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地产新转向
「货柜码头?」杨文东皱眉说道:「包生,这件事的阻力可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从中基本上没有什麽收益的;
码头是港府的核心利益,也是英资的核心利益,我们不太可能插手的。」
港英时代,在明面上,港府是容许华资英资「公平」竞争的,但这也就是说说
实际上大部分核心领域,特别是躺着赚钱的那种,都是英资控制的,比如港口丶发电丶航空丶电话丶金融等等。
虽说有小部分垄断产业华资也可以参与,比如中巴丶部分金融公司,但这些也是英资看不上或者漏掉的产业,等发现的时候华资已经成规模了,加上规模不大,再考虑维持「公平」原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如果这些领域华资做大,威胁到了英资,那就会被打压,比如银行。
而港口,也是港英极为重视的,毕竟香港起家就是靠着港口周转贸易,且哪怕如今香港工业逐步发达,但也是需要依赖港口运输,可以说是躺着赚取所有华人辛苦的成果了,就算是杨文东,也是一样被吸了一点点血。
只有到了80年代,内地站在了香港华资的背后,才有可能去分这一杯羹。
包玉冈笑说道:「我知道,我也没想过要参与码头的利益,只是想到如果香港能够码头货柜化,那必然会刺激贸易,对航运产业,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这样来看倒也不错,可怎麽推动?」
包玉冈道:「我准备连通香港的几家船运公司,一起向港府提出建议,我们这麽多人一起,港府肯定会重视的。」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包生,港府也不是傻子,货柜如今已经在欧美开始出现,效果也非常好,你以为港府不知道吗?」
包玉冈则回道:「杨生的意思是,黄埔丶怡和以及太古三家码头背后的人会反对?」
杨文东道:「这个不好说,利益太大了,而且不仅仅是资本,政府还要考虑很多人的就业问题,码头的工人数万,本身也都是狠角色,要是突然失业,你觉得这些人会怎麽样?」
包玉冈道:「货柜码头是个长期建设过程,不至于让他们全部立刻失业的。」
杨文东笑道:「话是这麽说,但一旦开始,这些人可能也会闹事,上万青年,港府估计可不敢随便折腾这种事。」
包玉冈则道:「杨生说的这个,我也考虑过,但发展货柜,也是大势所趋啊。」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是这样,但如何安稳的将香港的码头改成货柜码头,肯定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别说香港,就算英国的伦敦港,现在都没办法改。
百万漕工,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古代王朝都被这个牵制了。
而且你别忘了,柏立基总督还有一年就要离开香港了,如果你是他,你会在最后一年的任期内,做这种得罪几个英资财团以及数万年轻人的事情?然后造福未来十年后的香港?」
包玉冈顿了顿,随后道:「杨生说的很对,看来我得好好再考虑一下了。」
杨文东又说道:「其实再等一年,等新总督来了,一般任期会有十年,他肯定也会想做一些大功绩的事情;
而且货柜货柜的推动,越到后面越容易,因为越多的地方用货柜,那香港想要做贸易也必须投入,当官的都是喜欢润物细无声的被迫改革,而不是主动,这样出了事就是责任。」
包玉冈倒是有些惊讶了:「杨生,看来你不当官,是可惜了啊。」
「哈哈,随便说说,别当真。」杨文东笑了笑。
看了某个名义,对于这些东西,他自然多了解了一点。
对于货柜码头,他其实也早有布局,第一步就是先在周围囤地,如今葵涌那边,经济还是很一般的,各种地皮也不怎麽值钱,购买一些旧楼物业或者以货仓名义购买地皮,成本都不高。
等货柜码头立项之后,无论自己能不能拿下部分码头,但这周边地皮的价值,总会提高,且也可以长期享用货柜码头带来的经济效益。
包玉冈点点头说道:「那就再等一年,这点时间倒也算不了什麽了,到时候我们一起推动这件事?」
「再说吧。」杨文东想了想,又道:「先就去参加毕业典礼吧。」
以现在的情况,货柜码头越晚,对他越有优势,他并不急。
「行。」包玉冈也看出杨文东有其他想法,也没再多问。
下午,杨文东回到长兴大厦后,叫来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郑志杰。
问道:「最近家乐福的新店物业地皮收的怎麽样?」
