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5章 门派与朝堂
拜谢了李云之后,陈大相当激动,对着李云低头道:「使君,属下去准备准备!」
李云先是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你自己做一些准备就是了,不要传将出去,这庐州数千守军里,未尝没有暗投了平卢军的谍子。」
陈大应了声是,低头退下去了。
望着他离开的背影,苏晟感慨了一句:「二郎对这陈兄弟,还真是厚道。」
苏晟也是个很讲规矩的人,如今他与杜谦一样,私下无人的时候,以行辈称呼李云,一旦有任何一个外人,哪怕是陈大这样的熟人,他也都会称呼李云为「使君」。
李云低头喝茶,缓缓说道:「一来是他跟我很早,得给他一些机会,二来现在江东太缺能领兵作战的将领。」
喝了口茶之后,他看着苏晟,笑着说道:「这回,如果能赢平卢军,得想法子从平卢军中,招降几个将领过来。」
江东军事集团,目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其实并不多,甚至四个将军里,目前只有两个半可以独当一面,两个自然是苏晟跟赵成,半个则是李正。
至于周良。
周良募兵练兵,都没有什麽问题,资历也足够老,但实际上,他一直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独立指挥过任何一场战事,他统兵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独立完成万人规模的作战指挥,目前依旧存疑。
现在,李云的摊子主要还是在江东这一块,因此手底下能够独自领兵的将领,勉强还算够用,但是将来一旦势力再有所扩张,只苏晟赵成两个人,肯定就不够用了。
别的不说,下一步李云的目标,是占领淮南道以及江南西道,将整个东南都握在自己手里,单单一个江南西道,李云手底下的地盘就会再一次翻倍。
因此,他现在已经在有意识的从下面的都尉之中,培养几个能用的人才,孟青,陈大,邓阳,乃至于杨喜这些人,都在李云的培养计划之中。
这一次,对于陈大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假如他能够带好这三千人,并且很好的完成这一次奇袭行动,那麽这个在青阳时候就跟着李云的小兄弟,就算是跟上了队,后面也会被李云进一步重用。
如果他不成,那李云也没有什麽办法,只能给陈大安排一些他更适合的差事,比如说去做地方上的武官。
并不是李云不念旧情,事实上,愿意给这麽一次领兵的机会,或者说锻炼的机会,便已经十分念旧情了。
古往今来,多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为缺少这麽一个机会,而被挡在功业门外,郁郁终生而不得进身之阶。
苏晟摸着下巴,建议道:「如果真的招降了平卢军的将领,就让降将带降兵,要是让他们来带咱们江东兵,我们江东兵兄弟恐怕会心里不舒服。」
李云哑然一笑:「我只是说个比方,还没开始打呢,苏兄就考虑这麽长远的事情了。」
「我也是随口一说,不过在我看来。」
苏晟看着李云,笑着说道:「二郎还没有怎麽吃过亏呢,这一次多半也不会吃亏。」
「这种想法要不得。」
李云站了起来,活动了一下筋骨,缓缓说道:「要是抱着这种想法,随时有可能栽大跟头。」
他目视远方,呼出一口浊气:「如今咱们,还栽不起大跟头。」
苏晟缓缓点头,「嗯」了一声,开口道:「等占了江淮之后,才会有栽跟头的资格,现在的江东,栽个大跟头之后,想要再爬起来就不太容易了。」
「对了二郎。」
苏晟看着李云,开口道:「我有两个幼弟,都是十五六岁,你是见过的,他们也想要为江东做点事情。」
苏大将军早年在老家赋闲近二十年,闲来无事,倒是生了好几个儿女,只不过这一批儿女,与苏晟的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上。
毕竟苏晟今年,已经三十岁往上了,跟这些弟弟妹妹,几乎就是两代人。
如今,苏家在江东,已经慢慢稳定下来,苏晟也想要给自己的两个兄弟,谋一份差事。
李云很痛快的点头。
「苏兄的兄弟,便是我的兄弟,既然想入军中,就让他们暂时跟着苏兄就是了。」
「等在军中熟悉一两年,我再给他们安排正经差事。」
苏晟低头,道了声谢,然后对着李云抱拳笑道:「一路赶路过来,我也有些累了,我先找个地方睡一觉,二郎有什麽事,让人去喊我。」
李云抱拳还礼:「苏兄好好歇息。」
二人抱拳作别,李云望着苏晟远去的背影,微微眯了眯眼睛。
