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一家茶厂,不如说是一个300多平的小作坊。
由于杭城的西湖龙井闻名中外,周边种茶的农户不在少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许多多靠山吃山的小茶厂。
这些经营不好要倒闭的小茶厂,也就是许仁山的收购目标。
那些上了规模的中型茶厂,他也没钱买不是。
反正只是为了开奶茶店的一个噱头,还要以后能有个稳定的原材料供给基地,前期收个小作坊足够了。
“李村长,您开个价?”
看了一下小作坊里面干净整洁的摆设和一些包装好的新茶叶,许仁山还算满意,问了一下旁边跟着的厂长兼村长。
“许总,您也看到了,我们这些茶叶都是一等一的好,机器也是新的,只是宣传做得不够到位......”
说了一堆废话之后,中年村长给出了一个价格:“50万,我们连这些设备和材料都送给您。”
“我们走。”
听了对方的报价,许仁山没有任何还价的意思,直接准备带着两个员工走人。
开玩笑,这偏僻村子里的300平米地方能值多少钱。
就一层砖瓦房,一眼就可以看到头,顶天了7、8万成本。
那几台简易的机器和五分之一厂房的茶叶,往高了算,合起来也就10来万。
合起来不到20万的东西,加上这厂子经营不善,已经处在停工状态,许仁山觉得出个20万都已经很客气了。
这村长还真敢开价,难道别的地方没有要倒闭的小作坊了吗?
“哎哎哎,许总,您等等,您等等。”
没想到对方直接谈也不谈,中年村长连忙喊了几声,见对方出了大门,情急之下伸开双手拦住了对方。
此时,听说有人来收购村里茶厂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稀稀疏疏算起来有二三十号人,都是以老人妇女居多。
“李村长,您这是准备强买强卖?”
站在门口的许仁山,看着前面的一堆子人,皱眉问了一句。
因为这些人里没有什么青壮年,己方也有三个人,许仁山倒是没有打电话报警的打算。
不过,他先前倒是没考虑到这种情况,下次一定要注意。
办事千万件,安全第一件,绝对不能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不不不,许总您误会了。你们围着干什么,都散开散开。”
听了这位年轻老板的话,李村长连忙抱拳道歉,继而挥手让后面的村民们散开。
他也发现了不对,大家聚拢在一起,在外人看来,真像强买强卖的模样。
“村长,他们是不是要收购厂子?要是真的话,能卖多少是多少吧。”
“就是,村长,能卖几个钱算几个钱,至少能帮大家伙回拢点饭钱。”
“村长,要是他们愿意收购今年的茶叶,咱们把厂子送给他们也没啥。”
“文成家的说得对,村长,他们要不要收购茶叶的?”
“村长,你可不能为了自己收钱,故意乱喊价格啊,这厂子可是大家伙凑钱建起来的。”
......
第四十一章 生怕对方不上门
“......”
听着这些村民的你一言我一语,许仁山大致搞清楚了这家茶厂的情况。
基本上就是,前两天这大李村村民看茶叶市场火爆,就想着自己也搞一个茶厂,统筹出货,直接从原料提供商变成销售商,不给中间商赚差价。
为此,村民们集资盖了这间茶厂,注册了一家工厂,购买了一套简易烘培炒茶设备,能用手工制作的就用村里的人工代替,节约成本。
按照理想的套路,大李村应该借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人人过上小康生活。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年头,没有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
茶叶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厂子辛苦坚持了两年,很快面临空转倒闭,而停了两年的茶叶收购商也有了新的渠道,不再过来采购。
眼看清明都过了两个星期,今年的春茶时节就要过了,若再不采茶,今年大家伙都没收成。
好不容易看到有人来收购茶厂,留守在村里的村民们都有些激动,总算是看到了希望。
可是,这个希望,很可能被村长给毁了。
“我们走吧。”
了解了来龙去脉,许仁山更没有收购茶厂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