郑志杰回道:「杨生,这3个月,我在港岛又收购了3块地皮,但是在九龙那边收购了7块,一共10块,都已经在开始建物业了;
九龙那边的物业建的快,估计3-4月份就能开业,港岛这边的要慢一点。」
「为什麽?」杨文东反问道。
郑志杰说道:「因为我与刘生商量了下,港岛这边经济富裕丶人口多,所以以家乐福为核心,可以建一个小型商场。
但九龙那边就差多了,所以我们准备直接就建超市。」
「嗯,行。」杨文东点点头,道:「那尽快在九龙那边建好更多的超市。」
「明白。」郑志杰又道:「不过最近置地的怡丰超市扩张也慢了,刘生调查了下,原来是规模大了,很多物资供应丶仓库统计丶货品价格都出了问题,不得不放慢脚步了。」
杨文东笑了笑:「看来他们也上了一节课了,这超市想做好,可没那麽容易。」
别说现在这个超市还没怎麽开始的蛮荒时代,就是几十年后有着丰富的物流丶强大的网际网路信息渠道,多少人开超市,最终都是亏的。
而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丶没有高效的通信模式,一切都只能靠手算,就是沃尔玛与家乐福,都得一步一步的摸索。
「是的。所以短期来看,家乐福的威胁反而不大了。」郑志杰笑说道。
「还是不能小觑的。」杨文东又道:「我们按照我们的计划来就行了,置地想扩张的快,随他。」
服务行业最大的成本还是地租,如果怡和铁了心要做超市,那眼前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慢慢解决的。
因此,杨文东也在等即将到来的地产危机,一旦地产危机爆发,置地也会损失惨重,那支持力度必然会降低。
最重要的是,自己就可以趁机扩大规模,不管是地产还是超市本身
郑志杰笑道:『好的。』
杨文东又问道:「长兴置业最近还在继续收购物业吗?」
郑志杰说道:「对,不过根据上次您的意思,已经在缩减收购规模了,目前除了配合家乐福,就只是在收购临街商铺物业,还有就是港岛的一些优质写字楼。」
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除了配合家乐福丶或者其他兄弟公司需要的物业,其他的全部停下来,再谈的可以继续谈。
我需要你调集资金,重点投资葵涌区,不过不是建好的新物业,而是收购靠近海边上的地皮或者旧楼,无论是工业的还是商业的,收购到手再说。」
地产危机爆发是在66年,但到了65年,从恒生银行被挤兑开始,香港的地产业就陷入了滞涨及逐步下跌的状况。
所以眼下地产市场也就两年的时间了,自己必然要对之前几年无所顾忌的地产投资有所限制。
而等到了明年,就要开始抛售部分非优质物业套现资金,然后等待危机爆发了。
「投资葵涌?」郑志杰有些不解的问道:「杨生,您是准备在葵涌那边也建一个类似观塘的万人产业园吗?」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不是,不过我看好那边的发展。」
一旦葵涌码头开始兴建,大量的资金入场,所以甚至不需要等到码头真正开业,只要港府宣布在葵涌建货柜码头,那地价就必然大涨。
而葵涌码头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远高于自己的一个区区「万人产业园」的。
且因为资本属性关系,自己可能很难直接分享到货柜码头的利益,但只要自己提前在码头后方有着大片土地,那也是差不多的。
郑志杰点点头说道:「好,反正那边的地价也很便宜。」
「嗯」杨文东点点头。
现在的边缘地区地皮,价格非常便宜,差不多无人问津,这样一来,就算爆发地产危机,又能跌到哪去?本身也是跌无可跌了。
郑志杰又说道:「杨生,港府最近公布了中环皇后大道新地王的消息,这块地皮总面积2.58万尺,港府给的容积率为12;
名目上这块地的拍卖是为了筹集资金买水,所以会在下个月8号,也就是元宵节那一天拍卖。」
「兵贵神速啊,时间倒是挺急的。」杨文东点点头,说道:「12的容积率,那也就是说可以建一栋30万尺的写字楼了,还不错。」
30万尺,也就是3万平方米左右,在前世,一栋写字楼这点面积,估计在三线城市都不够看。
但在这个时代的香港已经不小了,毕竟这个时代楼层普遍也就在20层出头,平均下来一层有1000多平米了,这个单层面积,对于低楼层大厦来说,比较正常。
只有越高的大厦,单层面积才会越大,这是建筑方面的安全需求。
郑志杰点头说道:「是的,这次港府显然是很有诚意的,就是想卖个好价格,如今香港的多家地产巨头都报名了,包括怡和丶会德丰这些英资洋行。」
「意料之中,这些英资虽然不会开发地产,但就是喜欢宅中环扎堆。」杨文东没在意:「华资中有几家公司参加了?」
郑志杰说道:「华资地产公司一共有13家报名参加了这次拍卖,不过除了地王还会有其他地皮,所以现在哪些华资公司会竞拍地王,就不清楚了。
