔叔决定。
然后是在百福广场卖卤肉的理由,卤肉因其特性,保鲜问题比较好办,也不存在堂食的问题,对卖家来说是优点。
重庆市卖卤肉的很多,说明市场大,多一家没问题,不像元酥肉,多一家就多一份竞争压力。百福广场没有卤肉店,是因为老板们觉得租金太贵不划算,现在自己的门面免费,做卤肉就有优势了。
最后一点,是杨舒力的杀手锏,他说,他们卖的卤肉要保证质量,走高价路线,卤肉的做法是传统的,不偷工减料。
最重要的,绝不使用添加剂,把卤肉生意长期做下去。
一席话说完,房间里一片沉默。
向叔叔伸出右手,指着杨舒力鼻子说道:“舒力,最后一个添加剂,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
“现在外面卖的那些卤菜,好多是加了香精的,我不是不买,有时来不及做菜也买点,但是买得少。”向叔叔说道。
随后,向叔叔讲了一个以前在成都一家餐馆做事时的故事。
当年向叔叔从厂里出来,决定进入餐饮行业,经人介绍到成都一家餐馆打工,两年内辗转了多家餐馆,不仅在店内学习,其他店有火爆产品,他也去取经。
学了两年,向叔叔觉得差不多了,重庆市还有老婆孩子,不能老在外面飘着,准备回家另起炉灶,就在那个时候,又听说一家餐馆有火爆产品。
这家开业不久的餐馆有一道辣子鱼,味道非常香,来这家店的客人几乎每桌都点。
这当然是他学习的对象,于是和店里一位同样从小地方来成都学艺的同事去吃辣子鱼。
的确非常香,从端上桌,到第一口,都很香,吃完后回味,仍然香。
回来后两人开始研究,估摸着那家店用的调料和烹饪方法,自己买鱼来做,但始终没有那种香味。
是不是某种香料的成分加重一点?或者辣椒品种换成辣味少的、香味重的?他们调整不同香料的比例,进行多次尝试,始终做不出来。
这件事他一直想不通,后来回到重庆市,和杨升元开起餐馆,有时还是想着这件事,觉得餐饮行业的水太深了。
那个跟他一起去吃鱼的同事到了沿海一个省会,在一家大型酒楼当主厨,混得还可以,就跟他取得联系,讨教些经验。
两人在电话中叙旧,他又提到吃辣子鱼的事,说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同行说嗨,这事不要在意,真相简单得很……
原来,那种非常香的味道,就是使用了一种添加剂。
这种添加剂可以在批发市场上买到,装在小塑料袋里的白色粉末,外观看上去像味精。
厨师把菜做好后,从兜里掏出小塑料袋,倒一点进去,搅拌搅拌,就有了那种香味。
它还有个化学名称,向叔叔只记得第一个字是“乙”,甲乙丙丁的“乙”,后面几个字记不得了。
从这件事后,很多事情都想通了,那些卖卤菜的,据说很香的,好多人来买的,他知道怎么回事。
加了卤菜香精。
听完这个故事,杨舒力不禁感慨:厉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