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楼和梅兰芳与李谕是老相识,唱完后,请李谕来到了后台。
一个上海的戏院老板正和齐如山聊着去上海演出的事。
杨小楼刚卸完妆,累得不轻,站起来和李谕打招呼:“院士兄弟!好久不见!”
李谕说:“当真好久不见。你们这出戏精彩得很!”
杨小楼说:“本来梅兰芳和齐如山先生还想在虞姬自刎后继续加一段,因为后面还有打戏,但我实在没有那么多力气,这一天能把人生生累死。”
杨小楼说得非常大度了。
因为按道理,这段打戏是杨小楼的绝活。试演时,也的确还有一段打戏。
但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对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更喜爱。
所以观众看到虞姬自刎后,便纷纷“起堂”(退场),不愿意再往下看杨小楼的开打了。
这种冷遇让已有“国剧宗师”美誉的杨小楼颇为尴尬,情绪大受影响,无法淋漓尽致地完成最后一场打戏。
匆匆敷衍过后,下台便以颇为复杂的口吻说:“这哪儿像是霸王别姬,倒有点像姬别霸王了。”
梅兰芳虽然知道杨小楼心有不甘,但观众才是上帝,于是果断决定只演到虞姬自刎为止。杨小楼也没再说什么。
上海的戏院老板说:“齐老板,这么好的戏一定要在上海演几场,出场费好说!”
齐如山得征求梅兰芳和杨小楼的主意,于是问他们:“你们怎么看?”
梅兰芳以前去过上海,说:“上海兼容并包,把我们的新戏给那的观众看看,大家喜欢最好,要是不喜欢,挑出毛病更好。”
齐如山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答应了上海戏院老板的请求。
第六百八十章 资助
最近李谕在看了《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后,买了点奶油蛋糕和包装精美的肉松去看看鲁迅。
实话说,虽然生活在民国时期,也有不少历史上出名的文人大师冒头了,但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李谕就算生活在当下也没兴趣看。
——因为没啥必要。
民国的文学作品客观讲文学性大都没那么高,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历经百年沧桑还称得上经典,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鲁迅。
原因很简单,首先中国以前没有多少写小说的文化。古人嘛,讲究的是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看不起写小说的,所以古代写小说的名家极为稀少,成为经典的基本就是四大名着以及另外少数几本,《金瓶梅》之类。
到了民国,白话文运动后,文人刚开始学着用白话文写作,大都比较生涩,还没有发展起来。
鲁迅属于天赋异禀型,文辞犀利的同时思想深刻,一百年后还字字带血,非常不简单。
虽然自古“文无第一”,但就民国而言,其他文人在迅哥面前,都要矮最少一个等级。
李谕敲了敲八道湾周家大门,开门的却是周作人。
“周树人老师在家吗?”李谕问。
周作人脸色有点难看,顿了顿说:“他已经搬走了。”
“搬走了?”李谕讶道,“开什么玩笑,这不是他买的房子吗?”
“额……”周作人不知道怎么接话。
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屋里说:“请李君去砖塔胡同吧。”
李谕听出话中语气不太自然,于是不再多问,拱手说:“打扰了。”
砖塔胡同在八道湾以南三公里,阜成门内侧。
李谕开车赶到,再次敲了敲大门,开门的是夹着烟卷的鲁迅,“李谕先生,你怎么来了。”
“给你再次温居。”李谕端起手里的肉松和奶油蛋糕笑道。
鲁迅无奈地叹了口气:“别提了!”
这所房子明显不如之前他花几千大洋买的八道湾宅院,就是个普通的市民小房子。
“平时来的人不多,到我书房坐坐吧。”鲁迅说。
他的书房是这座小房子中比较好的一间,但也陈设简单,好在布置得很整洁。书桌上有一方砚台,一支荣宝斋毛笔;旁边的书橱放着一些书籍,不过数量很少。
朱安端进来茶碗,给李谕和鲁迅倒上茶水,一句话也没多说,就退了出去。
鲁迅说:“不是什么好茶,随便喝点。”
李谕问道:“先生有去女子师范大学兼职吗?”
“准备去了,”鲁迅说,“不然收入不够。”
他的积蓄大部分花在八道湾的房子上了。
好像此后鲁迅再也没有买过房子,虽然他并不缺钱。
可能是因为后来去了上海,上海房价堪比纽约,连迅哥也买不起,只能租房子住。
既然手头没钱,只能多兼职赚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