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29)(1 / 2)

元恺冷然道:不必了!刚时倾说了,他的计划就是要王府做鸟兽散。呵,柴时倾投靠了太子,他还能指望柴时倾真为他们王府着想?

你想鱼死网破时倾继续拦在元恺身前:也得有拼一拼的实力。府兵至多两万,怎么跟八万禁军对抗?鱼死网破的结果只能是让忠心于王府的将士白白牺牲!你前不久才劝过世子爷,一转眼,自己也这么干,你于心何忍?!

时倾死命抱住元恺,直往后拖,拼命劝他:你且听我说完,相信我,我所作所为,是为王府好。

为王府好?你说说,怎么个好法?元恺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冷静过,冷静得连血都快冷了:作鸟兽散,就是你为王府谋划的好?

时倾赶紧说道:鸟兽散有什么不好?难道安若王一脉要永远绑在一起?父母在,不分家,因此几位爷必须跟王爷和世子爷住一起。现在,安若王和王妃都已故去,几位爷自然可以分家。太子殿下应允过,分家后,几位爷就可以离开和岐州,科举经商,悉听尊便,跟其他宗室一样,岂不比绑死在安若王府,大家一起划地为牢的好?你要是拿不定主意,可以先跟三位爷商量一下。

原来是这么个鸟兽散法?元恺默然了一下,问道:我们嫡脉怎么办?旁支可以分家离开,嫡脉难道就要一直困在和岐州?

王爷薨逝,算是消除了今上和太子殿下的心腹大患。世子爷袭爵后,只要安分恭顺,朝廷方面不会为难你们。太子殿下答应,等他继位,就下旨把你们迁回凤景,一应待遇,可以比照其他王府,自老王爷那辈算起,嫡脉五代之内不得入仕。

所有皇族,嫡脉五代都要受宗正寺管束,不得科举经商,入仕得靠恩荫。五代之后便不受宗正寺管束,科举经商都可以。

照时倾传达的意思:太子继位后,不会对安若王嫡脉五代之内的子弟恩荫官职,但五代之后,嫡脉可以靠科举入仕。

有资格出面讨债,且握有神光密旨的人死了,安若王的子孙手里只有一块丹书铁券,对皇位构不成威胁,只要不闹腾,皇帝和太子都不愿意把安若王府逼得太狠,怕惹人非议,更怕在史书上留个污名。

嫡脉五代之内不得入仕,可以预见,只要上一辈的安若王一死,不能承爵的兄弟便会闹着分家,自奔前程。

王爵虽世袭罔替,但安若王的后代不具有凝聚力,嫡脉会越来越单薄。

随之而来的是实力越来越弱,五代之后,一个式微的王府,纵然尊贵,却不可能再会对皇位构成威胁。

元恺却在时倾的话里听出了蹊跷:你总说太子答应这样,答应那样,是你向太子请求的?

呵,我哪够格跟太子讨价还价?时倾说道:是我老师出面向太子请求的。由我提前来阻止你们起事,成功了,对大家都好,失败了,于太子的大计并无妨碍。

元恺一下便想明白了:王府曾经再三再四想算计邹凡尘,不但无恩,还有怨隙,如果不是时倾恳求,邹凡尘如何会替王府出面斡旋?

时倾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王府好」,虽然「为好」的方向跟王府的图谋背道而驰,却是真心实意的!

你就是这样劝说我祖父的?元恺忽然之间,想通了很多事。

我只是把我所知道的事实,告诉了王爷

时倾还没说完,元恺又一把揪住了时倾的衣襟,咬牙道:所以,是你逼死了我祖父!

没有!时倾使劲扯开元恺的手,叫道:何去何从,是王爷自己决定的!他只是替太子传递了一包死得不痛苦的毒药,死不死,是安若王自己的决定。

那时,楚承泽未死,神光密旨还有效,安若王府还有一争之力,可是,安若王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全府的平安和儿孙的解脱。

安若王吩咐要善待时倾,临时召集家宴,还在家宴上言之凿凿地展望了儿孙们入仕经商的前景,这一切都证明,死亡,是安若王楚承泽自己的选择。

虽然明知是祖父自己的选择,元恺心头还是充满了悲愤:我祖父已是垂暮之年,你何忍相逼!?

