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汉献帝入长安,大将军吕布!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入秋之后,天气也逐渐开始由热转凉。
在刘协派人前往冀州,将甄宓以及长子刘珏从邺城接往长安之际,吕布以及郭嘉等人所率领的大军也抵达了长安。
长安城外,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官道往长安城而去,道路两侧尽是闻讯前来迎接大军凯旋的百姓。
每一名士卒此时都不由得挺起了胸膛,心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骄傲和激动之意。
郭嘉和诸葛亮共同策马而行,见到如此热闹的一幕,两人脸上也不禁浮现笑容。
「孔明,此番讨伐曹贼成功,你功莫大焉,想来凌云阁第二层必有你一席之地了。」
郭嘉对诸葛亮笑道。
赤壁之战十分关键,若不是诸葛亮通过此战一举将曹操的主力消灭,那这场讨贼还要持续不短时间。
以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以及立下的战功,凌云阁第二层是绝对跑不了的。
至于第三层的话那就有些勉强了,毕竟如今能登上第三层的也就只有五人而已。
当然,许攸肯定能登上第三层。
毕竟在曹营中忍辱负重这麽久,又成功劝降自杀了曹操,并还生擒了伪帝,不登上第三层确实说不过去。
「那就借郭中丞吉言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心中也有几分期待之意,毕竟这可是名留青史,便是他也无法免俗。
在后面的司马懿听着前方飘来的二人的对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诸葛村夫此番立下大功,必然会入凌云阁第二层,而我却还在第一层蹉跎……」
司马懿这次在讨贼的过程中没有立下什麽功劳,想进入凌云阁第二层自然是不可能的。
被诸葛亮后来居上超越,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会有多麽难受。
不过司马懿到底不是容易灰心丧气的人,他很快便又重新打起精神,在心里下决心道:「虽然如今天下一统,但我仍有用武之地。」
「只要我日后加倍勤勉地处理政务,让陛下看见我的忠心和勤奋,那我死后未必不能进入凌云阁第二层。」
「嗯!就是这样!」
司马懿重新打起了精神,既然在军功上比不了诸葛亮,那就另辟蹊径。
无论如何排名都不能比诸葛亮要低,至少要站在同一级别才行!
另外一边,刘备丶关羽丶张飞三人也在队伍之中,享受着百姓们的欢呼和赞颂。
大战结束,他们三人完成了天子交代的职责,自然也要返回长安述职表功。
「这就是长安啊……」
刘备抬头望着面前这座天下第一雄城,忍不住发出深深的感慨。
对于他来说,长安是一个只存在于他人之口的地方,他从来没有到过长安。
但如今他终于到了这座心心念念的帝都,而且还是以功臣的身份来的。
想到此处,刘备顿觉眼眶有些湿润。
一旁的张飞道:「大哥,咱们到了长安应该高兴才是,你怎麽还哭了?」
刘备擦了擦泪水,笑道:「没什麽,只是风沙太大,有些迷了眼睛罢了。」
说着他又将目光投向关羽和张飞,语气真挚地道:「二弟三弟,愚兄能走到今日这般地步,全仰赖你们的帮助,若无你们二人,愚兄怕是还在织席贩履。」
「愚兄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便是认下了你们这两个兄弟。」
这完完全全是刘备的肺腑之言。
听到这番情深意切的话,关羽和张飞也不由得为之动容,俱都红了眼眶。
「大哥这是什麽话!」
关羽紧紧攀住刘备的手,说道:「当年你我兄弟三人桃园结义时,弟便立誓要与大哥患难与共,生死相随。」
「若无兄长,弟也不过只是一介逃犯,如今或许不知在何处苟延残喘。」
「能有今天这般成就,非我们任何一人之功,乃是兄弟齐心所致。」
张飞不住点头道:「俺也一样!」
刘备闻言不禁百感交集,又抬手擦了擦泪水,哽咽道:「今日这风沙……也太大了。」
关羽和张飞顿时哈哈大笑。
此时此刻,在被吕布丶赵云丶鞠义丶太史慈四人护送丶被大军围在中央的那辆黑色马车内。
汉献帝正小心翼翼地掀开马车车帘的一角,透过缝隙看着外面的景象。
