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真这么简单,就不可能出现‘六味地黄汤’还会有什么副作用,不适宜服用人群了。它可能早就变成‘十味地黄汤’,或者是‘XX汤’了。
而且老人的情况很明显,太虚,不管用什么药,一旦配伍不合老人的身体,还是之前的问题,受不了。
什么‘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的,全都没用。
孙嘉祥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是这一次他没有催促杜衡,反而在静静的等待杜衡接下来的话。
杜衡轻轻的做了个深呼吸,他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药方配比,才是他能真正在保健组立足的根本。
大家都认可,或者说有一半以上的人数认可,不管最后对老人用不用药,他都是算是立住脚了。
如果大家不认可他开出来的药方,那么他可能就得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杜衡先是缓缓的说出了‘六味地黄汤’的配伍。
而等到杜衡刚一说完,所有懂中医的行家,全都是微微皱眉后,便恢复如初。
六味就是那六味药,杜衡并没有自作主张的进行改变,剂量也没有多做调整,与验方差不太多,只是熟地和山茱萸肉剂量略微的多一些。
但这也没什么问题,大家微微一思量就明白了。
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对老人现在气血衰败的情况,多用一点是应该的。
另外山茱萸肉,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缩尿、生津等作用,用多一点,既能针对肝肾做补益,也能防止万一在其他药效的干预下,消耗元气后出现脱症,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想明白了这些,大家还是不说话,静等杜衡的加品之药,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杜衡看了一眼大家,然后缓缓说道,“加白芍、麦冬、炒枣仁、北五味……等六味药材。”
这一下,众人却都皱起了眉头。
那些不懂中医的看客和西医就不说了,就说懂中医的这些人,有些擅长辩证,有些擅长经方,有些懂中草药。
可不管哪一种,现在对于杜衡的加品,猛的一下也还是有点组合不起来,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加这些药?
这些药是怎么组合的,组合的作用又是什么?
孙嘉祥算是中草药学的专家了,但是细分之下,他其实是靠近于西药的分子化研究,而不是中药的复方使用。
所以,当杜衡说完之后,他这个药学大家,一时间也有点闹不清楚,杜衡加这些药的意义所在。
不得已,孙嘉祥只能再次说道,“小杜,详细解释一下。”
杜衡轻轻点头,随即朗声说道,“六味地黄汤能滋肾水之涸,这个无需多说。
添加麦冬与五味,滋其化源,不伤肠胃;用白芍、柴胡以平肝,肝平而相火无党,便不至引动包络之火;再用枣仁、甘菊相制,则心气自舒。
这样‘六味地黄汤’就能自由发挥药性,使肾水交通。肾水足够,心火与大肠便有濡润之乐而无燥郁之苦。
那么造成的心烦不寐的肾火,便自动消退,症状必然好转。同时肠道被肾阴滋润,大便干燥不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这时候不光是孙嘉祥这样的药学大家明白了,就是那些辩证、经方专家,也一个个的全都明白了过来。
他们这些人,缺的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而组合起来的原理。
而这个原理,对他们这些人来说,就是一层窗户纸。
不捅破让自己想,可能想破头也想不出来。
但是只要别人一说,他们立马就能知道你说的这东西,它的优劣在哪里。
好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也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异议,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治疗了?
当然不是,想什么美事呢。
真以为床上躺着这位老人,和一般医院里躺的老人一样啊,主治医生和家属同意,就能直接治疗了?
那得开会讨论,得经过这个司,那个科,这个会,那个组等等部门的确认同意,方才能实施某一种治疗方案。
对此,杜衡是有预料的。
但是当他被带到一个会议室,看着里面浩浩荡荡的三十多号人的阵容,他还是忍不住的吸了一口凉气。
这么多人,肯定不是一个部门的。
就算里面中医和西医的医生占一半,那还剩十五人呢。
算三个人一个部门,那也有五个部门的存在。
十几个医生讨论一个治疗方案,杜衡本就不觉得能轻易得出答案。
哪怕他刚才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和质疑声出现。
别看现在西医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方,但是老人现在是靠着西医的营养液,在勉力的维持着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到时候,西医肯定也会提出相对应的担忧,要找应对的解决办法。
再加上那五个部门最后的确认,杜衡觉得,这可能得花个三四天,才有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顿时,头皮开始阵阵发麻。
他发现,在这里,治病好像并不是首要的,反而其他的东西要更胜一筹,没有在科室、在医院的时候的纯粹。
等到会议室安静之后,杜衡作为此次的诊断医生,把刚才在病房中的辩证思路,还有开方全都说了一遍后,激烈的场面正式开启。
第788章 又得当‘肝帝’了
“杜医生,你刚说麦冬和北五味的搭配,是为了滋其化源,不伤其本,那么请问杜医生,有什么研究依据,来支撑你的这个说法吗?”
“杜医生,虽然我是西医,但是中医的一些经典名方我还是知道的,就你刚说的‘六味地黄汤’,这个药方的作用与禁忌我就知道。
但是这属于经典名方,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得出的验方,而你刚说得枣仁、甘菊相制,则能让心气通顺。
那么我的问题是,枣仁和甘菊是怎么相制约的,制约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杜医生你好,我是本院的急救主任,我的问题是,你用药出现危险概率有多大?
如果出现了急症,那么最有可能是哪个位置、那种形式?
还有,到时候我们做抢救的时候,你现在用的药,它们的化学药性是什么,会不会和我们的抢救药物发生冲突?”
……
七八个问题,不要命的冲着杜衡就抛了过来。
杜衡有点傻眼。
研究依据?
科学支撑?
依你大爷,科你个仙人板板哦。
自己的方子是中医复方,不是分子构成的西药。
最重要的是,今天这个方子,是只能适用到今天这位老人身上的,是典型的一人一方。
从哪找研究依据、科学支撑?
杜衡相信,自己要是说一些中医的典籍佐证,这些人一定会不认可。他们要的,就是他们所熟悉的分子化研究。
一切不符合他们方法的东西,都会被他们打上伪科学的标签。
另外,即便自己说了他们想听的东西,他们一定又会从剂量上提问,在剂量上用他们的科学思路来找自己的问题。
杜衡脑中快速的思考。
他现在对中医的理论和典籍知识,可谓是相当的熟悉了,但是要用这些人说的什么科学研究来解释,这一下还真杵到他心窝子里了。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医复方使用者,中医传统技艺的继承者,对这种已经向着现代医学靠拢的中草药研究,还真不是他的强项。
他真的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更重要的是,别看自己现在在社会面上有一点影响力,但是在屋子里的这群人面前,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连个弟弟都算不上。
因此,自己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来解释,在这些人面前是没有说服力的。
所以,他即便是明白了这些人的用意,但是他还真没办法来回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