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做很好理解:因为德国的后勤供应不了两百万兵力长期作战,大军三个月就可以吃光政府全部预算,六个月打光所有的战略储备。
因此闪电战是德国唯一的出路。
不过各位更要关注的是,施里芬计划在欧洲不是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德国的最大敌人法国早就有所提防。
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耻辱性地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法国就失去了孚日山脉这道天然屏障,不得不斥巨资修建混凝土防线,包括四座坚固的要塞:贝尔福、厄比纳尔、图勒和凡尔登。
但就像后来二战的马其诺防线一样,意义不是抵挡德军,而是逼着德国绕行北边。
德法边境的北部是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三个低地国家,它们对英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一直被英国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动这三国就是动英国。
所以法国就是放着这条路让德国走,从而逼得英国下场。
当然比利时也不傻,不能任由别人把自己当牺牲品,于是也修了坚固的要塞,比如著名的列日要塞。
李谕随口提醒道:“将军是否考虑购置各种无线电设备,不仅仅我这一家的。”
加利埃尼说:“自然如此,我们会购进市面上所有型号的无线电设备,包括德国的产品。”
只能说加利埃尼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历史上确实如此,一战时期法军在通信领域有一点小小的优势。
不过这点优势不足以改变法军在理念上的巨大劣势。
法军的战术理念之落后得令人发指,竟然认为精神的作用超过装备,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法军保留了大量旧时代的战争传统,比如颜色鲜艳的红蓝制服、军乐队、冷兵器化的骑兵,还有密集冲锋。
唯独没有考虑重机枪和火炮的作用,简直就是送死战术。
而大量出现的伤员导致法军不断征兵,在短短几年中就葬送了一代青年。
加利埃尼倒是挺喜欢新鲜事物,甚至还组建了由600辆出租车组成的运输队,负责往前线拉人。
但法军的高层不是很统一,加利埃尼曾经与霞飞竞争法军总司令,不过由于年老多病,加利埃尼输给了霞飞。
一战打响,加利埃尼被重新启用时,他与霞飞仍旧有非常多的矛盾。
李谕反正不掺和军政上的事,他们要买就买,自己只当作民用商品售卖。而且以一战的情况看,技术上的一点优势不会形成决定性的胜势。
德国的技术确实强,但法国英国也没弱太多,而且英国还能利用海军优势封锁德国的进出口,相比较而言,协约国的胜面不小。
第五百六十七章 水星的进动
离开巴黎,李谕先前往斯德哥尔摩领了奖。
虽然获奖理由对于李谕来说不算最突出的成果,但两获诺奖已经相当罕见,此前仅居里夫人做到。
国内报道后必然群情振奋,愿意投身科学的青年才俊将越来越多,这是李谕最希望看到的。
而李谕在科学界的威望更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诺奖的宴会结束后,李谕便前往柏林看望普朗克与爱因斯坦两尊大神。
普朗克在自己的别墅会见了李谕,同在的还有爱因斯坦以及弗里茨·哈伯。
这三位都是诺奖获得者。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普朗克端着红酒迎接李谕,“也恭喜你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同样祝贺道:“非常令人惊叹的成就。”
李谕笑道:“诺奖对诸位来说都是囊中之物,逃不掉的。”
爱因斯坦给李谕介绍了弗里茨·哈伯:“哈伯先生是我的朋友,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家,他成功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了氨,为氮肥工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支持。”
李谕同他握手道:“你好,哈伯先生。”
哈伯说:“很荣幸遇见你,院士先生。”
弗里茨·哈伯已经四十多岁,是个秃顶,个子不高,但衣冠楚楚。
哈伯是犹太人,不过他一直竭力使自己同化到德国人中,甚至改变了信仰,受了洗,衣着举止都发生了改变,并戴上了一副典型普鲁士人风格的夹鼻眼镜。
哈伯的科研实力很强,如今是普鲁士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地位不低。
值得说明,哈伯是另一个典型的“天使与魔鬼”化身。
合成氨的技术自然可以用于化肥工业,解决上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德国同样可以用合成氨技术生产炸弹。
更为人诟病的是,一战时期哈伯亲自指挥了大型化学武器进攻,他在战场投放了180吨氯气,导致了差不多5000名英法联军的阵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