「这里是……长安吗?」
汉献帝喃喃自语道,心情复杂。
他曾在董卓和董卓部将李傕丶郭汜等人的控制下被迫迁都至长安,那是他最为屈辱的一段时光。
董卓当时独断朝纲,作威作福,就差骑在他头上拉屎了,把他当做傀儡任意操纵。
时过境迁,董卓丶李傕丶郭汜之流早已成为了冢中枯骨,化为一抔黄土,而他则更加不堪,从受人操纵的傀儡天子,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阶下囚。
甚至就连皇帝尊号都保不住。
让人窃去了祖宗传下的江山。
他,是大汉的罪人。
想到此处,汉献帝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掩面而泣,伤心非常。
……
抵达长安以后,大军留在城外驻扎,郭嘉丶吕布等人则入城前往皇宫。
「宣——」
「温公吕布丶御史中丞郭嘉丶尚书令许攸丶左民尚书诸葛亮丶侍中司马懿丶荆州牧刘备丶都乡侯张辽丶冠军侯张合丶中坚将军赵云……」
「上殿觐见——!」
宦官的唱礼之声从承明殿殿内传出,回荡在殿外那空旷的广场上。
吕布等一众文臣武将们听到传唱声后,沿着由羽林卫把守的御道,往台阶尽头的巍峨大殿走去。
每个人的心间都充满了激动。
承明殿内,衮衮诸公。
文武百官们今日皆是换上了最为庄重的服饰,大汉的威严和天朝上国的肃穆,于此刻展露无遗。
殿内的主位之上,刘协亦是一身只有在重大日子时才会穿上的天子衮冕,帝王威仪无穷。
由此次讨贼最大的功臣许攸为首,吕布等人紧跟其后,共同步入大殿。
「臣,参见陛下——!」
众人向着上方的天子齐齐参拜。
刘协透过冕旒望着下方的群臣,并未第一时间让他们起身,而是向左右群臣笑着问道:「诸位爱卿,你们都看见了什麽?」
群臣闻言都愣住了。
看见了什麽?
就在无人说话之际,杨修转了转眼珠,出列道:「启禀陛下,臣看见了我大汉江山的柱石!」
「温公以及御史中丞他们,皆是支撑起我大汉江山的的擎天玉柱!」
此言一出,刘协顿时噎了一下。
这本来是他打算说的话来着,他就是假模假样问一问,然后好亲口说出来,结果被杨修抢答了。
这小子当真是死性不改。
瞥了杨修一眼后,刘协笑道:「没错,他们都是我大汉的柱石!」
「自董卓作乱以来,江山分裂丶山河破碎,天下诸侯割据,百姓生灵涂炭,社稷有倒悬之危。」
「是有了诸位爱卿们以及无数将士们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如今天下一统的景象。」
「温公他们更是这些志士能臣中的佼佼者,他们无愧于大汉柱石之称!」
刘协的这一席话,令吕布等众人都激动不已。
大汉柱石!
这是何等之高的评价!
郭嘉深深俯首道:「匡扶汉室,效忠陛下,这是臣等的职责所在。」
「大汉之所以能够再度兴盛,令四夷宾服,陛下才是最为功不可没!」
殿内群臣纷纷附和称颂。
刘协哈哈一笑,接着说道:「一段时日不见,奉孝倒是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
「不过朕并非是妄自尊大之人,诸位爱卿的功劳朕都一清二楚。」
「如今叛逆被扫平,也是该论功行赏了。」
刚刚说的那些都是场面话罢了,只有论功行赏才是今日的重头戏。
刘协的目光最先落在许攸身上,叹道:「子远,朕几年时日未见到汝,汝……消瘦了。」
「陛……下!」
许攸闻言鼻子一酸,直接拜倒,流着泪着道:「臣这几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陛下,想要回到陛下身边效力。」
「臣被曹贼所囚,多次都想自尽以谢陛下,但臣尚未看见陛下一统大汉,心中不甘,方才苟延残喘至今。」
「臣丶臣有愧于陛下!」
许攸一边说一边哭,不少大臣听到这番话,都忍不住抬手拭泪。
当然,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刘协闻言说道:「还好子远你活着,不然朕便要失去一臂膀矣,这尚书令的位置更是要继续空悬。」
说到此处,刘协稍稍一顿,接着道:「许攸听旨!」
许攸浑身一震,连忙俯首:「臣在!」
刘协道:「许攸于曹营忍辱负重数年,又劝降曹操,生擒伪帝,功勋卓着。」
「为表其功,封安国候,领尚书令,入凌云阁第三层!」
安国,与杨彪的「忠义」,张合的「冠军」是同一档次的,比普通侯爵要更具有含金量。
不仅如此,他的名字更是被列入凌云阁第三层,成为第六个进入凌云阁的臣子!
