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似乎机关算尽,但聪明的他没想到的是,往往只要继续往前半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袁世凯嘱咐说:“劝进的民意必须调查清楚。”
杨度回道:“全国各地自发成立了许多民间劝进团,而且陆续有祥瑞报告。不管国民还是上天,对于大总统称帝一事都无比期待。”
“什么祥瑞?”袁世凯很关心这个问题。
杨度说:“不止一件,至少有十二桩祥瑞。一曰紫藤草,二曰龙入室,三曰龙出水,四曰月有晕,五曰蛙无声,六曰蝎当楼,七曰天雨血,八曰犬登殿,九曰大老妖,十曰蝗应瑞,十一风折旗,十二蛙南迁。”
都是些很扯淡的事情。
比如紫藤草就是有人说袁家祖坟上长了根紫藤,但谁知道是不是大半夜有人偷偷插的;
龙入室就是居仁堂突然出现一条大蛇,也没有照片佐证;
月有晕就是月亮出现了四个月晕,除了报纸上这么说,谁也没真的见到。
其他也大都是些莫须有说法,历朝历代这样的事儿不知道多少回。
但袁世凯一件件听完,却频频点头,感慨道:“真不是我想做皇帝,而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啊!”
促成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动机中,还有一个埋在他心底的隐秘,不足为外人道。
袁世凯一直很迷信,他心中有个死结:袁家四代以来,先袁世凯死去的十四个人,有十三个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只有袁世凯的四叔祖父死于六十岁。
此时袁世凯正是虚岁五十八。
古时候有几个人不迷信?袁世凯当然非常怕。
所以他才相信很多看起来非常扯的事,而且请了不少风水大师。
称帝行为或许也在用这种非凡的方式来冲冲煞……
杨度建议道:“大总统,您一定要关照好那些旧臣,即便是反对者,也给其封号,以显示宽宏大量。”
袁世凯很赞成:“让政事堂列出旧侣、故人名单,包括奕劻、载沣、那桐等逊清皇族,还有徐世昌、马相伯等故旧。另外,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奢四人,除了列入故人,受到不臣的优待,还应尊称为‘嵩山四友’,给予更优厚的待遇。”
杨度一一记下。
袁世凯又说:“再成立一所科学院,效仿英国,称之为洪宪皇家科学院,就让李谕出来当院长。”
杨度说:“除了他没人更合适。”
袁世凯说:“对了,你先把他找来,正好我有些关于祥瑞的问题要问问他,要是能从科学上找出解释最好不过。谁叫现在人都相信科学,但我认为科学不见得能解释所有问题。”
第六百零二章 劝不动
袁世凯不仅想搞科学院,自然还要搞个国学院,这才是重中之重。
毕竟老袁可是尊孔的典范,去年还亲自去曲阜祭孔,原因嘛,当然是想利用儒教中的忠君思想将来为自己的复辟做理论准备。
这件事的重要程度可是很高的。
与李谕一同被接到总统府的还有经学大师王闿运,他已经八十多岁,门生满天下。不过貌似这位老先生不太待见袁世凯的复辟。
两人在总统府的门口碰了面。
袁世凯的总统府所在地也是后世49年以后的绝对权力中枢,大门是赫赫有名的新华门。
以前这里叫做宝月楼,据说是乾隆给香妃修建的。
香妃随着《还珠格格》大火,许多人应该都对“宝月楼”这三个字有概念,也称为香妃楼。
民国后袁世凯把宝月楼改成新华门,作为总统府入口,49年以后也是如此。
所以实话说这地方对李谕来说,比故宫神秘太多太多。
王闿运被两个弟子从马车上扶下来,抬头看见“新华门”三个字,想到袁世凯的称帝梦,冷哼道:“我老眼昏花,望见匾额上居然写着‘新莽门’这样不吉祥的名称。”
“华”字的繁体“華”,有些像“莽”字。
“新莽”就是篡夺汉朝、自封为“新朝皇帝”的王莽。
王闿运不愧经学大师,一句话就骂得出门迎接的杨度十分尴尬,他连忙纠正说:“老先生,那是华字。”
王闿运当然认识:“看笔迹,应该是袁励准那个黄毛小儿写的。”
袁励准是光绪年间进士,不久前袁世凯掏500大洋请他写了这个匾额。
不过就算袁励准在场,被王闿运骂黄口小儿也不敢还口。
王闿运生前,骂过他的应该只有章太炎的大弟子,狂人黄侃。
黄侃少年时拜访王闿运,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
王闿运比黄侃大了五十多岁,算是爷爷辈,他有一个幼子,与黄侃年纪相仿,感慨道:“我的小儿子与你同年,可惜一事无成,真是‘钝犬’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