随着江东集团势力的扩张,从李云这里分出去的几个将军,似乎都走了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倒不是说他们对李云有了异心,而是都有了些许私心。
四个军,规模都接近万人,随着江东渐渐稳定,现在许多人都看到了江东未来的前景。
周良可能是碍于情面,也可能是有一些私心,想把苍山大寨的人弄进军中,而苏晟相对来说没有什麽歪心思,只是想给自己的两个兄弟,弄一份差事。
', ' ')('这说明,一些派系,正在江东集团内部缓缓形成。
同时,也说明李云目前发展的很好,至少,苏晟等人已经相当看好江东的前景。
想到这里,李云微微摇了摇头,感慨了一句。
「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越多,门派也就越多啊。」
…………
正当李云在庐州厉兵秣马,并且派出大量的探子以及斥候,探察平卢军,随时准备奇袭平卢军的时候,关中京城里,正在办一件大喜事。
皇帝陛下的妹妹宁国长公主,下嫁朔方节度使韦全忠韦大将军的二子韦茂。
这桩婚事,倒不是韦大将军强娶,早在叛军还没有入关,朔方军奉命南下平乱的时候,朝廷就下旨赐了这门婚事,只不过后来一段时间,战乱不停,朝廷也不得安定。
所以一直拖着没有办。
眼下,且不管关中以外各地是什麽情形,至少关中还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韦大将军就找了个时间,把这门婚事给办了,正式迎娶宁国长公主进了韦家的大门,做了他的二儿媳。
如果从这门亲事上来论的话,韦大将军已经凭空长了当今天子一辈,成了天子的叔叔辈。
为了排场,韦大将军在自己的大将军府大摆三天流水席,宴请过往宾客。
这场热闹的婚事。让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几乎尽数到场,哪怕皇帝陛下,也很给韦大将军面子,亲自出宫,到大将军府上捧场。
一时间,灵武王韦全忠之名,在京城风头一时无两。
而就在这场酒宴散去之后,几个文官,也默默的坐在了一起,宰相崔垣看了看宰相余芳,以及同桌的一众文武大臣。
最后,他把目光落在了礼部尚书杜廷身上,沉声道:「杜兄,你是礼部尚书,也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文宗,这件文书,你看一看罢。」
杜廷接过,看了一遍之后,便抬头看着崔垣,缓缓说道:「崔相,明日朝会,这个文书…」
「就由老夫递上去。」
在座的一众官员,闻言都有些好奇,拿过这件文书,看了一遍之后,都纷纷摇头,又把文书,递还给了杜廷。
众人都看着崔垣,问道:「崔相,这文书属实否?」
「当然属实。」
崔垣神色平静:「这几个月,犬子在各个藩镇都跑了一遍,最终才得了这份文书。」
众人再一次交口称赞,独独杜廷杜尚书,默默将文书收进了自己衣袖里,一言不发。
次日是大朝会的日子,众人起了个大早,去参加朝廷例行的朝会。
三位大将军,也都准时到场,默默站在天子右手边第一排,俱都是一言不发。
这三位从入关,入京城以来,每一个朝会几乎都来,目的除了是想要更清楚的了解朝廷之外,还有就是,想要知道,到底有没有人说他们的坏话。
很快,皇帝陛下驾到,众人都伏身叩拜,三位大将军都得了天子的恩赏,可以入朝不拜,所以三个人,都好端端的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
众人叩拜行礼,又起身之后,天子环顾众人,对着韦大将军笑着说道:「这几天婚宴,办的相当不错,大将军有心了。」
韦全忠微微低头:「臣应当做的。」
天子还要说话,就见得杜廷,手捧文书,跪在了朝堂上,声音洪亮:「陛下,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联名上书朝廷。」
「这几位节度使一致建议,朔方军,范阳军,河东军,既已经平定了叛乱,便不应该赖着不走。」
「这几位节度使的意思是,请三位大将军立刻将各自部将,谴回原籍贯。」
说着,杜廷继续说道:「三位大将军意下如何?」
三个节度使都没有说话,置若罔闻。
皇帝陛下也没有说话,更没有表态。
金殿之上,陷入了诡异的安静,落针可闻。
杜尚书见状,又忍不住看向韦全忠,咬牙道:「韦大将军,老夫还有个问题要问你。」
「你问。」
韦全忠神色清明。
杜廷昂首看向韦全忠,咬牙道:「王相,到底是如何死的!」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