虽然群臣都知道许攸此番会受到重赏,但在得知封赏的内容后,依然难以抑制地生出羡慕之一。
许攸此番当真是要一飞冲天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年岁已经不小,而家人子嗣当初又被审配所斩,后继无人。
不过只要能再努努力生下一两个子嗣,这份富贵依然可以延续下去。
「臣,叩谢陛下天恩!」
许攸感激涕零,深深叩首。
这几年的苦没有白吃!
在接受完册封后,许攸便退到了一旁,并没有提及曹冲的事情。
现在正是论功行赏的时候,说这些太煞风景了,他不是那种没眼力见的人。
这种事只能私下向天子禀报。
册封完许攸,刘协接着道:「孔明何在?」
「臣在。」
诸葛亮出列行礼,风度翩翩。
刘协笑道:「孔明,汝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成功破曹,朕心甚慰。」
「朕册封汝为武乡侯,名入凌云阁第二层。」
诸葛亮深深行礼道:「谢陛下!」
刘协点头,接着又看向吕布,挑眉问道:「温公,朕听闻你在赤壁之战中放走了曹贼?」
吕布本来满心欢喜等着受赏,听到这话后,脸上的笑容顿时僵硬了。
挠了挠头后,吕布涨红着脸道:「回禀陛下……确,确有此事。」
「臣一时大意,未曾听从军师嘱咐,不慎让曹贼逃脱,还请陛下责罚。」
吕布说着下跪请罪。
诸葛亮见此站出来道:「陛下,是臣考虑不周,臣亦有罪过,臣请以功劳抵温公之罪。」
吕布吃惊地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急切地说道:「陛下,臣一人犯错一人当,此事与军师无关,臣愿一人受之!」
错了就是错了,挨打就要立正。
怎麽能让诸葛亮帮他抵罪?
刘协见此笑道:「好了,你们也别争罪了,朕不过是问一问而已。」
「温公这粗莽性子朕又不是不了解,虽然勇猛,却也粗心大意。」
「既然曹贼以死,那是非对错就不论了,此番权当长个教训,温公日后可切勿再犯。」
吕布满脸羞愧道:「臣谨记!」
刘协这才点头,接着道:「温公虽有过错,但此番南下讨贼,亦是功勋卓着。」
「先斩曹仁丶夏侯渊,又连杀徐晃丶乐进丶许褚,勇猛无双。」
「为表其功,特加封为大将军,食邑增加八百户。」
大将军之位,终于算是给了吕布。
吕布闻言顿时心潮澎湃,重重叩首谢恩道:「臣谢陛下封赏!」
大将军,他此生的梦想。
他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从当初一介边陲骑兵,一步步走到武将的巅峰,他吃了太多的苦,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个中的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奉孝,文和。」
刘协自不会忘了郭嘉和贾诩两人,开口说道。
两人齐齐上前。
刘协道:「奉孝,你破江东有功,特加封为大司徒,总领政事。」
「御史中丞一职由孔明接任。」
此言一出,群臣心中皆是剧震,纷纷把目光集中在了郭嘉身上。
郭嘉在这次南下讨贼的表现其实很稀松平常,但天子却硬生生将其提拔为大司徒。
要知道司徒可是文臣之首,天子对于郭嘉的恩宠,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