不过恒生银行也参与了,据说是他们想在这里建一个新总部,目标就是这块地。」
「看来恒生银行最近的生意不错啊。」杨文东笑了笑说道:「我记得他们的新总部才两年吧?又要换了。」
郑志杰回道:「恒生银行最近一年生意的确火爆,早年恒生一直与很多香港的华资工厂有合作,甚至很多工厂早期没钱,何善衡还是冒着风险特意扶持他们的。
现如今香港的工业爆发式增长,恒生在他们背后,简直就是躺着赚钱了,而且工厂的商贷没有抵押,利息也高,普遍都是在10个点左右。」
「嗯,跟着发展工业的银行,基本上都是血赚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在60年代的香港,地产规模不小,但未必比的过工业,特别是如今长兴实业的存在,更是培养了很多优质供应商,以及他们的供应商。
滙丰丶恒生乃至前几年的廖创兴,也都是靠着扶持香港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渣打丶东亚丶有利这些银行则错过了这个机会。
当然,工业兴起对银行的影响也只能说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但在早年能够看好未来工业发展的银行家,在其他方面的眼光一般也不差。
综合因素导致了恒生银行的崛起,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滙丰渣打的地位,为两年后挤兑危机埋下伏笔。
郑志杰又取出一份文件,道:「杨生,这些就是新地皮的具体介绍,周边的一些商业设施也有介绍,您看一下。」
「嗯,好。」杨文东接过文件,认真的看了一遍,说道:「那就报名参加吧,这块地的位置,不比四季酒店的差。」
眼下如果是一般的地皮,他其实没什麽太大兴趣了,因为一般的地皮,到了66/67年要多少有多少。
但中环黄金位置的地皮或者物业,纵然67年或许也会有人出售,但数量仍然是稀少的,这些地方,很早之前就被老牌英资巨头掌控,华资新贵基本上求而不得。
在原先历史上,80年代华资已然压住英资,可中环大厦仍然很难获得,甚至到了21世纪,一半左右还是在英资手中。
郑志杰又问:「那我们竞拍这块地,是准备建什麽?自持还是出售,或者半自持?」
杨文东反问:「港府有限制吗?」
郑志杰回道:「没有,但竞拍的资料中,这些是要说的,这个没什麽限制,港府也不会追查,
不过一般情况下,报的什麽以后至少在短期内是要按照这个执行的,除非经济方面有问题。」
「嗯,那就报建写字楼,物业自持。」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中环的物业,他是不会因为66年房价下跌而提前卖的,这样就太傻了,因为可能就买不回来了,特别是整栋物业的所有权。
郑志杰又道:「好的,还有一件事,我们长兴地产之前一直与恒生和东亚银行合作,现在恒生也要竞争同一块地皮,算是有冲突了,那这一次的融资,就只找东亚吗?」
「至少两千万了。」杨文东想了想说道:「可以跟滙丰沟通下,之前他在航运上帮了我不少,这次算是投桃报李了,合适的话也可以给他们,或者给部分。」
在杨文东这个穿越者来看,自己大规模购买超级油轮是没什麽风险的,但站在滙丰的角度,即使桑德士看好航运市场,可给自己无抵押贷款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虽说也有高息,但怎麽说也算是给自己帮助不小了,那在其他贷款中适当多与滙丰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
「好。」郑志杰说道:「那我这就回去准备资料。」
「嗯」杨文东又道:「老郑,记住了,从今年开始,我们地产公司在置业这一块,要开始收缩,除了几个特殊投资;
从58年到现在,香港地产平均涨了快3倍了,我觉得目前的地产泡沫有点大了。」
郑志杰想了想,问道:「那住宅物业呢?」
杨文东道:「今年还继续做住宅,还是要偏向于高端化,到了明年再说下一步。」
住宅业务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前获得回笼资金,将风险抛开;只不过在知道地产危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有点坑平民的感觉。
所以长兴的住宅业务一直主打高端,这些人抗风险能力强,买的房子一般也不是一辈子积蓄。
「好的。」郑志杰答应道。
他明白,长兴地产是要逐步收缩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