第36章

出路

时倾反驳道:逼他的, 不是我,是你们!纵然王爷被你们拥上皇位,垂暮之年, 还要日理万机, 案牍劳形,他老人家累得下来?能有几年可活?最终坐上皇位, 君临天下,分王封爵, 安逸享乐的, 是你们这些王爷的儿孙们。

元恺反驳道:不是!「拿回」被抢走的皇位, 是祖父一辈子的夙愿, 不管后面怎么样, 我们做晚辈的, 努力帮他实现夙愿,怎么能说是逼他?

我问你,神光太上皇驾崩之时,王爷为什么没起事?那时候, 靖宁帝即位不久, 朝局未稳, 拥护王爷的臣子大有人在,且居于高位, 民间舆论还偏向于王爷, 趁热打铁,是逼宫夺位的最好时机,王爷为什么没起事?

是啊, 那时才是夺位的最好时机。元恺想了想, 才道:听说, 那时候祖父气病了,病得很重。

如果真想争一口气,换了是我,逮着这么好的机会,哪怕病得快死了,让人架着,我也要起事!

面对稍纵即逝,失不再来的机会,不把握,不起事,只能说明安若王虽然气得要死,但也灰了心,认了命。

元恺对此无话可辩。

时倾又道:后面,王爷在凤景城王府住着,虽然郁郁寡欢,但并无异动。直到靖宁十九年,靖宁帝下令把安若王府迁来和岐州,名为静养,实为圈禁,并把安若王一脉悉数罢官,并明令不得入仕。这时候,王爷才生出了夺位之心,你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元恺倒曾听父亲亲口说过,祖父确实是在迁来和岐州之后,才决定率领儿孙们「拿回」皇位。

元恺从来没有想过:祖父为什么会在迁来和岐州后,才下决心「拿回」皇位?先干嘛去了?

一方面,靖宁帝一逼再逼,欺人太甚,令王爷委实忍无可忍。不过,更重要的,他想为他的儿孙们争一个前程,而不是困在和岐州,做一辈子富贵囚徒。前面十九年,他都忍过去了,错过了最好的起事时机,只在牵涉到儿孙时,他才决定奋起反抗,这是父母的一片护犊之情。

太子的承诺,解决了安若王最在乎的王府子弟们的出路问题,安若王在「率领儿孙奋起一博,但有可能伤亡失败」和「接受太子承诺,臣服朝廷,保全儿孙,但他自己一定得死」之间,选择了保全儿孙。

王府现在的局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安若王就是那枝不可或缺的箭。只要把箭折断了,王府便无箭可射了。王府暗中蓄势,剑拔弩张的局面,便可缓解。

元恺愤愤讥讽道:这些就是你跟我祖父秘谈的内容?

时倾道:我只是把老师分析局面的话,转告给王爷。老师还说,以世子爷的头脑,他应该想得明白其中的关窍,也能明白为人父母的心情,他要是真的能为王爷着想,便不该一直鼓噪着王爷起事,及早想其他的法子,为王府子弟谋求出路。

真相竟是这样!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崩塌了,令元恺万分难过,无法接受,下意识地分辩:不是的,不是的,父亲最孝顺祖父了,祖父也最心疼父亲了

时倾放柔了声音劝道:阿恺,现在不是掰扯这些的时候,你该尽快做个决定。是继续孤注一掷,还是臣服太子和朝廷,做出决定之后,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行动准备。

元恺望向时倾,忽然欺身而上,一把锋利的匕首抵在时倾喉间,他甚是平静地问:以你为质,有可能引太子入瓮吗?

绝无可能!

当着几万禁军的面,太子就不顾惜一下他手下人的死活?

老师评价太子殿下,忠义、谨礼、睿智、诚信。

仁义礼智信,乃是儒家推崇的,认为儒生必备的五种品格,邹凡尘对太子的评价,推许了义礼智信四个方面,独独缺了「宽仁」。

元恺懂了,太子跟他父亲一样,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挟制时倾,威胁不了太子。他有些恼怒地一把推开时倾:那你还主动请缨,跑来为他送死!

其实在太子的计划里,根本没有派人前来劝说王府放弃谋逆,臣服朝廷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是邹凡尘和时倾向太子苦苦求来的!

最新小说: 攻略精灵(西幻万人迷NP) 易军突起(重制版) 战枭 放弃调教后,ai们全都吻了上来(校园NPH) 皇朝再起 良渚神鸟 烬光 说好的恐同呢 藏书阁读书三十年出道已无敌 [快穿]天道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