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殿试相较于往昔提前举行。
皇帝在大殿内亲策于庭,所提及的无外乎都是军政、吏治相关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会细究。
因此一场殿试下来,众人排名并未有太多变化。
而与后面几位贡士相比,回答显得有些平庸的杨文远,则是依旧站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二甲第一。
前面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按照惯例,他们会被立即授职,入翰林院。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至于,其他的二甲、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进翰林院,还要再经过一轮考试,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
若是点翰林再不过,那就只能告别朝堂中心汴京,寻求外放了。
盛紘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外漂泊个几十年,然后官员考核评优,再是朝中有人,得以重新升官,亦或是补官升入汴京,得个了京官头衔,但也只是朝堂里的小虾米。
而更多的,则是直接泯然众人,权力不过州县,一辈子待在基层。
反观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则截然不同。
与外放的进士们比起来,他们更像是天潢贵胄。
平日里给他们授课的是户部和礼部侍郎。
也无需操心吏治考评,只需在翰林院潜心研习经史,编修史书即可,同时还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负责起草诏书,偶尔还为皇帝讲解经籍(当然,这一般是为皇家子弟服务,不过现在显然是用不上了),被视为皇帝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