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谕这才反应过来,可能又牵扯到政治斗争上了。
颜福庆又掏出一封谭延闿的亲笔信:“谭都督专门提到您,他说我们联合再多人,也不如找到您事情办得快。”
李谕道:“太看得起在下了。”
胡美说:“连袁大总统都卖您面子,不找您还能找谁。”
李谕又问道:“我记得谭都督似乎过往不太重视西医,怎么突然如此热心?”
“多亏颜博士妙手回春,”胡美说,“此前谭都督的母亲罹患大叶肺炎,病势沉重。在病程的后几天经颜博士诊治,热程骤退痊愈,从而赢得了其对西医的信任。”
李谕了解完后问道:“你们需要我做什么?”
颜福庆说:“胡博士以及在下已经请多位湖南名流在联名信上署名,希望院士先生可以在最上方署名,然后一同递交内阁外交部。”
“我明白了,”李谕说,“此前我与外交部陆总长在圣彼得堡见过面,不知道他可不可以通融。”
颜福庆高兴道:“原来你们早就认识,那就好办了!”
来到内阁所在的前清海军部大楼后,李谕与颜福庆、胡美很快见到了外交总长陆徵祥。
此前他短暂当过内阁总理,不过没多久就辞职,由袁世凯的亲信赵秉均接任。
“陆总长。”李谕几人进门后客气道。
李谕发现屋子里还有美国公使芮恩施。
陆徵祥说:“我正与芮恩施公使处理公务,芮公使听侍卫通报了您的名字后,当即表示他的事情可以往后放一放。”
李谕说:“谢公使先生。”
芮恩施笑道:“贝尔先生和特斯拉先生都会赞同我的做法。”
陆徵祥看出芮恩施对待李谕的态度相当尊重,于是问道:“李院士,您有什么事?”
“长话短说,”李谕拿出谭延闿的信件还有联名信,“长沙地方要自己筹资与耶鲁大学雅礼会共同办一所医学校。我问过教育部,他们说只要你们同意,他们绝不会反对。所以还请陆总长签字通过。”
陆徵祥看过信件后说:“不是此前不通过,而是内阁有规定,一切与西洋团体有接触的合约,都需要经过外交部审核。这不是阻挠,而是为了方便管理,以免地方受骗。”
李谕不知是不是真这么想的,但北洋政府外交部作为“弱国外交”典范,本身就没多少面子,在国内要是都不受待见,可能确实不太好受。
颜福庆脑子灵活,立即说:“我们当初确实考虑欠缺,但不知者无罪,如果我们知道内阁有规定,绝不会贸然缔约。只是最近内阁……”
陆徵祥晓得这段时间内阁自己都乱成一锅粥,部长、总理说换就换,很多职能压根没法发挥。
“下不为例,”陆徵祥给台阶就下,“但仅限于教育领域合作。”
颜福庆表态说:“肯定只关于教育!”
陆徵祥拿起钢笔,亲笔签了赞同办学的意见,然后悠悠道:“总归看起来是个平等条约。”
第五百四十七章 英年早逝
趁着外交总长陆徵祥与美国公使芮恩施都在,李谕随即又问道:“陆总长,如果联系到美国资金,在京城开一家医学院及配套的医学院可以吗?”
当着芮恩施的面,陆徵祥只能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欢迎国际上的资金进行教育及卫生方面的投资。”
李谕说:“非常感谢。”
既然要利用洋钱,何不让协和这个项目早点落地哪。
事后,颜福庆和胡美博士在饭店招待李谕,表达感激之情。
席间,李谕说道:“希望两位博士开展一点微生物学研究,我虽然不太懂医学,不过回顾历史就能发现,西医开始发生蜕变只有短短几十年,正好对应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确实,”颜福庆赞同说,“如果没有巴斯德先生以及科赫先生,恐怕整个西洋医学还在研究瘴气。”
胡美说:“记得三十年前霍乱大流行,大部分德国医学权威依旧坚持瘴气理论,抨击研究会上科赫提出的霍乱弧菌致病说。”
胡美说得已经很委婉。
当时这些医学权威甚至当众喝下了霍乱病人的粪水,扬言这股液体就像最纯净的水。
真是没谁了!
同时喝下粪水的权威有20多名,结果无一例外都得了霍乱性腹泻,拉到虚脱。
但他们一个都没有死,所以权威们仍旧认为科赫是错的。
反正西医起步确实晚,全靠微生物学和此后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
连老外自己都承认:“百姓一直以为医生2400年来在救死扶伤,但他们至少错了2300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