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戍边制。”
“我不知大秦为何会推出戍边制,或许只是为解一时之急,亦或者是有其他理由,但这套体系,的确很有先见性跟独到之处。”
“只是大秦建立的时间太短了。”
“短到他对自己创建的体制,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都不清楚。”
“而这些并不重要。”
“你们只需要记住的只有一点。”
“大秦创建的这些体制,无论是匆忙上马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基本都是服务大秦的集权体制的。”
“这便足够了。”
扶苏依旧满眼困惑。
他没有理解嵇恒这番话的意思。
嵇恒道:“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其余体系都是围绕中央集权的,都是为解决集权下的问题的,戍边制也好,大一统之政也罢,都是为解决中央集权下的一些问题。”
“因而大秦的很多问题,都可在这些配套体系下,找到一定的解决之策。”
“只是大秦忽视掉了。”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这些制度太新了,更没有任何借鉴,大秦朝堂对这些制度的使用,也完全只局限在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将其发挥到最大,更没有想过通过这些制度来反哺集权制本身。”
“一味地投入,却得不到回报,这注定会让朝廷越发疲敝。”
“甚至会让朝廷越发难以承受。”
“而这已经偏离了这些制度的初衷,这些制度是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继续给朝廷增加问题的。”
“这同样是大秦这些年政令的问题所在。”
“破旧立新。”
“大秦的确做到了‘破旧’。”
“但‘立新’呢?”
“大秦没有做到,大秦只是建立了一个空架子,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东西,大秦眼下是靠着剥削压榨底层的无尽劳动,来支撑这个空架子,但这注定撑不了太久,因而大秦是需要一些能撑起架子的柱子。”
“大秦自己锻造出了几根柱子。”
“只是横放了!”
嵇恒目光幽幽的看向天穹。
扶苏跟胡亥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从对方脸上看到了一抹苦涩,嵇恒说的这些太过高深,他们实在领会不到,也理解不到。
更想象不到。
但他们也听明白了。
大秦推出的很多政令,其实都很有见地。
只是没真正利用上。
扶苏拍了拍衣襟,让自己看起来相对整洁,肃然的朝嵇恒行了一礼,道:“还请先生指教。”
嵇恒没有急着开口。
他在脑海回想了一下戍边制。
心中却也感慨万千。
秦朝创建的这个体制,一直为历朝历代沿用,就算是两千多年后,也同样在使用,只是名称从古时的戍边,改为了建设兵团,但实际内容,是大相径庭的。
嵇恒缓缓道:“戍边制下,大秦的将士,大体分为了三类,分别是骑士、燧卒和田卒。”
“燧卒的工作最为繁重,他们要守望烽燧,时刻监视敌情。”
“秦人口中的戍卒多是指的燧卒。”
“其次是田卒,也就相当于屯田军,也是大秦朝廷一直在怂恿士卒拖家带口去迁移的。”
“这些人在北疆南海,平时都是从事修建农舍、开渠打井,维修防御工事的工作,到了战时,则直接参与作战。”
“骑士地位最高。”
“这些骑士都是从正卒中选出的精锐。”
“正卒是指那些健壮捷急,超绝伦等才能的人。”
“这些人甚至可以自带私奴。”
“除了这三种兵种,细分下去还有各种勤务兵,工程兵和渠卒负责兴建水利,河渠卒兴建水利工程,守榖卒负责保卫粮仓,望城卒负责守望城墙,除道卒负责卫生,养卒负责炊事等。”
“戍边制下已将士卒不断细分了。”
“这其实……”
嵇恒话语一顿,那句‘职业军人’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虽然大秦的体制的确很适合培养职业军人,只是想培养职业军人耗费的钱粮,远非大秦现在能提供的,因而他考虑一下,并未准备道出。
他话锋一转,继续道:“北疆跟南海的士卒寻常是很枯燥乏味的,因而也促生了很多的文娱跟休闲。”
“例如投壶、秋射等等。”
“这些其实都很稀疏平常,戍边制下的士卒跟其他时候不一样,主要是在于对士卒的要求很高,要求士卒必须具备基本的读写算术技能。”
“这自然不是朝廷有意培养,而是戍卫制下的特定产物。”
“军中需要士卒牢记军令跟长城烽火使用守则,戍卫的将士除了熟练操作这些传令系统,还要背诵九九口诀和天干地支,锻炼基本的算术能力、记忆力和反应力。”
嵇恒侃侃而谈。
说到这些,眼中也满是慨然。
他为汉末皇甫嵩时,就没少定期检查士卒,军中那些小头头,若是没有将《烽火品约》背熟,或者干脆记不住的,会被当场责罚甚至是罢免,这一切,都是为让将士们主动去读书识字,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秦朝更甚。
汉朝的时候士卒多有区分。
秦朝时是没有的,一个戍卫将士,可能今天还是燧卒,明天就被安排成了田卒,因而他们最终都会渐渐趋于全能,在这种军国主义的高压下,秦军士卒的军事素养可谓在被无限拔高。
而这仅仅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
秦律规定,一般成年男子一生服役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当正卒,第二年到边郡作戍卒,或到京师作保卫宫殿,皇殿,宗庙的卫士。
只是这条秦律显然只存于竹简。
并没有真正落实。
大秦南海北疆的将士,大多都已服役三四年,长者更是有七八年之久,正因为此,原本只要求军官掌握的读写算术,也渐渐要求到了士卒。
南海八年,北原三年。
大秦早已培养出一批十分可观的识字人才。
只要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学习律令跟经文,提高文化修养,他们是完全能够胜任地方官吏。
然大秦从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
准确说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批人。
戍卫制太新了。
新到秦这创立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些。
若是能将戍卫制真正利用好,大秦官吏短缺的问题是会得到一定解决的,而这同样是他力主这些士卒走出关中的原因。
他们待在军中,待在关中,根本就认识不到这些。
秦人太卷了!
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
甚至日后还能借此让关东民众参与戍边,继而一步步瓦解六国贵族对关东的影响,让更多天下底层民众参与到秦这个帝国的建设中来。
只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良久沉默。
扶苏已明白了过来。
嵇恒之意,是在大秦戍卫制下,大秦的士卒跟过去不一样了,这些士卒大多掌握了一定的读写算术,已初具成为官吏的基础。
大秦缺少基层官吏。
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一直得不到解决。
正是因为此,关东的官吏,才敢三心二意。
若是大秦将这,不说几十万,至少几万的士卒安排到关东为吏,朝廷对天下的控制力岂不要大大加强?
扶苏面色一喜。
他压下心中的欣喜,问道:“戍卫制下的士卒,当真有这般能力?”
“不知道。”嵇恒很是干脆的回答。
扶苏一愣。
嵇恒淡淡的扫了扶苏一眼,沉声道:“我没有去过北疆跟南海,只是对军中情况有一些了解,具体如何,还需有人去实地看。”
“这只是我的推断。”
“至于真相如何,这我岂能知晓?”
扶苏尴尬的笑了笑。
嵇恒虽前言不搭后语,但也的确说的没错。
嵇恒只是对当下戍卫制的情况做出推断,真正是什么样子,他的确说不准,他毕竟没有到过边荒,更没有实地了解过情况,又岂敢夸下海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