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范孙道:“我们早就料到。”
张謇说:“既然大家都心照不宣,再好不过。来京一趟,我着实失望,还不如去东北考察垦殖。”
李谕笑道:“那么我们说不定还能顺点路。”
张謇说:“差点忘了赞誉疏才兄弟刚刚在扑灭东北鼠疫一事上的丰功伟绩,莫非还是为此而去?”
李谕说:“扑灭鼠疫主要是伍连德大夫的功劳,我不过是帮衬。但这次我的终点不是东北,而是继续搭乘西伯利亚铁路去欧洲。”
“去欧洲?不会又拿了奖吧?”张謇问道。
“哪有这么多奖,”李谕拿出一份电报,继续说,“我收到了比利时企业家索尔维先生以及德国科学院院士能斯特的邀请,去参加一场学术会议。”
张謇道:“只是开个会就跑这么远?”
李谕说:“这是第一届索尔维会议,意义还是不小的。普朗克、卢瑟福、洛伦兹、庞加莱、居里夫人、让·佩兰、昂内斯、索末菲、爱因斯坦等人都会参加。”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虽说没有此后1927年第五届那么辉煌,不过这些名字一听就不简单,都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宗师级人物。
张謇不是特别了解他们,但已经在报纸上看过李谕写的关于居里夫人获得诺奖一事,既然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想必都是科学界一等一的大师。
于是赞道:“疏才兄弟真乃我国之骄傲,伍连德先生主持了万国鼠疫大会,你又能参加欧洲人的科学会议。”
李谕笑道:“不丢国人脸就好。”
严范孙说:“疏才何止不丢脸,简直挣回无数脸面。”
如今西伯利亚铁路再次开通,大大节省了往返时间。
大清还能再苟延残喘半年,李谕不想过于掺和到政治漩涡之中,干脆去欧洲办点自己更擅长的科学事项。
而且已经积攒了不少该做的事,是时候去一趟。
第四百九十八章 航天之父
登上火车的前夕,李谕在《大公报》上突然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是衍圣公孔令贻:
“昨日吾读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书,名曰《星球大战·新希望》。吾等读书人阅后难以启齿,其境界之低等、文笔之拙劣、内容之荒诞,闻所未闻!
吾想李谕必不懂写诗作赋,亦不通经文大义,更无法写八股之圣贤文章。
其书竟妄言人类可造访天空之星辰,实乃异想天开!
真可谓一无聊之人!
吾以为李谕一向研究西洋科学之道,不曾想却在杜撰骗人之故事。
请君高抬贵手,勿要让举国之读者,尤其初入学堂之少年,将宝贵时间浪费于此等荒诞不经之幻想。
亦望李谕尽快从太空之中返回,将自己之心力放于有用之处。”
李谕看后哭笑不得,自己都快要忘了这位衍圣公。
星战系列已开始在国内出版,但基本只在租界等地发售,流通并不广泛。不知道这位孔令贻老先生怎么就突然读到,还发文章嘲讽自己一番。
晚清民国的报纸不仅仅是传媒工具,也是大师们吵架的地方。毕竟现在没什么互联网软件,吵架都是在报纸上。
看李谕真懒得和他吵,只是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做科幻作品,然后写道:“太空为什么不可以造访?人类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最后又给他出了一道经典力学中计算滑块运动的物理题目,并写道:“衍圣公,您何时能够解出这道题,何时就能明白科幻之意义。”
孔令贻看着李谕画的那幅受力图,一头雾水,当时连李谕的科学入门讲义都没有看完,根本不明白何意。
李谕心中却在暗喜,即便题目很简单,但对于不想学的人来说,就有如登天之难。
自己可不想一直陷入骂仗之中。
……
火车经过漫长的西伯利亚,终于抵达了圣彼得堡。
李谕受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欢迎,马尔科夫再次邀请他做了一场演讲。
好在李谕在火车上早已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提前打好腹稿,轻松应对。
次日,他又去见了见清朝驻俄罗斯的公使萨荫图。
这一位没啥名气,但他手底下的那位参赞很厉害:陆徵祥。
巴黎和会时,陆徵祥是外交总长,也是中方首席代表。
陆徵祥在外交方面比出身蒙古镶黄旗的萨荫图强得多。
而且陆徵祥老婆也是外国人,对洋人的习惯颇为熟悉。
李谕在公使馆与他们共同吃了顿晚餐。
萨荫图问道:“听闻国内已经组阁,帝师可知详情?”
李谕问:“名单您还没有看到?”
', ' ')